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鉴赏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分值由原来的6分上升为现在的10分,所占分值比例越来越大。因为分值的提升,就加大训练量,可训练的效果并不明显,2008年江苏10分的诗歌鉴赏题全省均分不到3分,2009年诗歌鉴赏的省均分不到4分,分值这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结合诗词鉴赏答题的常见失误谈一下对策。
对策一:立足文本,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是对诗歌解读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如何读懂诗歌呢?
①立足文本,整体感知。
我们拿到诗词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整体感知,即借助于诗歌的标题、作者、意象、下注等读懂诗歌,初步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比如严武的《军城早秋》这首诗的标题就交代了地点、时间;诗中的“汉关、朔云、飞将、沙场”等意象则告知我们这是一首边塞诗;下注对诗人严武的介绍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背景,知人论世,有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这是对诗歌的粗略理解,任何诗词都是这样。
②立足于诗句,对诗歌进行翻译、描述。
紧扣文本,实事求是的理解诗句是解题的钥匙。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有了对诗歌大致的理解,就发现本诗表现的是边疆战事即将进行的紧张局势,而并非表现边塞环境。
对策二:圈点题目,联系上下文。
养成关注题目中关键信息的习惯,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用笔圈起来,以强化注意力,不至于因把题目看错而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题中的“概括”、“颔联”、“颈联”这样的字样就是应该圈起来的关键信息;对诗歌深意的理解不能图有表面,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理解。颔联、颈联运用的是对比手法,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感知人事的沧桑变化,自然的永恒,而生硬的将它们割裂开来则破坏了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对策三:识记概念,准确区分。
比如江苏08卷的诗歌中,就要能区分象征与比喻的特点。
比喻属于修辞范围,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总为浮云能蔽日”,浮云遮蔽了太阳、太阳被浮云遮蔽了, “日”比喻君王,“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浮云”、“日”都是本体,且浮云与小人、日与君王都有相似性,一方面表达了君王被奸邪之人所蒙蔽,另一方面表达了奸邪之人为非作歹。
借代与比喻的区别也很明显,借代具有相关性,而比喻具有相似性,“珠翠绕”中“珠”“翠”是珍珠、翡翠,是女子佩戴的饰品,与女子之间有相关性,就不能理解为具有相似性。
对策四:分类整理,掌握模式。
语文虽是语言学科,可在解题上也有许多技巧,比如诗歌鉴赏中炼字型的题目,可以分为这样四步:①找字②解释这个字在句中的意思③运用了何种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④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或所传达的情感。
根据这个模式,08年全国卷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可以这样来答:①用的是 “拳”和“退”。 ②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③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④生动而形象的描绘了一幅祥和的美景。
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了这种模式,在答题的时候虽语言没有标准答案那么精当,但也会七不离八,跟答案接近,失分不会太多。作为教者要在平时的教学及时的分类整理,让学生在常规的考题上有法可依,而不至于答题盲目。
对策五:联系文本,规范答题。
08年全国卷诗词鉴赏第(2)题在答题时也涉及到规范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法要先总后分,从整体上来概括一下作者所向往的生活,即向往一种隐逸生活。然后紧扣文本逐联分析诗的前两联,即:①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当然,诗词鉴赏中我们同学还会出现其它错误,我们这里不能一一罗列。但在答题时,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这样几个意识或习惯:审题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分值意识。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做到:立足文本,读懂诗歌;审清题目,靠船下篙;根据分值,规范答题;理清术语,正确答题。
下面我结合诗词鉴赏答题的常见失误谈一下对策。
对策一:立足文本,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是对诗歌解读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如何读懂诗歌呢?
①立足文本,整体感知。
我们拿到诗词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整体感知,即借助于诗歌的标题、作者、意象、下注等读懂诗歌,初步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比如严武的《军城早秋》这首诗的标题就交代了地点、时间;诗中的“汉关、朔云、飞将、沙场”等意象则告知我们这是一首边塞诗;下注对诗人严武的介绍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背景,知人论世,有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这是对诗歌的粗略理解,任何诗词都是这样。
②立足于诗句,对诗歌进行翻译、描述。
紧扣文本,实事求是的理解诗句是解题的钥匙。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有了对诗歌大致的理解,就发现本诗表现的是边疆战事即将进行的紧张局势,而并非表现边塞环境。
对策二:圈点题目,联系上下文。
养成关注题目中关键信息的习惯,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用笔圈起来,以强化注意力,不至于因把题目看错而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题中的“概括”、“颔联”、“颈联”这样的字样就是应该圈起来的关键信息;对诗歌深意的理解不能图有表面,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理解。颔联、颈联运用的是对比手法,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感知人事的沧桑变化,自然的永恒,而生硬的将它们割裂开来则破坏了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对策三:识记概念,准确区分。
比如江苏08卷的诗歌中,就要能区分象征与比喻的特点。
比喻属于修辞范围,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总为浮云能蔽日”,浮云遮蔽了太阳、太阳被浮云遮蔽了, “日”比喻君王,“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浮云”、“日”都是本体,且浮云与小人、日与君王都有相似性,一方面表达了君王被奸邪之人所蒙蔽,另一方面表达了奸邪之人为非作歹。
借代与比喻的区别也很明显,借代具有相关性,而比喻具有相似性,“珠翠绕”中“珠”“翠”是珍珠、翡翠,是女子佩戴的饰品,与女子之间有相关性,就不能理解为具有相似性。
对策四:分类整理,掌握模式。
语文虽是语言学科,可在解题上也有许多技巧,比如诗歌鉴赏中炼字型的题目,可以分为这样四步:①找字②解释这个字在句中的意思③运用了何种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④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或所传达的情感。
根据这个模式,08年全国卷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可以这样来答:①用的是 “拳”和“退”。 ②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③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④生动而形象的描绘了一幅祥和的美景。
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了这种模式,在答题的时候虽语言没有标准答案那么精当,但也会七不离八,跟答案接近,失分不会太多。作为教者要在平时的教学及时的分类整理,让学生在常规的考题上有法可依,而不至于答题盲目。
对策五:联系文本,规范答题。
08年全国卷诗词鉴赏第(2)题在答题时也涉及到规范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法要先总后分,从整体上来概括一下作者所向往的生活,即向往一种隐逸生活。然后紧扣文本逐联分析诗的前两联,即:①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当然,诗词鉴赏中我们同学还会出现其它错误,我们这里不能一一罗列。但在答题时,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这样几个意识或习惯:审题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分值意识。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做到:立足文本,读懂诗歌;审清题目,靠船下篙;根据分值,规范答题;理清术语,正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