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而也正因为它隶属于传统文化,因此,必然会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集成,必须要把握“扬弃”的原则。本文主要从传承、保护和创新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中国戏曲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戏曲;传承;保护;创新
  中国的戏曲富于多种形式,它具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共性,同时,由于自身的多样性,中国戏曲有具有文化的个性。因此,在涉及到其传承方面的内容是,必须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地一概而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中国戏曲的传承存在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含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戏曲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1 中国戏曲的传承
  传统的中国戏曲是一个以舞台為绝对性中心的单面美学,这一美学形式的存在也推动了戏曲音乐的代表性。但是,传统的戏曲表演只是对演员进行单纯的服装和化妆,但是在舞台美术和灯光设计上得重视度却较少,而且,戏曲编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浅层次的走形式,切没有新颖的内涵,或者应当具备的美学理想,这样对于戏曲的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另外一个方面,戏曲的传承大都是以口头相传的方式,这在传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而且一旦教授的教师不能够从传承传统文化的高度出发,戏曲的教授也会出现私藏的现象。因此,在这样一种有很多漏洞存在的传授过程,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2 中国戏曲的保护措施
  关于中国戏曲的发展状况,通过近几年来的戏曲发展就可以看出,中国戏曲面临着诸多的危机,必须实施有效的措施,对中国戏曲进行保护。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各级政府根据宪法制定法律法规保护与扶植戏曲的发展。虽然很多崎岖政府都为戏曲的发展打通了绿色通道,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戏曲的地域分布非常的广泛。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这种不均衡的存在,也使得扶植和保护的力度上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为了保持戏曲发展的同步一致性,就需要各地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并要对地区的喜剧种类进行一定标准下的排序,以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剧种保护。第二,各部门所出台的保护政策应当具有统一的保护措施和计划。对于戏曲表演获得突出成绩的剧作团应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要对其发展的方向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引导。第三,注重培养传统喜剧的继承人,并要对其加强保护。传统戏曲的继承人是保护戏曲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方面,要积极给予传承人以嘉奖,让他们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这也是建立他们自豪感,激发他们记叙为戏曲传承工作风险热情的途径。另一方面,还应当强化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责任,保证戏曲的传承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
  3 中国戏曲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各国竞争的日益激烈,除了傳统的经济竞争以外,文化竞争也成为一种形式。对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在文化的竞争中,有着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糟粕。而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必须把握扬弃的原则,批判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同时要在不破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将现代化的元素融入其内,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戏曲的传承也必须遵循这样一个传承的过程。传统戏曲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再创造经典剧目。经典剧目是戏曲领域的瑰宝,是现代戏曲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所以,应当积极使用好经典曲目,在充分了解其创作的时代或者背景之后,对这些剧目进行必要的再创造,以提升经典曲目的生命力。第二,加强戏曲表演和创作人才的培养,这是保证戏曲具备强大发展生命之源的前提。第三,广泛吸取各民族和民间戏曲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而这也就使得与之相适应的戏曲也会具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进行中国戏曲的创新时,应当积极吸收民族戏曲和民间文化的优秀成分,在保持戏曲共性的同时,还应当利用这些优秀的成分,让自身的文化进行再创新。这既是中国戏曲得以继续存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其具备可持续发展力的保证。
  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灿烂的一笔,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其传承工作。除了对传统的戏曲做出必要的保护措施以外,还应当给予戏曲传承人一定的鼓励。与此同时,还应当明确中国戏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在不改变戏曲原创经典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戏曲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过程既可以积极吸取民族多样化的戏曲营养,又可以借鉴民间文化的积极成分,让中国的戏曲既具备文化的共性,又体现自身的共性,最终实现中国戏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蕾冬.中国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四种方法[J].群文天地,2012,(14):24-25
  [2]刘男.浅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华章,2014,(20):33-34
  作者简介:
  叶冰(1979.1—),女,汉族,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现有职称:四级演员,大专,研究方向,戏曲的传承,保护于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采茶戏传习所)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持续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通过法律制度、价格体系、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創新,确保循环经济得以正常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创新;资源  中国政府2016年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
期刊
摘 要: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秉承“人本精神”的管理方式意义重大。教学秘书这支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人本精神”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教学秘书管理工作实际,探讨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如何做到“人本精神”,建设管理一支高效的教学秘书人才队伍,进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人本精神;教学秘书;艺术类;高职院校  近
期刊
摘 要: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学,如果从与汉字关系方面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文学,分别是文言文学、民间文学以及俗文学。当前,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保持着古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模式,如日本的假名文学、越南的喃文文学,各种文学之间相互渗透,丰富了文学表现形式的同时,有体现出它们的共同性。基于此,本文将对东亚俗文学的共通性问题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东亚地区;俗文化;共通性
期刊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产漆、用漆最多的国家,漆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漆画艺术,分析那个时代的绘画题材、绘画手法和表现形式,目的在于寻求现当代漆画艺术的创新思路。本论文通过对山西大同司马金龙漆画屏风和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的比较,来进一步挖掘现当代漆艺人创新现代漆画艺术语言的思维,对研究当下漆画艺术形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北魏漆画;艺术形式;工艺美术;固原漆棺  一、漆画艺术研究现
期刊
摘 要:本世纪以来关于任伯年绘画的研究很多,本文就任伯年绘画风格、技法研究、任伯年人物画的研究、任伯年绘画思想的研究做了详细论述。其中论述最为突出的是任伯年的人物画研究,任伯年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在人物绘画方面开创了新局面。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绘画思想;绘画风格和技法  一、概述  任伯年晚清时期著名花鸟画家和人物画家,海派中的佼佼者,在“四任”中成就最为突出。其绘画发源于民间
期刊
摘 要:针对VR廣告的相关特点,和与之相关的行业分析,对VR技术在未来在广告行业可能的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虚拟现实;虚拟体验;体验营销  VR(Virtual Reality),即我们所说的虚拟现实,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体内涵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
期刊
摘 要:1924年泰戈尔来华,“诗哲”形象家喻户晓,但是泰戈尔还有另一层形象:“社会活动家”,这一形象是在1924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1924年泰戈尔的在华社会活动是这一形象的具体内容的来源,泰戈尔的在华社会活动具体分为教育活动、宗教活动以及政治活动,相应的也就形成了以教育活动家、宗教活动家、政治活动家为主的社会活动家形象。  关键词:泰戈尔;社会活动家;形象  泰戈尔在华期间,各种社会团体
期刊
摘 要:《为了祖国的缘故》是一首著名的抗战艺术歌曲,混声合唱,创作于抗战初期,即淞沪会战之后,词曲作者都是知名的专业从业者。当时的传唱度极高,直至今天仍是一些专题音乐会的必选曲目。无论历史意义还是艺术价值,该作品都值得研究。  关键词:为了祖国的缘故;田间;江定仙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祖国危在旦夕!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不会坐以待毙,为了祖国,我们要奋斗;为了祖国,我们要战争!——这
期刊
摘 要: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的加深,全球文化进入了大融合的阶段。英语翻译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重视东西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教学。本文深入研究了东西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翻译中的影响,提出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采用文化教学策略来进行翻译教学,并且强调了文化教育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东西文化差异;大学英语;翻
期刊
摘 要:《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历代以来学者均极为重视。本文试从道器论的角度去解读其中一部分内在逻辑理路。从“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的辨证思考,论证儒家何以重视心境圆满的重要性,继而跳出道器论以通篇观之论述中庸之道中与天地参的意义。  关键词:道器论;中庸;人性与物性  《中庸》原出于《礼记》,是四书中形而上学倾向比较大的一篇。朱熹将其单独立一篇,另加注解,以为四书之一。其作者是何人尚无定论,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