【摘 要】
:
【关键词】职校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控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6-0071-03 【作者简介】王文,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昆山,215300)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 【设计理念】 自我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与他人的关系。职校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校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控制
【中图分类号】G441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仍有不少未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上杭县泮境乡的竹椅制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上杭县城有一定知名度,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受到现代工业及互联网销售的冲击,其面临失传,如何传承下去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闽西客家; 泮境; 手工技艺 ; 竹椅 【中图分类号】TS95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
【关键词】正直;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8-0063-03 【作者简介】冯越丽,浙江省杭州市惠兴中学(杭州,3115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正直”是一种遵从良知与自我约束的高贵品质,也是初中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目标。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易
【摘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在学校朋辈辅导员培训工作中,从培训的角度出发,采用精微咨询训练的方式,结合心理咨询的理论培训,以“会谈模拟—自我觉察与反馈—评价与督导—再模拟—讨论与自我检核—再练习”的流程进行操作训练。 【关键词】朋辈辅导员;培训;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0-0010-02 【作者简介】吴凡,江
【摘要】革命文物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材。本文就以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例,就新时期如何挖掘馆藏品潜力,架起与公众之间沟通、学习的新型桥梁,让藏品成为提升纪念馆公众服务的重要媒介略作探讨。 【关键词】革命文物;文物征集;藏品数字化;陈列展览;讲解服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245 【文献标识码】A 革命文物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
【关键词】人际交往;交朋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6-0026-03 【作者简介】杨乃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江苏宝应,22580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学会交朋友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却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摘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以及不同时间,与不同的人相处和对话,其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是极为复杂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外部语言只是内心语言呈现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冰山一角。因此,鉴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来源关系,身为艺术重要门类的戏剧,演员要想细腻和完整地诠释角色,就一定要从生活当中寻找灵感、挖掘素材,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协调;内心独白;外在表演 【中图分类号】J802
【摘要】卢卡奇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或者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立阶段的主要人物。他在去世前夕曾被人称做“在世的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它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而对于物化问题的分析则是卢卡奇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特别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分析。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物化理论,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其基本思想的认识。 【
《熙琄叙语——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历程》一书讲述了吴熙琄老师在心理咨询这条路上的成长经历。她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对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渴望,从初接个案的焦虑、害怕到不断磨炼自己,一路成长,一路收获。这本书强调的主题是: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咨询师,需要踏踏实实地学,大量地做个案,参加同辈督导小组,不断研读自己做咨询的逐字稿,自我成长和在关系中成长。 读《熙琄叙语——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历程》时,感觉乐观、亲切的熙
故事梗概: 大学本应是璀璨的启航,但英子的大学却是噩梦的开端,被重重压力击垮的英子开启了漫长的心理疗伤历程。在这条救赎之路上,咨询师带领她重温过去的经历:大学的恋情破裂、高中的学业压力、初中的校园霸凌、小学时对教师的畏惧以及童年的原生家庭阴霾。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英子抽丝剥茧,一一拔出埋藏在心底的刺。虽然伤疤无法彻底消除,但英子已经学会积极应对,获得了迈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主要人物: 英子:
案例一四个“一”化解亲子冲突 一、被情绪困扰的母女 晚上十点多,我的手机突然跳出一条消息:“夏老师,您在吗?真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我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您求助了!”这是高三学生小宁的母亲张女士发来的消息。张女士告诉我:女儿放假在家学习不自觉,一直玩手机,基本上每天都要玩到晚上十一二点。为了让女儿安心在家上网课,她把女儿的手机没收了,母女俩因为手机和起床问题起了冲突。接下来的两三天,小宁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