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莫斯科市中心大约24公里,有一片占地3.6平方公里的农田,看上去十分普通,只是周围设有路障和水泥墩。农田南面是巨大的“三鲸商场”,广告牌宣称它是“欧洲最大的家具中心”,西北方向紧邻一片传统的俄罗斯村舍和山寨法式别墅。唯一算得上自然风光的是位于一角的池塘,地上散落着野炊者留下的酒瓶、烟蒂、薯片袋和篝火堆。
俄罗斯政府计划投入约66亿美元(1美元约合6.3元人民币)在这片荒地上建立新城。按照计划,到2015年,这里将涌入1.5万名科学家、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家,“俄罗斯硅谷”斯科尔科沃(skolkovo)将在此崛起。
当下,许多俄罗斯人成了世界顶尖的创新者。在硅谷和华尔街,来自俄罗斯的数学家和程序员受到追捧;去年,欧洲两起最大的互联网IPO来自俄罗斯企业:一个是搜索引擎Yandex,另一个是Mail.ru(俄罗斯版的Facebook Yahoo)。与此同时,莫斯科也成了全球最有野心的IT投资基金所在地——DST Global于2009年率先投资Facebook,投资额高达2亿美元。
俄罗斯政府希望借助这股浪潮,逐渐摆脱对能源行业的高度依赖,转而发展高科技行业。而在建设科技大国的宏伟蓝图中,斯科尔科沃占据着中心位置。
要么创新,要么衰落
斯科尔科沃将成为一个现代的迷你城市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那里也将是法律和经济的“绿洲”——进驻企业将享受宽松的签证和进出口政策以及减税优惠;在商业事务的处理上,斯科尔科沃将避开俄罗斯拖沓、贪腐横行的官僚机构;此外,它将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设立科技研究所;俄罗斯政府还希望它能招募项目经理、市场人员、律师、会计师等一切能将新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全球人才。
在“俄罗斯硅谷”的建设计划中,梅德韦杰夫的推动至关重要。因为大力推广博客、亲自发推特并热衷于Facebook,这位崇尚科技的总统被称为“博客梅德韦杰夫”。去年,在斯科尔科沃计划宣布后不久,梅德韦杰夫就前往美国硅谷考察,一如当年彼得大帝当年参观荷兰的赞丹造船厂。
“俄罗斯硅谷”受到许多西方跨国公司的欢迎,英特尔的克雷格·贝瑞特和谷歌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都是斯科尔科沃委员会成员,思科和诺基亚公司则已确定将派研究团队进驻。
在官员心中,斯科尔科沃将成为俄罗斯通向科技强国的大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最近10年增长迅速的俄罗斯全拜高能源价格所赐,而它的“特色资本主义”却与世界渐行渐远。
阿纳托利·丘拜斯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私有化和市场改革的总设计师,现在他管理着国有基金Rusnano,旨在资助在纳米科技和其他高科技创意企业。在他看来,今天的俄罗斯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创新,要么衰落。”他认为,要把俄罗斯经济引上创新之路,比当年的私有化难度更大。
自由创意离不开政府干预?
去年秋天,在一次国际性会议上,俄罗斯代表介绍了斯科尔科沃,随后,瑞典外交大臣比尔特问道:“你们真的认为按照政府的命令就能建起硅谷吗?”
这个问题道出了外界对“俄罗斯硅谷”的普遍质疑。一些观察家认为,硅谷精神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与俄罗斯政府的管理风格很难融合。过去20年全球发展的最重要经验便是,开放的社会比封闭的社会更适合创新。权威体制能否容忍创新所需的自由、开放、乃至反叛的思维和风格?iPad的制造厂很容易建立,但设计团队不是哪里都有。
梅德韦杰夫指派54岁的亿万富翁维克托·维克塞尔伯格负责“硅谷”项目。后者是俄罗斯私有化浪潮中的大赢家,其商业帝国遍及石油、铝业等诸多领域。维克塞尔伯格个子不高,身形健壮。自从2010年3月23日负责斯科尔科沃项目以来,他的时间就被分为两部分:一半时间在国内,为建设高科技园区忙碌;另一半时间乘坐私人飞机到处旅行,向全世界介绍“俄罗斯硅谷”,步伐遍及上海世博会、硅谷、华盛顿、达沃斯论坛等。
维克塞尔伯格表示,高科技园区项目是一种赌博。“研究过许多国际经验后,我们发现类似项目至少有一半是失败的,那些国家花费大量资金盖起了宏伟的建筑,但许多楼宇都空着,街上一个人都没有。”
维克塞尔伯格认为,政府的强力干预与自由创意的科技精神并不矛盾。“硅谷能够出现正是因为政府之力,”而在俄罗斯,政府的角色则更加重要,“我不相信你离开政府能做成什么事情。比如斯科尔科沃的法规通过,是谁做了这件事?政府。是谁给了启动资金?也是政府。”
程序员不如公务员
虽然政府对高科技产业充满热情,但事实上,这个领域的企业家在俄罗斯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也几乎没有成为大鳄的机会。拥有三家国际高科技公司、雇佣了1000多名程序员的贝罗索夫说,“俄罗斯的所有财产都属于国家,大部分钱都被那些投身私有化的人赚去了。”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最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大多把精力放在开办各种企业上,而在美国,此类人才多半投身硅谷或华尔街。维克塞尔伯格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数学博士,赚到第一桶金后便扎进了私有化浪潮。
如果是在硅谷,维克塞尔伯格可能会继续创立新的软件公司;如果在印度,他们可能会转向技术外包。但在俄罗斯,维克塞尔伯格变成了老练的、与政府关系紧密的商人。
或许“俄罗斯硅谷”能吸引本国最杰出的技术人才进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客和寡头最盼望的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将可能成为“俄罗斯硅谷”成功的障碍。“石油价格太高对于创意经济是种威胁,”贝罗索夫表示,“大量工程师都会选择到银行或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工作”。
如果建设成功,斯科尔科沃将为年轻学生和同龄人提供另一条道路,尽管走这条路可能要承受许多风险。来到这个莫斯科郊外的“硅谷”的人们至今仍在犹豫:政府承诺的自由环境到底能否实现?
俄罗斯政府计划投入约66亿美元(1美元约合6.3元人民币)在这片荒地上建立新城。按照计划,到2015年,这里将涌入1.5万名科学家、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家,“俄罗斯硅谷”斯科尔科沃(skolkovo)将在此崛起。
当下,许多俄罗斯人成了世界顶尖的创新者。在硅谷和华尔街,来自俄罗斯的数学家和程序员受到追捧;去年,欧洲两起最大的互联网IPO来自俄罗斯企业:一个是搜索引擎Yandex,另一个是Mail.ru(俄罗斯版的Facebook Yahoo)。与此同时,莫斯科也成了全球最有野心的IT投资基金所在地——DST Global于2009年率先投资Facebook,投资额高达2亿美元。
俄罗斯政府希望借助这股浪潮,逐渐摆脱对能源行业的高度依赖,转而发展高科技行业。而在建设科技大国的宏伟蓝图中,斯科尔科沃占据着中心位置。
要么创新,要么衰落
斯科尔科沃将成为一个现代的迷你城市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那里也将是法律和经济的“绿洲”——进驻企业将享受宽松的签证和进出口政策以及减税优惠;在商业事务的处理上,斯科尔科沃将避开俄罗斯拖沓、贪腐横行的官僚机构;此外,它将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设立科技研究所;俄罗斯政府还希望它能招募项目经理、市场人员、律师、会计师等一切能将新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全球人才。
在“俄罗斯硅谷”的建设计划中,梅德韦杰夫的推动至关重要。因为大力推广博客、亲自发推特并热衷于Facebook,这位崇尚科技的总统被称为“博客梅德韦杰夫”。去年,在斯科尔科沃计划宣布后不久,梅德韦杰夫就前往美国硅谷考察,一如当年彼得大帝当年参观荷兰的赞丹造船厂。
“俄罗斯硅谷”受到许多西方跨国公司的欢迎,英特尔的克雷格·贝瑞特和谷歌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都是斯科尔科沃委员会成员,思科和诺基亚公司则已确定将派研究团队进驻。
在官员心中,斯科尔科沃将成为俄罗斯通向科技强国的大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最近10年增长迅速的俄罗斯全拜高能源价格所赐,而它的“特色资本主义”却与世界渐行渐远。
阿纳托利·丘拜斯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私有化和市场改革的总设计师,现在他管理着国有基金Rusnano,旨在资助在纳米科技和其他高科技创意企业。在他看来,今天的俄罗斯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创新,要么衰落。”他认为,要把俄罗斯经济引上创新之路,比当年的私有化难度更大。
自由创意离不开政府干预?
去年秋天,在一次国际性会议上,俄罗斯代表介绍了斯科尔科沃,随后,瑞典外交大臣比尔特问道:“你们真的认为按照政府的命令就能建起硅谷吗?”
这个问题道出了外界对“俄罗斯硅谷”的普遍质疑。一些观察家认为,硅谷精神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与俄罗斯政府的管理风格很难融合。过去20年全球发展的最重要经验便是,开放的社会比封闭的社会更适合创新。权威体制能否容忍创新所需的自由、开放、乃至反叛的思维和风格?iPad的制造厂很容易建立,但设计团队不是哪里都有。
梅德韦杰夫指派54岁的亿万富翁维克托·维克塞尔伯格负责“硅谷”项目。后者是俄罗斯私有化浪潮中的大赢家,其商业帝国遍及石油、铝业等诸多领域。维克塞尔伯格个子不高,身形健壮。自从2010年3月23日负责斯科尔科沃项目以来,他的时间就被分为两部分:一半时间在国内,为建设高科技园区忙碌;另一半时间乘坐私人飞机到处旅行,向全世界介绍“俄罗斯硅谷”,步伐遍及上海世博会、硅谷、华盛顿、达沃斯论坛等。
维克塞尔伯格表示,高科技园区项目是一种赌博。“研究过许多国际经验后,我们发现类似项目至少有一半是失败的,那些国家花费大量资金盖起了宏伟的建筑,但许多楼宇都空着,街上一个人都没有。”
维克塞尔伯格认为,政府的强力干预与自由创意的科技精神并不矛盾。“硅谷能够出现正是因为政府之力,”而在俄罗斯,政府的角色则更加重要,“我不相信你离开政府能做成什么事情。比如斯科尔科沃的法规通过,是谁做了这件事?政府。是谁给了启动资金?也是政府。”
程序员不如公务员
虽然政府对高科技产业充满热情,但事实上,这个领域的企业家在俄罗斯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也几乎没有成为大鳄的机会。拥有三家国际高科技公司、雇佣了1000多名程序员的贝罗索夫说,“俄罗斯的所有财产都属于国家,大部分钱都被那些投身私有化的人赚去了。”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最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大多把精力放在开办各种企业上,而在美国,此类人才多半投身硅谷或华尔街。维克塞尔伯格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数学博士,赚到第一桶金后便扎进了私有化浪潮。
如果是在硅谷,维克塞尔伯格可能会继续创立新的软件公司;如果在印度,他们可能会转向技术外包。但在俄罗斯,维克塞尔伯格变成了老练的、与政府关系紧密的商人。
或许“俄罗斯硅谷”能吸引本国最杰出的技术人才进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客和寡头最盼望的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将可能成为“俄罗斯硅谷”成功的障碍。“石油价格太高对于创意经济是种威胁,”贝罗索夫表示,“大量工程师都会选择到银行或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工作”。
如果建设成功,斯科尔科沃将为年轻学生和同龄人提供另一条道路,尽管走这条路可能要承受许多风险。来到这个莫斯科郊外的“硅谷”的人们至今仍在犹豫:政府承诺的自由环境到底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