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我国灿烂的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以及默写上,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诗歌传递的情感,自然也难以真正深入了解其背后的传统优秀文化。因此,如何增强中学诗歌的有效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
诗歌是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诗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但是现在课堂上的诗歌教学多偏重于强调诗歌的翻译以及背诵,使得学生对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好诗歌。
一、借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直观感受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因此,在初中生诗歌教学中,多媒体不可或缺。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山寺后禅院的景色。笔者在课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寺庙的视频,视频中展现的是山中古寺在清晨时的景象,有高耸的树木,弯曲的小路,还有幽静的禅房,清澈的溪水等等。学生通过视频,便可近距离的感受诗人在清早上山看见古寺的景物。“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花草茂盛。山林中的美景惹得鸟儿自由的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学生结合视频,便可如亲身经历一般,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这样便可降低学习古诗的难度,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诗歌的感知,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的感受,只有所学内容跟自己较为相关,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创设合理的诗歌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用朗诵,领会诗歌传达的感情
朗诵,是诗歌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略这一环节,直接进行诗歌讲解,这对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是十分不利的。
学生反复朗诵诗歌,不仅能够让他们感知诗歌的语言美,更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因此,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善用朗诵教学。如,《龟虽寿》,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曹操一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南征北战数十年,写这首诗,表示的是虽然人至暮年,但是仍要积极向上。当他要讨伐各路军队时,他踌躇满志,无畏年老,无畏未知的结局,仍旧愿意一往无前。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让他们明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极为重要,不应因为年龄、身份的限制而不去努力,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应该永远乐观向上,自强不息。
再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苍凉悲怆的情感进行朗读。这首诗虽然每一句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每一句又都在表达游子的客愁与乡思。尤其是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夕阳西下,又怎能不产生苍凉的感觉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能感受作者笔下游子的无奈与孤独之感,这对他们领会诗歌要领极有帮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朗读的奇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朗读的地位,不应只是单纯讲解诗歌的意思,还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
三、尝试写作,拓展学习能力
诗歌有其约定俗成的写作规定,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发尝试写作,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仿写、改写等,能有效拓展他们诗歌方面的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告诉学生诗歌的特点,如绝句与律诗最大的不同便是字数,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對),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但是绝句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那么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就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以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如学习完《过故人庄》之后,笔者让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仿写,这首诗属于五律,全诗中字词的音调都有规律可循。那么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应注意这种规律,以进行更好的模仿。这样对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进而更好地学习诗歌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将一首诗进行充分扩展。比如,学习完《夜雨寄北》之后,笔者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发散性描写,学生们在文章中加入了作者为何远行,在远行中对妻子的思念,以及作者读妻子寄来的书信时候的心情,最后还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歉疚。这样一篇散文写下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非常深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运用这种方式,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诗歌的教学方式,注重对自身进行反思,以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
诗歌是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诗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但是现在课堂上的诗歌教学多偏重于强调诗歌的翻译以及背诵,使得学生对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好诗歌。
一、借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直观感受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因此,在初中生诗歌教学中,多媒体不可或缺。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山寺后禅院的景色。笔者在课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寺庙的视频,视频中展现的是山中古寺在清晨时的景象,有高耸的树木,弯曲的小路,还有幽静的禅房,清澈的溪水等等。学生通过视频,便可近距离的感受诗人在清早上山看见古寺的景物。“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花草茂盛。山林中的美景惹得鸟儿自由的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学生结合视频,便可如亲身经历一般,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这样便可降低学习古诗的难度,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诗歌的感知,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的感受,只有所学内容跟自己较为相关,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创设合理的诗歌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用朗诵,领会诗歌传达的感情
朗诵,是诗歌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略这一环节,直接进行诗歌讲解,这对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是十分不利的。
学生反复朗诵诗歌,不仅能够让他们感知诗歌的语言美,更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因此,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善用朗诵教学。如,《龟虽寿》,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曹操一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南征北战数十年,写这首诗,表示的是虽然人至暮年,但是仍要积极向上。当他要讨伐各路军队时,他踌躇满志,无畏年老,无畏未知的结局,仍旧愿意一往无前。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让他们明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极为重要,不应因为年龄、身份的限制而不去努力,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应该永远乐观向上,自强不息。
再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苍凉悲怆的情感进行朗读。这首诗虽然每一句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每一句又都在表达游子的客愁与乡思。尤其是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夕阳西下,又怎能不产生苍凉的感觉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能感受作者笔下游子的无奈与孤独之感,这对他们领会诗歌要领极有帮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朗读的奇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朗读的地位,不应只是单纯讲解诗歌的意思,还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
三、尝试写作,拓展学习能力
诗歌有其约定俗成的写作规定,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发尝试写作,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仿写、改写等,能有效拓展他们诗歌方面的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告诉学生诗歌的特点,如绝句与律诗最大的不同便是字数,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對),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但是绝句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那么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就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以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如学习完《过故人庄》之后,笔者让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仿写,这首诗属于五律,全诗中字词的音调都有规律可循。那么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应注意这种规律,以进行更好的模仿。这样对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进而更好地学习诗歌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将一首诗进行充分扩展。比如,学习完《夜雨寄北》之后,笔者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发散性描写,学生们在文章中加入了作者为何远行,在远行中对妻子的思念,以及作者读妻子寄来的书信时候的心情,最后还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歉疚。这样一篇散文写下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非常深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运用这种方式,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诗歌的教学方式,注重对自身进行反思,以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