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我国灿烂的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以及默写上,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诗歌传递的情感,自然也难以真正深入了解其背后的传统优秀文化。因此,如何增强中学诗歌的有效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
  诗歌是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诗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但是现在课堂上的诗歌教学多偏重于强调诗歌的翻译以及背诵,使得学生对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好诗歌。
  一、借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直观感受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因此,在初中生诗歌教学中,多媒体不可或缺。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山寺后禅院的景色。笔者在课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寺庙的视频,视频中展现的是山中古寺在清晨时的景象,有高耸的树木,弯曲的小路,还有幽静的禅房,清澈的溪水等等。学生通过视频,便可近距离的感受诗人在清早上山看见古寺的景物。“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花草茂盛。山林中的美景惹得鸟儿自由的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学生结合视频,便可如亲身经历一般,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这样便可降低学习古诗的难度,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诗歌的感知,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的感受,只有所学内容跟自己较为相关,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创设合理的诗歌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用朗诵,领会诗歌传达的感情
  朗诵,是诗歌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略这一环节,直接进行诗歌讲解,这对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是十分不利的。
  学生反复朗诵诗歌,不仅能够让他们感知诗歌的语言美,更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因此,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善用朗诵教学。如,《龟虽寿》,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曹操一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南征北战数十年,写这首诗,表示的是虽然人至暮年,但是仍要积极向上。当他要讨伐各路军队时,他踌躇满志,无畏年老,无畏未知的结局,仍旧愿意一往无前。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让他们明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极为重要,不应因为年龄、身份的限制而不去努力,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应该永远乐观向上,自强不息。
  再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苍凉悲怆的情感进行朗读。这首诗虽然每一句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每一句又都在表达游子的客愁与乡思。尤其是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夕阳西下,又怎能不产生苍凉的感觉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能感受作者笔下游子的无奈与孤独之感,这对他们领会诗歌要领极有帮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朗读的奇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朗读的地位,不应只是单纯讲解诗歌的意思,还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
  三、尝试写作,拓展学习能力
  诗歌有其约定俗成的写作规定,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发尝试写作,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仿写、改写等,能有效拓展他们诗歌方面的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告诉学生诗歌的特点,如绝句与律诗最大的不同便是字数,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對),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但是绝句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那么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就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以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如学习完《过故人庄》之后,笔者让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仿写,这首诗属于五律,全诗中字词的音调都有规律可循。那么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应注意这种规律,以进行更好的模仿。这样对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进而更好地学习诗歌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将一首诗进行充分扩展。比如,学习完《夜雨寄北》之后,笔者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发散性描写,学生们在文章中加入了作者为何远行,在远行中对妻子的思念,以及作者读妻子寄来的书信时候的心情,最后还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歉疚。这样一篇散文写下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非常深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运用这种方式,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诗歌的教学方式,注重对自身进行反思,以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
其他文献
文言文在高考中所占比重极大,老师们也很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对文言文都是精讲细练,从实词、虚词到文言句式,从逐字逐句的翻译到课文内容深度解析,從课内作业到课外练习,可谓是不遗余力,却大多忽视了文言文对中学生写作水平提升方面的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为此笔者从以下角度就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教学进行了探析。  一、强化优美语句教学,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一般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古文都是易于记诵
期刊
摘要: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语文成绩,还影响着他们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从这个层面来说,语文课程在小学教育阶段可谓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作为语文教育的启蒙老师,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而这也就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要将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素养看做是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本文便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日后进行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起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后期的古诗词学习中觉得困难重重,就是因为在古诗词学习伊始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重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并改进教学方法,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可推卸的教学责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早期启蒙教育中,学生们其实都已经接触到了古诗词的学习。
期刊
摘要:成语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成语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瑰宝,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成语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是以成语“相濡以沫”教学为个案,尝试提出三步骤教学路径,倡导合理运用多样的探究体验方式,加强中华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成语文化;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校本课程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可以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成语文化的教学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作文是一种极具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在传统的写作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写出“合乎规则”的文章,一般会将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议论文的“三段论”技巧在学生的文章中层出不穷。在长期的枯燥的写作机械训练中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正地以文字形式形式展示出来,反之会丧失写作兴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写作也不例外,在核心素养
期刊
谈到我的学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油然而生。“老师您好!”清脆的童音如春风般扑面而来,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张张纯洁的笑脸,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个共同探究学习的日子,快乐着我的生活,丰富着我的人生……  年龄大了,我改教初中历史。我喜欢走进充满生气的课堂,我爱我的学生。不管生活中有多大的烦人之事,一走进课堂,就会烟消云散,所以课堂就是生活的净化器。课堂上,好学上进的学生,让你欣喜,看着他们,就好像老农
期刊
摘要: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资源库。教师可以采用活用事例素材、刷新名人素材、妙用佳句名言和挖掘文化素材等策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教材;作素材  在本市最近的一次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有位专家在谈到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时,把“无本”(无专门作文教材)当作首要问题,认为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是导致当前农村乃至全国初中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的最关键
期刊
摘要:农村英语教学相对于城市英语教学,有其不可避免的差距存在。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导致英语写作质量不高,低分甚至零分作文频频出现,众多农村英语教师对此一筹莫展。本文拟探讨加强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英语;写作  英语是语言符号,更是一种工具。学生学习英语,最终要落实到听、说、读、写上来。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学生不擅长写作,作文书写中旬子的正确率也极低,英语写作的质量
期刊
回顾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最繁盛时期当属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而真正的形成文化上的大一统,当属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民族凭着坚不可摧的意志,意气风华的雄心让我们的铁骑无往不胜,建功立业,彪炳史册。汉王朝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汉文化随着开疆拓土、打通丝绸之路而远播,成为世界史中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威服四夷,冠绝中国。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简单的文字,却透漏
期刊
比较阅读,就是将同类的课文或同类课文中相同或相关的语段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理解、分析,使学生能很准确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课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写作特色、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内容等的异同。简单而言,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得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使得阅读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纵观柴施莹老师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课,笔者认为比较阅读撑起了这堂课,在教学《获得》一文时能运用比较阅读,深化了课堂,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