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对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465330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成功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观摩并分析了当代在国际上获得各类奖项的一百多部纪录片,深感这些片子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艺术手法、生产营销运作机制和批判力度等诸多方面有许多新的进步和发展。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些重要的因素,对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题材选择的多元视角
  
  1.对于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社会热点等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记录,凸显当代获奖纪录片目光和视角所具有的尖锐性和批判性
  当今世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的思维、生活、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矛盾的积累突破了一定的临界点时,必然会引发一些政治、经济、社会危机事件的爆发,从而对社会历史产生影响。纪录片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必然要关注和记录这些事件。比如,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和《科伦拜恩的保龄》分别获得2004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第7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为政治纪录片创作树立了榜样。如《科伦拜恩的保龄》,围绕1999年的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试图对美国社会的暴力因子以及由此而生的恐惧,进行病理学的观察思考。这部纪录片并不是对于枪支控制不力的简单指责,而是站在政治文化的高度对社会暴力问题进行了反思。另外,2006年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安隆风暴》,记录了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大的商业丑闻,揭露了一群聪明的高级经理人,如何将美国第七大企业搞垮,轻轻松松卷走十亿美金,让无数投资人血本无归、上万名员工失去就业机会的残酷现实。片子运用访谈、录音和企业内部数据制作而成,揭露了布什家族可能涉案的内幕,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爆炸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西方纪录片,并非都对社会持批判态度,并非全是曝光,大量影片只是记录一个公众关心的社会现象。纪录片由关注人进而关注社会,应是责无旁贷的。
  2.以人为本,关注民俗学和人类学,凸显当代获奖纪录片选材视角的人文性和哲理性
  一方面,对于看似平常的取材,以其中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影片,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等。也正是这一反映人类共同本质、共同理想和追求的民俗学题材,让纪录片可以轻松地跨出国门,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人类学题材可以带给文化层次较高的电视观众不同的知识、经验、反思等有益的启示。近几十年来,这一类纪录片在西方世界到处可见,在许多国家,不仅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研究人类学的学者们在致力于这类节目的拍摄,还有许多电视台、商业机构和独立制片人也在不停地投资制作有关“影视人类学”的节目。其中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制作机构最为活跃,他们不仅在本国也在其他国家拍摄这类题材。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术界和大学的人类学课堂,也深深地进入大众文化的视野。如芬兰导演米卡郭利斯马基拍摄的“真实纪录片”《巴西之声》,是一部反映巴西历史文化的优秀纪录片,在第52届柏林影展放映时受到观众热烈赞赏。
  3.倡导“生态中心主义”的理念,突出当代获奖纪录片选材视角的和谐性和警示性
  二战后,西方社会生态危机日益显现,环境保护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国际上有许多获奖的纪录片主张人类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倡导“生态中心主义”的理念。
  首先,这些作品说明,在当今世界,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及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状态。如美国导演高弗莱·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失去平衡的生活》、《机械生活》、《战争生活》反映了纪录片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反思。“生活三部曲”将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具象化,记录了世界上五百年来所发生的最重要事件,带领人们去观察自然法则下的世界、技术所主宰的世界,从而警示人们。
  其次,纪录片尤其是动物自然类题材的纪录片,通过这几年的市场培育,已经拥有了固定的观众群,人们从《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白色星球》和《蓝色星球》等片子中,已经切身体验到了亲近大自然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方式。此类影片以诗意的镜头、出神入化的电影技艺和美妙乐韵,表现出生物与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瑰丽美感,洋溢着浓郁的自然主义气息和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可谓人类的心灵净化剂,堪称不朽的自然史诗巨作。
  
  艺术表现的多样化发展
  
  综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 真实再现——用虚构策略完成纪录片的本质追求
  首先,“真实再现”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处理” 主要就是指采取戏剧化的手法对现实事件进行“搬演”甚至“重构”。纪录片应是以真实的故事、真实的过程为支撑的,唯其如此,它才具有形象的历史档案的价值;纪录片又是相当“主观”的,还必须有“艺术的创造”,唯其如此,它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恒久不衰的审美价值。如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金字塔》以最近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考古学发现为基础,结合现代拍摄技巧与动画技术将古埃及的智慧结晶重现出来,并且透过剧情背景重建的方式,让一位年轻的埃及人来述说这段故事。从他的述说里观众看到了这座伟大的陵墓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
  其次,纪录片语境中的真实是一种自我介入化的真实。纪实不等于真实,虚构也不等于虚假。从法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中可以看到帝企鹅的繁衍方式是特别的,它结合了爱、勇气、冒险与戏剧化的元素,而这一切都是导演观察发现和后期编辑的结晶。导演吕克·雅克特在阐述中说:“我的目标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度发掘,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不可思议的影像来表现帝企鹅在寒冬时的生活。通过对南极洲险境和企鹅们壮丽使命的解说,一个传奇将由此片娓娓道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的“自我介入”实际上就是一种参与的观察,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现,更好地纪实。
  2.故事性叙事——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
  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界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社会类纪录片中,观众常常可以看到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用影视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使故事更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叙事表述手法,使原本讲述过去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历史文献变得不再乏味而是生动有趣,使消逝了的文明重新再现耀眼的光芒。在自然类纪录片中,各种动植物生灵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使各种深奥而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3.艺术化拍摄——美的本质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摄影水准的高低也是决定纪录片能否顺利夺得国际奖项的关键因素。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强调摄影在影片的总体色调设计、对人物和景物的艺术造型、对画面在审美与纪实风格之间的有机结合、镜头语言在表现故事和人物的娴熟运用等方面,着重使用经典的、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画面。
  许多纪录片导演将“直接电影”的创作理念应用到当代的纪录片创作中,以求得“美的本质是理性的感性显现”的效果。如美国的《天地玄黄》是一部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导演走遍24个国家拍摄,全片只有音乐与影像,并无对白,效果极为震撼。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影评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同时,该片的音乐效果极为优秀,为观众带来了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