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数字归纳;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30—01
数字归纳法是一种有趣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以下简称本册)学习时,我将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做了归类整理,分成人物、文化、战争、事件等几类。复习时,我让学生用十个朝代、九次战争、八个专题、七幅图表、六项事件、五个民族、四项制度、三个人物、两种宗教、一项工程复习本册内容时,学生都流露出好奇而又期待的目光,兴趣倍增,整个复习过程轻松而又高效。
十个朝代:即夏朝;商朝;西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秦;汉(包括西汉、新朝和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每个朝代我都要求学生识记建立时间、建国者和都城,了解开国者的故事,夏、商、西周三个朝代还要识记亡国者。在各朝建都方面,有六个朝代建都今南京,它们是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而在洛阳建都的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朝代。
九次战争:即涿鹿之战;牧野之战;城濮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漠北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对于这些战争,学生要识记每次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过程和意义,以及在作战过程中产生的不少成语。如在城濮之战中产生的“退避三舍”,在巨鹿之战中产生的“破釜沉舟”,在淝水之战中产生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在这九次战争中,学生还要特别留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并总结这些战例带来的启示。它们是: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
八个专题:即氏族;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秦的暴政;铁器牛耕的应用;文景之治;两汉经济的发展;江南开发。
七幅图表: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本册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图有三幅,它们是战略形势图、丝绸之路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这三幅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巩固。
书中相似的内容又可以总结成为四张表格:
1.原始人类和农耕文化遗迹简表。主要总结我国境内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有关内容,包括各时期人类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形体特点、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状态等。
2.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简表。主要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主张和成就,包括每个学派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著作或言论、思想观点等。
3. 三国简表。了解三国,除了“十个朝代”里总结的建国时间、建立人、都城外,学生还要了解三个国家的户数、人口、兵力和经济特点等内容。
4.中国文化科技艺术成就简表。主要总结从三皇五帝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成就,教师可列出这些成就的出现时期、人物、类别、过程、内容、特点及方法、地位和影响等让学生识记。
六项事件:即齐晋称霸;盘庚迁殷;商鞅变法;大泽乡起义;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
五个民族:本册讲到了魏晋之际被称之“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学生主要要了解匈奴、鲜卑、氐族建立的政权及其首领以及它们与中原民族的关系,即匈奴与汉和西晋、氐族与东晋、鲜卑与汉族的关系。五胡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和汉族文化的双向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四项制度:禅让制,即“公天下”,代表是尧传舜,舜传禹;世袭制,即“家天下”,世袭制的开创者启,他在禹死后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位国王;分封制,分封也称封建,即封疆建土,但西周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中央集权制,包括中央的三公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个人物:本册的内容中有三位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帝王,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其事迹及其评价是复习的重点,教师应让学生详细地掌握秦始皇的主要事迹、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六项改革及对他们的评价。
两种宗教:两种宗教指佛教和道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印度,是外来宗教,而道教是本土宗教。学生要了解创始人和教主,以及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一项工程:都江堰是本册中一项单独提到的工程,学生应牢记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地点,修建人及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30—01
数字归纳法是一种有趣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以下简称本册)学习时,我将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做了归类整理,分成人物、文化、战争、事件等几类。复习时,我让学生用十个朝代、九次战争、八个专题、七幅图表、六项事件、五个民族、四项制度、三个人物、两种宗教、一项工程复习本册内容时,学生都流露出好奇而又期待的目光,兴趣倍增,整个复习过程轻松而又高效。
十个朝代:即夏朝;商朝;西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秦;汉(包括西汉、新朝和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每个朝代我都要求学生识记建立时间、建国者和都城,了解开国者的故事,夏、商、西周三个朝代还要识记亡国者。在各朝建都方面,有六个朝代建都今南京,它们是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而在洛阳建都的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朝代。
九次战争:即涿鹿之战;牧野之战;城濮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漠北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对于这些战争,学生要识记每次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过程和意义,以及在作战过程中产生的不少成语。如在城濮之战中产生的“退避三舍”,在巨鹿之战中产生的“破釜沉舟”,在淝水之战中产生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在这九次战争中,学生还要特别留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并总结这些战例带来的启示。它们是: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
八个专题:即氏族;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秦的暴政;铁器牛耕的应用;文景之治;两汉经济的发展;江南开发。
七幅图表: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本册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图有三幅,它们是战略形势图、丝绸之路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这三幅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巩固。
书中相似的内容又可以总结成为四张表格:
1.原始人类和农耕文化遗迹简表。主要总结我国境内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有关内容,包括各时期人类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形体特点、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状态等。
2.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简表。主要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主张和成就,包括每个学派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著作或言论、思想观点等。
3. 三国简表。了解三国,除了“十个朝代”里总结的建国时间、建立人、都城外,学生还要了解三个国家的户数、人口、兵力和经济特点等内容。
4.中国文化科技艺术成就简表。主要总结从三皇五帝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成就,教师可列出这些成就的出现时期、人物、类别、过程、内容、特点及方法、地位和影响等让学生识记。
六项事件:即齐晋称霸;盘庚迁殷;商鞅变法;大泽乡起义;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
五个民族:本册讲到了魏晋之际被称之“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学生主要要了解匈奴、鲜卑、氐族建立的政权及其首领以及它们与中原民族的关系,即匈奴与汉和西晋、氐族与东晋、鲜卑与汉族的关系。五胡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和汉族文化的双向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四项制度:禅让制,即“公天下”,代表是尧传舜,舜传禹;世袭制,即“家天下”,世袭制的开创者启,他在禹死后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位国王;分封制,分封也称封建,即封疆建土,但西周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中央集权制,包括中央的三公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个人物:本册的内容中有三位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帝王,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其事迹及其评价是复习的重点,教师应让学生详细地掌握秦始皇的主要事迹、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六项改革及对他们的评价。
两种宗教:两种宗教指佛教和道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印度,是外来宗教,而道教是本土宗教。学生要了解创始人和教主,以及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一项工程:都江堰是本册中一项单独提到的工程,学生应牢记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地点,修建人及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