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主要理论对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焦虑感是高职学生外语学习中最常见与最困惑的现象之一,已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情感因素中的重要影响。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心理语言学理论与学生外语焦虑感二者成因的关系,并初步提出了解决策略和教学建议。
关键字:心理语言学 外语焦虑感 高职学生 英语教学
一、引言: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外语焦虑感是高职学生外语学习中的一种常见而且复杂的心理现象,无论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在外语学习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为:讲话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语言表达困难,被提问时瞠目结舌等。外语焦虑感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显而易见,这已引起相关高职外语教师的重视。
高职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这与心理语言学着重研究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角度来看是一致的,有着紧密地联系。高职外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帮助他们尽力克服外语焦虑感,进而提高外语学习成效。
二、心理语言学概述
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
心理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美国学者奥斯古德和西比奥克合编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一般认为这是心理语言学的开端。此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也被广泛使用。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心理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产生和盛行之后,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抨击增多,认为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言语活动中的许多现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20世纪60年代后已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倾向。近年来,心理学家还用一些新的语言模式来研究心理语言问题,不过它们仍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即:言语产生、语言习得、语言理解。
外语焦虑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原因
外语焦虑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在影响学习成效的众多因素中,情感因素显得至关重要,而语言焦虑感又是情感因素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影响最大。紧张不安,担心恐惧,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讲话迟缓等一系列表现都与语言焦虑感有着紧密联系。一般认为,外语焦虑感是由于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或者不能克服潜在的学习障碍或困难,使得其自信心受挫,成就感降低,失败感增强的一种情绪状态。一些学者把焦虑分为两种,即促进性焦虑与妨碍性焦虑。外语焦虑感与自我学习效能感成正态曲线分布关系,即促进性焦虑会有助于学习者调整学习目标发现问题,自我学习效能感增强,进而促进学习效果;相反的,妨碍性焦虑会产生某些心里不适,导致心态失衡,自我学习效能感降低,从而制约学习效果。
2. 导致外语焦虑感的因素
2.1 交际畏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交际畏惧又被称为口语焦虑,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种畏难情绪。研究表明,交际畏惧感强的学生在交际中,容易情绪低落,沟通困难,贬低自己。交际畏惧感低的学生在交际中,情绪平稳,态度积极,有较强的自信心,较高的自我评价,更能获得较为成功的沟通。
2.2考试焦虑(test anxiety)
考试焦虑是外语焦虑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衡量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学生在求学历程中,会经历无数不同等级的考试,“一考定终身”这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当今社会更为盛行,考试对于学生决定性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过多的考试会增加学生的考试焦虑感,产生畏惧心理,增强外语学习畏难情绪,导致外语焦虑感增加。
2.3负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负评价恐惧是指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为负评价而苦恼,以及他人所能给予的负面评价的预期心理。从心理学角度看,期望是内心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的预测性认识。抱有较低期望的学生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增强个人焦虑倾向。一些研究学者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倾向于负面评价恐惧的外语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外语焦虑。
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克服外语焦虑感的应用及策略
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语言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规程(桂诗春,1985,1)。适当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对于克服外语焦虑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创建语言学习环境,采用“保姆式语言”与学生交流
心理语言学对于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可借鉴用于英语教学。心理语言学中,成人对儿童的语言被称为“保姆式语言”(motherese)或“照顾式语言”(caretaker speech),成人对儿童讲话中,往往带有十分关怀的感情及耐心,让儿童感到温暖(桂诗春,2000)。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多使用“保姆式语言”引导学生讲话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与耐心,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口语焦虑感,从而慢慢培养起讲英语的信心与愿望。
降低“考试焦虑”,创建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潜能差异,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创建多元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例如,以报告、访谈的形式考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创建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寓教于乐,实物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与肯定,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把握课堂纠错尺度,宽容看待学生的错误 心理语言学指出,成人在指导儿童语言学习中,更注重语言学习功能而非形式,少量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一般不予纠正。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课堂纠错上也应采取类似态度,出现错误最好不要立即纠正,要按照错误的场合与性质区别对待,宜采取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少否定的方式,照顾学生在同学中的形象,因为高职生多已成人,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与人格独立意识。教师宽容的看待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把开口讲英语看作是一种乐趣,而非负担。
注重跨文化交际知识引导,降低外语焦虑感
人的社会交际会受到相应的文化规则制约,学习语言不能脱离开文化背景知识,否则语言学习将会变得的死板与狭隘。外语教师在讲授语言过程中,应注重目标语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有助于外语的正确理解与运用,降低对于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障碍,会对由此产生的外语焦虑感起到缓解作用。
结束语
心理语言学理论对于研究外语焦虑感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但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而外语焦虑感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多种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认真学习研究心理语言学,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指导教学实践,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MacIntyre.P.D.&R.C.Gardner.Methods and Results in the Study of 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Language Learning, 1991 41 (1)
[2].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贾冠杰.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上海科技翻译,1997,(3)
[4].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5].党彩萍.焦虑研究述评[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
作者简介:宋博,男(1982—),南开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商务英语翻译,英语教学法。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1年度课题“高职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感与口语交际策略、口语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性研究”(批准号:XI414)阶段性成果。
关键字:心理语言学 外语焦虑感 高职学生 英语教学
一、引言: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外语焦虑感是高职学生外语学习中的一种常见而且复杂的心理现象,无论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在外语学习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为:讲话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语言表达困难,被提问时瞠目结舌等。外语焦虑感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显而易见,这已引起相关高职外语教师的重视。
高职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这与心理语言学着重研究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角度来看是一致的,有着紧密地联系。高职外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帮助他们尽力克服外语焦虑感,进而提高外语学习成效。
二、心理语言学概述
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
心理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美国学者奥斯古德和西比奥克合编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一般认为这是心理语言学的开端。此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也被广泛使用。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心理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产生和盛行之后,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抨击增多,认为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言语活动中的许多现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20世纪60年代后已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倾向。近年来,心理学家还用一些新的语言模式来研究心理语言问题,不过它们仍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即:言语产生、语言习得、语言理解。
外语焦虑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原因
外语焦虑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在影响学习成效的众多因素中,情感因素显得至关重要,而语言焦虑感又是情感因素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影响最大。紧张不安,担心恐惧,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讲话迟缓等一系列表现都与语言焦虑感有着紧密联系。一般认为,外语焦虑感是由于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或者不能克服潜在的学习障碍或困难,使得其自信心受挫,成就感降低,失败感增强的一种情绪状态。一些学者把焦虑分为两种,即促进性焦虑与妨碍性焦虑。外语焦虑感与自我学习效能感成正态曲线分布关系,即促进性焦虑会有助于学习者调整学习目标发现问题,自我学习效能感增强,进而促进学习效果;相反的,妨碍性焦虑会产生某些心里不适,导致心态失衡,自我学习效能感降低,从而制约学习效果。
2. 导致外语焦虑感的因素
2.1 交际畏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交际畏惧又被称为口语焦虑,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种畏难情绪。研究表明,交际畏惧感强的学生在交际中,容易情绪低落,沟通困难,贬低自己。交际畏惧感低的学生在交际中,情绪平稳,态度积极,有较强的自信心,较高的自我评价,更能获得较为成功的沟通。
2.2考试焦虑(test anxiety)
考试焦虑是外语焦虑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衡量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学生在求学历程中,会经历无数不同等级的考试,“一考定终身”这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当今社会更为盛行,考试对于学生决定性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过多的考试会增加学生的考试焦虑感,产生畏惧心理,增强外语学习畏难情绪,导致外语焦虑感增加。
2.3负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负评价恐惧是指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为负评价而苦恼,以及他人所能给予的负面评价的预期心理。从心理学角度看,期望是内心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的预测性认识。抱有较低期望的学生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增强个人焦虑倾向。一些研究学者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倾向于负面评价恐惧的外语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外语焦虑。
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克服外语焦虑感的应用及策略
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语言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规程(桂诗春,1985,1)。适当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对于克服外语焦虑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创建语言学习环境,采用“保姆式语言”与学生交流
心理语言学对于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可借鉴用于英语教学。心理语言学中,成人对儿童的语言被称为“保姆式语言”(motherese)或“照顾式语言”(caretaker speech),成人对儿童讲话中,往往带有十分关怀的感情及耐心,让儿童感到温暖(桂诗春,2000)。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多使用“保姆式语言”引导学生讲话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与耐心,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口语焦虑感,从而慢慢培养起讲英语的信心与愿望。
降低“考试焦虑”,创建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潜能差异,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创建多元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例如,以报告、访谈的形式考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创建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寓教于乐,实物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与肯定,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把握课堂纠错尺度,宽容看待学生的错误 心理语言学指出,成人在指导儿童语言学习中,更注重语言学习功能而非形式,少量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一般不予纠正。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课堂纠错上也应采取类似态度,出现错误最好不要立即纠正,要按照错误的场合与性质区别对待,宜采取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少否定的方式,照顾学生在同学中的形象,因为高职生多已成人,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与人格独立意识。教师宽容的看待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把开口讲英语看作是一种乐趣,而非负担。
注重跨文化交际知识引导,降低外语焦虑感
人的社会交际会受到相应的文化规则制约,学习语言不能脱离开文化背景知识,否则语言学习将会变得的死板与狭隘。外语教师在讲授语言过程中,应注重目标语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有助于外语的正确理解与运用,降低对于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障碍,会对由此产生的外语焦虑感起到缓解作用。
结束语
心理语言学理论对于研究外语焦虑感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但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而外语焦虑感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多种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认真学习研究心理语言学,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指导教学实践,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MacIntyre.P.D.&R.C.Gardner.Methods and Results in the Study of 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Language Learning, 1991 41 (1)
[2].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贾冠杰.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上海科技翻译,1997,(3)
[4].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5].党彩萍.焦虑研究述评[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
作者简介:宋博,男(1982—),南开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商务英语翻译,英语教学法。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1年度课题“高职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感与口语交际策略、口语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性研究”(批准号:XI4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