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区域性教研 初中考察科目地理 共享交流 激活课堂 整合改革
一、引言
有效教学呼唤有效教研,有效教研支撑和促进有效教学,两者既是教师的个体行为和追求,更是教师群体的行为和追求。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重视地理学科教研活动。以区际与校际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比较可行的重要途经。作为年轻教师,任教五年来本人参加多次本区组织的教研活动,收获良多,感悟至深。这里所呈现的是本人对本区教研活动的一些介绍、总结和感想,旨在与同行学习交流。
二、本区教研活动的背景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遵义市初中阶段地理是考察科目,只会考不中考,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地理无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这给本区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如何让地理课堂知识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达到高效教学,成了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本区包括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教学条件参差不齐,只有一两间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其余学校师资力量一般,地理等小学科的师资较为薄弱,专业的初中地理教师更为紧缺,教学经验丰富老师甚少,近几年新招考的青年教师比重大。这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们的进步与发展。区域性教研的开展顺应课程改革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能帮助教师多维度反思教学行为,是本区教学现状的及时雨。
三、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
在区教研室、各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由本区的初中地理教师组成。地理学会会长牵头负责活动的总体策划和实施管理。
1.活动事项:活动时间:每学期两次区际地理教研活动,每周三下午为史地政教研活动时间,(由于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教师较少,本区一般都是把这三学科编为一个教研组)。
2.主要内容:以公开课形式听课、评课为主。课前由担任上课的老师自行根据教材、教参、课标要求、学情分析等设计教学,课后介绍其设计思路、教学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听课老师从新课导入、教学重难点、学生活动及实践效果等进行评课。
四、活动收获与感悟
教研活动开展近年来,解决了本校地理教师无力单独进行教研,满足了大家企盼指导、交流、互助、合作的愿望。促进了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对更好地评价教学、控制教学,促使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存在感与归宿感,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工作、生活的质量法码。特别是比重大的年轻老师常常为各自为战的教学十分茫然,教学显得孤立,教师之间往往是无法互相分享观点和新知。事实上很多教师碰到的问题都是相同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独立去解决问题,这阻碍了教师之间的互勉共进。区域性教研提供了交流平台,在活动中大家围绕地理教学各抒己见,勇于探讨有益身心健康发展、工作顺利进行的方式方法。让老师们有了存在感和归宿感。
2.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灵活运用,提高专业技能。本活动注重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其中画图是一大特色,因为地图能直观、形象和集体的表现地理信息,人们常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正确识图、读图、析图,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教师通过熟练的绘图、用图来表达地理知识,树立用图风范,营造重视地图氛围,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巧设传统的识图、绘图使课堂效果一目了然。
3.紧绕课堂教学,重视师生综合素质培养。钱学森教授曾多次倡导发展“地理科学”,他说:“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合,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像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国土整治、发展战略等,都涉及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活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我们紧紧抓住“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的总思路,努力拓展学科专业知识、精心讨论教学过程、强调开展师生互动活动、还涉及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等等,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4.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地理课的“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最大的动力。初中生处在贪玩且好奇心强的年龄段。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地理课的“磁性”,活动中教师力求生动直观,注重“心理相容”,努力设计妙趣横生的难忘课堂,侧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引导学生探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对地理事物直观的勾画、地理现象生动的举例,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热爱地球的良好习惯。
5.培养教学智慧,内化课改理念。教学智慧是教师创造性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过去课改理念和教学行为是两张面孔,在活动中,老师们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绝对观念,提倡教学相长。
6. 发挥集体优势,发展团体教育本领。近年来,本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示平台、成长阶梯,发展了团体教育本领。公开课由主授课老师负责备课,提前让同学校其他地理教师先进行指导并集思广益设计轻松灵活的课堂教学。
五、教研活动的问题和建议
1.活动受到时空的限制。开学初拟定每学期开展两次区际活动,跨校带来交通、时间的问题,特别是到路程较远的乡镇学校,更受到时间与经济的限制。如何保证老师们方便及时地参加活动,时间与空间(交通)成为本活动如期召开的绊脚石。应考虑相对集中,建议同步开展网络化教研活动,打破原来活动时空限制。
2.如何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这五年,我们的活动主要以听课、评课、送课下乡等为主,形式相对单一。每次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表现具体操作层面的居多,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撑和实施的系统性。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以提高课堂艺术为目的。提倡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同一个班换一个老师进行教学,学生相同、教学内容一致更具研讨意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活动的质量,让活动更有新意,实现研教多维发展,成为下一步发展的瓶颈。
3.完善教研活动安排,营造研究氛围。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摆脱对教育过程的机械重复。本人认为向全区地理教师公布教研活动计划,营造教研活动的研究氛围,明确在活动中的职责并做到有备而研。听课不仅与听课者的业务素质和听课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听课、评课者的课前准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听课的教师也要备课。争取做到把已有的教育经验灵活运用于新的教育情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学习和运用其教育成果,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一、引言
有效教学呼唤有效教研,有效教研支撑和促进有效教学,两者既是教师的个体行为和追求,更是教师群体的行为和追求。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重视地理学科教研活动。以区际与校际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比较可行的重要途经。作为年轻教师,任教五年来本人参加多次本区组织的教研活动,收获良多,感悟至深。这里所呈现的是本人对本区教研活动的一些介绍、总结和感想,旨在与同行学习交流。
二、本区教研活动的背景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遵义市初中阶段地理是考察科目,只会考不中考,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地理无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这给本区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如何让地理课堂知识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达到高效教学,成了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本区包括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教学条件参差不齐,只有一两间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其余学校师资力量一般,地理等小学科的师资较为薄弱,专业的初中地理教师更为紧缺,教学经验丰富老师甚少,近几年新招考的青年教师比重大。这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们的进步与发展。区域性教研的开展顺应课程改革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能帮助教师多维度反思教学行为,是本区教学现状的及时雨。
三、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
在区教研室、各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由本区的初中地理教师组成。地理学会会长牵头负责活动的总体策划和实施管理。
1.活动事项:活动时间:每学期两次区际地理教研活动,每周三下午为史地政教研活动时间,(由于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教师较少,本区一般都是把这三学科编为一个教研组)。
2.主要内容:以公开课形式听课、评课为主。课前由担任上课的老师自行根据教材、教参、课标要求、学情分析等设计教学,课后介绍其设计思路、教学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听课老师从新课导入、教学重难点、学生活动及实践效果等进行评课。
四、活动收获与感悟
教研活动开展近年来,解决了本校地理教师无力单独进行教研,满足了大家企盼指导、交流、互助、合作的愿望。促进了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对更好地评价教学、控制教学,促使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存在感与归宿感,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工作、生活的质量法码。特别是比重大的年轻老师常常为各自为战的教学十分茫然,教学显得孤立,教师之间往往是无法互相分享观点和新知。事实上很多教师碰到的问题都是相同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独立去解决问题,这阻碍了教师之间的互勉共进。区域性教研提供了交流平台,在活动中大家围绕地理教学各抒己见,勇于探讨有益身心健康发展、工作顺利进行的方式方法。让老师们有了存在感和归宿感。
2.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灵活运用,提高专业技能。本活动注重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其中画图是一大特色,因为地图能直观、形象和集体的表现地理信息,人们常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正确识图、读图、析图,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教师通过熟练的绘图、用图来表达地理知识,树立用图风范,营造重视地图氛围,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巧设传统的识图、绘图使课堂效果一目了然。
3.紧绕课堂教学,重视师生综合素质培养。钱学森教授曾多次倡导发展“地理科学”,他说:“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合,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像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国土整治、发展战略等,都涉及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活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我们紧紧抓住“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的总思路,努力拓展学科专业知识、精心讨论教学过程、强调开展师生互动活动、还涉及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等等,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4.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地理课的“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最大的动力。初中生处在贪玩且好奇心强的年龄段。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地理课的“磁性”,活动中教师力求生动直观,注重“心理相容”,努力设计妙趣横生的难忘课堂,侧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引导学生探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对地理事物直观的勾画、地理现象生动的举例,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热爱地球的良好习惯。
5.培养教学智慧,内化课改理念。教学智慧是教师创造性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过去课改理念和教学行为是两张面孔,在活动中,老师们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绝对观念,提倡教学相长。
6. 发挥集体优势,发展团体教育本领。近年来,本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示平台、成长阶梯,发展了团体教育本领。公开课由主授课老师负责备课,提前让同学校其他地理教师先进行指导并集思广益设计轻松灵活的课堂教学。
五、教研活动的问题和建议
1.活动受到时空的限制。开学初拟定每学期开展两次区际活动,跨校带来交通、时间的问题,特别是到路程较远的乡镇学校,更受到时间与经济的限制。如何保证老师们方便及时地参加活动,时间与空间(交通)成为本活动如期召开的绊脚石。应考虑相对集中,建议同步开展网络化教研活动,打破原来活动时空限制。
2.如何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这五年,我们的活动主要以听课、评课、送课下乡等为主,形式相对单一。每次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表现具体操作层面的居多,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撑和实施的系统性。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以提高课堂艺术为目的。提倡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同一个班换一个老师进行教学,学生相同、教学内容一致更具研讨意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活动的质量,让活动更有新意,实现研教多维发展,成为下一步发展的瓶颈。
3.完善教研活动安排,营造研究氛围。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摆脱对教育过程的机械重复。本人认为向全区地理教师公布教研活动计划,营造教研活动的研究氛围,明确在活动中的职责并做到有备而研。听课不仅与听课者的业务素质和听课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听课、评课者的课前准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听课的教师也要备课。争取做到把已有的教育经验灵活运用于新的教育情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学习和运用其教育成果,探索新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