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高层为何密集出访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f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甚至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里,都是把资本主义与失业、饥饿、工厂倒闭、抢劫、强奸、环境污染等直接联系在一起,但凡说起什么不好的,什么就是资本主义,就是不提人家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中国属于世界落后的那三分之二!”原广东省副省长王全国说,“那一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所见所闻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我们很受刺激!”
  让王全国大受刺激的西欧五国考察,发生在1978年。此前,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被封锁和自我封闭了20多年。
  走出国门看世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党全国上下要求改变落后面貌,大干快上,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呼声很高,对外引资的规模也是节节攀高,从1977年秋国家计委提出“8年引进65亿美元”,一下子跳到了1978年初的“8年引资180亿~200亿美元”。 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与世隔绝达20多年之久,手头储备的资金和项目严重不足,于是国家计委给中央打了个报告,“让干部出去看看,落实引进规划”。就这样,1978年前后,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引进外资,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据当时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专程去港考察的有112批,共824人。
  不过,当时除了少数搞外交和外贸的干部外,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没出过国。许多人都是在1978年才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身临其境地观察“腐朽的西方资本主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后来就曾撰文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对当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到底是怎样,有了实感。这些国家的经济运作、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对社会矛盾的处理手段,都有些新变化。”
  当时国家发给他们的置装费只有100元,而要求他们每人要带两套外衣,只好借一套西装做一套中山装——毕竟,国内平时不穿西装,还是做中山装划算。
  当然也有的单位统一订制了西装。当时有个广为流传的笑话:某天,美国政府请中国代表团听音乐会,演出结束后,中国人涌向衣帽间,随便拿起一件就走,看得美国服务员目瞪口呆。事后,他们才弄明白,原来这些中国客人的西装都是统一做的,从颜色款式上没什么区别,只要谁大小合适就给谁穿了。
  翻开老照片,当年走出国门的干部,往往是身着笔挺西装,手腕上戴着公家发的手表,手上拿着标有编号的照相机,虽然兜里只有20元外汇券做零用钱,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点都不寒酸。
  当年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渴望了解的热度,从中国社科院办的一份刊物——《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上,也能窥见一斑。这份刊物从1979年创刊到当年年底,出了200期,其中刊登出国考察报告的就有101期。在这101期中,又以出访日本、南斯拉夫、匈牙利、美国和西欧的见闻五分天下。
  干部出访之集中,甚至给访问国造成了压力。1980年有个统计,第四、五、六机械工业部与海军先后都派人到西德的同一家电池厂去考察,而日本名古屋市某厂则接待中国考察团达92批次之多。
  回看1978年间的报告,那时的出国考察可谓“货真价实”,绝非游山玩水,更没有探亲等私事。
  中国农业代表团在美国待了40天,就参观了102个单位,包括农庄、养猪场、渔港、农业大专院校、研究所等,皆有名有姓,有见闻有观感。以这种一天赶3个场子的频率算来,他们是无暇参观“赌城”拉斯维加斯了。
  被派到西欧的农业专家就更敬业了,虽然他们不理解欧洲人为什么要养瘦肉猪,却暗地里抓了把饲料,打听着养瘦肉猪的技术,甚至还数出荷兰生猪比中国生猪多了两条肋骨,作为技术指标。
  在各路考察团中,最核心的,是由中央直接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主要有四个,即以林乎加(1977年1月—1978年任上海市委书记)为团长的赴日经济代表团,以李一氓(1903—1990,时任中联部副部长)为团长的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代表团,以段云(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为团长的港澳经济贸易代表团和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代表团。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又当属西欧五国之行。这既是新中国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代表团,也是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一次访问。
  西欧五国代表团成员除了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谷牧外,还有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农业部副部长张根生、广东省副省长王全国等七八位部级干部和20余名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中央和地方领导。
  西欧五国团于1978年5月2日出发,6月6日回国,行程36天,先后访问了5国的25个城市,参观了80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和科研单位。行程之紧,可谓“坐着飞机看花”。
  为了有备而去,出发前,考察团成员集中在北京做了一个多月的功课,不过这并不能避免“对牛弹琴”的第一次会见。
  访问的第一站是法国。与法国总理雷蒙·巴尔会谈时,谷牧团长按照国内准备好的稿子,讲了政治外交,但没谈经济。单从表情看,就知道人家兴趣不大。后来,巴尔总理干脆直说,“政治问题我不谈,我就谈经济,政治问题我们总统跟你谈。”
  在和法国总统德斯坦会谈时,总统又说,政治问题我们中间没什么好说的,还是谈谈经济吧。法国驻华大使则当着他们总统的面对谷牧说,听说你们要搞120个大项目,我们法国很愿意对中国有所贡献,给我们10个行不行?
  为中国做贡献,可信吗?让考察团惊讶的是,他们还没回来,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已经先一步到北京了,一来就提出了25亿美元的贷款计划。   在西德,德国人对于“贡献”更是急切。北威州州长屈恩在欢迎宴会上甚至说,“贷款50亿美元,现在就签,贷款200亿,宴会后谈判一小时签字。”
  即便遇上这等好事,中国人阶级斗争那根弦依然没放松,会谈中甚至有人批判人家借钱给“苏修”,把“苏修”给喂肥了。德国的州长则诉苦说,资本也要找出路呀。
  德国人知道中国对主权非常敏感,就出主意说,为了在不影响你们主权的情况下用我的资金,你们可以在欧洲开个银行,我们把钱存在你们的银行里,这是正常的信贷关系,不影响主权。
  听说中日已经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西欧五国就更急了,竞相借钱给中国。
  代表团也悟出了弦外之音:德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资本过剩,开工不足,千亿游资都盯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因为想和中国拉上关系的企业太多,代表团坐汽车已经参观不过来了,只好搭上军用直升机,一上午就走访三个厂子。
  现代化什么样
  “现代化什么样?出去一看,噢,原来是这样!”在西欧五国考察团中,即使是1950年代出过国的,都没想到“腐朽的帝国主义”会发展得如此神速。
  知耻而后勇,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迫切地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
  近8个小时的汇报
  1978年6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西欧五国行的考察汇报。这场汇报从下午3时半开始一直开到晚上11时15分,将近8个小时。这次汇报会,谷牧主要谈了三点:一是二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大落后了,形势咄咄逼人。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对社会矛盾的处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是这些国家大都对华友好,由于资金过剩,技术要找市场,商品要找销路,因此都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经济贸易交往。只要我们做好工作,许多似乎难办的事情都可以办成。三是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如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等,我们可以研究采用,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其间,谷牧还特地向中央领导谈到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在丹麦,农场主不能把农场随便转给儿子经营,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须从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取得国家证书,并且在其他农场实习两年才行。
  这使大家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好的制度,值得借鉴。
  中央领导兴趣盎然,热烈地发表了意见。
  叶剑英:“出国考察就是照镜子,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李先念说:“要利用西欧这个力量,把先进的东西搞过来。”
  聂荣臻说:“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进,应该拍板了!”   主持汇报会的华国锋要求:考察人员继续深入讨论,研究出几条有情况分析、有行动措施的意见,提到国务院务务虚,进一步统一认识。
  这次汇报后,邓小平又专门找谷牧去谈话。邓小平指示:引进这件事要做,重要的是争取时间。要缩短从谈判到进口的时间,一个项目能缩短半年,就是很大的利益。需要借点钱,出点利息,这不要紧,早投产一年半载,就都赚回来了,但质量要选好,要先进的。
  不久,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报告厅召开了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务虚会从7月6日开始一直开到9月9日,长达两个多月。会上大家就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当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会议结束时,李先念作总结讲话,提出“要勇敢地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为了大大加快我们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速度,必须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这比关起门来,样样自己从头摸索的爬行主义,要快不知多少倍”。
  下定决心对外开放
  出国考察团的访问收获,对于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9月12日,邓小平在同金日成会谈时说:“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1978年6月、10月,在会见罗马尼亚和西德客人时,邓小平指出:“我们派了许多代表团到欧洲和日本去考察,发现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许多国家都愿意向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条件也不苛刻,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我们都有利,为什么不干呢?”“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的时候了。”“关起门来,是发展不起来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西欧代表团访问回来后,向中央汇报时提出建立特区,党中央经过研究下决心搞起来。谷牧后来回忆说,特区这个名称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当时有几种提法: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还有免税区、开发区等。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吧。谷牧以后兼任国务院新成立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主任,一直分管经济特区工作,不能不说与这次访问有一定的关系。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他视察了日产汽车公司的座间工厂,了解到座间工厂月生产汽车44000辆,是当时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月产量的99倍。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我们欢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同中国合作。”26日,邓小平乘坐东海道新干线“光81号”列车前往京都、奈良、大阪访问。在飞速的列车上,陪同人员问邓小平的感受,他爽快地回答说:“速度快,蛮舒适,干什么事都要有速度哟!”在访问期间,邓小平坦率地说:“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谈话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结束语
  对于这次出国考察潮的意义,参加出访西欧代表团的同志认为:“这次对西欧五国的访问,加上同年其他几个代表团的出访,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制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是起了应有的作用的。”
  国务院特区办副主任,当时谷牧的秘书胡光宝谈起这次考察活动时,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出访,为后来紧抓不舍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打开了思路,为创办经济特区以至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东西。
  1978年的这次官员出国考察,比20世纪初的那次清末“五大臣出洋”的规模大得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更广泛深刻。这一次,大门一旦打开,就如同滚滚东逝的江水,再也关不上了。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50年代,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面对新崛起的美国,在避免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与战争下,实现了霸权的和平转移,这一现象有悖于霸权稳定论的经典逻辑,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深入探讨。借助于角色转变这一视角,本文认为,英美霸权和平转移是美国自身角色定位转变与英国对美国角色期盼转变双重建构的结果。美国对自身角色的定位转变使其具有了争夺霸权的能力与意愿,而英国结合英美两国实力对比及当时的国际局势变化对美
摘要:当下的文学理论及批评已经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时代了,因此,美国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图像转向”的重要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斯洛文尼亚的图像学学者阿列西·艾尔雅维茨,在其著作《图像时代》中对当代的“图像转
“文革”期间,一支外国球队来南京进行友谊赛是件大事。不说别的,大军区首长、省市主要领导,以及该国的驻华大使和武官夫妇都要出面观看。  那时,我的三叔刘义生是江苏队的主力后卫。每逢比赛,三叔手上都有两张赠券,所以20世纪70年代的足球比赛我一场没落。  这里且谈谈1972年11月18日的下午,江苏省足球队与阿尔巴尼亚人民军“游击队”足球队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的比赛。那场比赛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按阿方领队
摘要:“课内外结合”阅读模式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教学策略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课堂内所学习的英语阅读技巧与阅读策略去阅读课外英语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与课外文章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提升自身的词汇量,加强自身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内外阅读;互动互补  中图分类号:G623.31;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探讨了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女权主义作品《与狼为伴》中穿插的四个故事,作者试图分析这四个故事是如何与女性主义的关键发展阶段相吻合的。随着故事中性别形象的演变,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狼为伴》的情节发展见证了女性主义从相对激进到逐渐理性,最终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安吉拉·卡特;《与狼为伴》;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大部分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的设置凝聚了编者的匠心,而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常被忽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未被利用。本文结合多年的小學教学实践,通过巧借插图,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梳理出可供参考的方法,为后续的探讨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G6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以46届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赛项为指导,通过对接世赛技术文件并分析赛项内容,从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能力培养、重构课程体系、切实落实“现代学徒制”、提高學生身心素质、采用多维度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引发对国际货运代理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同时提出专业教师要多去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全面拓展自身的业务水平,力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46届世界技能大赛;人才培养;国
摘要:当前,跨国经营活动的新特点、新变化给企业的外事出访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企业外事出访管理面临的新形势,研讨企业外事出访管理的内涵,从精细化管理角度探索助力企业外事出访管理提质增效的方式方法,旨在促进企业持续实现高品质经营,希望能给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关键词:助力;外事出访;增效;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
摘要:“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农业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本文以中职涉农果树专业《果树劈接》为例,挖掘探讨在实践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培养德技并重的实用人才,有效发挥果树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果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赵昚被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选为接班人的时候,只有6 岁。宋高宗虽然选定了赵昚为自己的接班人,但一直没有给他一个正式的名分。从内心讲,宋高宗还想挣扎一下,给自己鼓捣一个龙种。在宋朝,没有人工授精这一说法,因此宋高宗就得完全靠自己折腾,求医问药,不在话下。另外,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她中意的是另一位候选人:赵琢。  天资聪明的赵昚决定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挣工分。他敏锐地发现,晚年的宋高宗与秦桧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