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变化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G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也在经历着变化和发展。且不论全国各地语文教材有着版本的不同,就浙江省而言,语文教材也已经走过了数个春秋,版本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中华历史流变千年,许多相同的文章,在不同时代,不同辑录中,也都会呈现不同的版本。于是,我们看到一篇相同的文章,特别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其语言文字(甚或标点)在不同的版本中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这一现象值得教学者思考、研究。
  然而,很多教师对这种细微变化习以为常,对不同的注释一带而过,根本不作停顿,也不作任何重视。其实,不同版本篇章、字词的变化,多少都带有不同编者的编排用意,其中也传达着一定的教学隐意。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一现象加以留意,并仔细揣摩。并不是说某个版本的就一定更好,而是说教师可以将这不同版本的内容作为一个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关注、揣摩,以期从中更好地找到文意理解的突破口。通过这种细究,教师带领学生以“求甚解”的姿态,切磋琢磨,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的绝佳时机。
  一、不同版本教材中文章内容的变化
  因为教材版本的变化,教材编者在文章的内容的撷取上往往也会有变化。这种变化应是编者有意而为之的,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教学契机。以高中选修课程教材《〈论语〉选读》中的课文为例:
  《〈论语〉选读》中有一篇课文,标题为《沂水春风》(语文版),而在人教版中,这篇课文的标题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敏感地意识到不同版本标题的变化,就可以在上课之前就设计相应的预习要求:告知学生两个版本的标题差异,请学生思考,两个版本的不同标题,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较开放性的预习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在预习时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借此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经过预习之后,学生应当会有不同的回答。
  有觉得标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更好的,因为标题有人物,有事件,将文章的总体内容都清晰地概括出来了,提纲挈领,让人一目了然。同时,还有的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可能还会说到有一种为文章命名的方法,就是用文章开头的一些文字直接作為文章的标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沂水春风”作为标题更好,其一,简洁凝练;其二,富有诗情画意;其三,它反映了文章的主旨,深刻揭示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因为学生看到孔子在文章最后更赞同曾皙的理想。
  此一环节,学生通过对不同标题下文章内容的观照,其实已经较好地完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这比教师最终告诉学生文章的内涵所起到的效果更好。教师在这一环节最后也不一定要明确哪个标题更好,对学生能言之有理的答案都应当做积极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今后能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对语文教学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沂水春风》课文的文末,还有一段文字,在人教版和语文版两个不同的版本中,其中有一部分的标点是不同的:
  人教版——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语文版——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人教版只有第一句是曾皙的疑惑,后半部分全部都是孔子的话,看似孔子是在自言自语。而语文版整个语段都是孔子和弟子曾皙的对话。教师在这里也可以设计一个思考问题:一段文字,两种标点,你觉得哪种更佳?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头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整篇文章的内容,对整篇文章的架构进行再一次的详细梳理。而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将文段翻译出来,然后试着模仿该语段中的人物口吻进行模拟对话,让大家在这种切实的对话中品味不同标点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我们不妨来感受一下两个版本的翻译:
  人教版——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华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的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的人呢?”
  语文版——曾皙说:“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他的话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说:“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怎见得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曾皙说:“难道公西华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华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呢?”
  学生在品味咂摸后会逐渐领悟到,语文版的标点语境中,孔子似乎不是因为子路所谈论的内容与治理国家无关而不满。孔子看不惯的其实是子路的态度不合乎“礼”,子路的表述让人觉得过于草率,也过于狂妄,因此孔子就自然而然地拿他和另外两位弟子来进行比较。从本质上来说,三位弟子讲的理想都与治国有关,而冉求和公西华一个比一个更谦逊。因此,孔子应该是在自问自答,也就是说,人教版的标点更佳。
  在诸如此番对不同版本的课文的对比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时,通过这种引导,也在启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更加留心课文中的细小的变化,提升自己阅读和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相同文章下的字词注释的变化
  在古诗文当中,相同的文章,在对文章中的字词进行注释的时候,也都会出现不同的解释,这一现象普遍地存在于课内外的古诗文阅读素材中。
  以苏教版必修五的《逍遥游(节选)》为例:   第二段有:《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课文下注解在解释“抟”字时,解释为“回旋而上”。同时又加注一句“一作‘搏’, 拍”。从前文来看,已有“水击”的“击”字译为“拍击”,如再译为“拍”的话,语义上有明显的重复。从后文的“扶摇”(一种旋风)来看,旋风上升之势,明显为“回旋”更为恰当。学生如能如此关照文章的前后文来进行古文的翻译,对学生关照古文字词义本身也好,对学生关照文段前后内容也好,都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关照文章,同时抓住文段细节品味文章的习惯。
  与之类似的古文注释在课下的注解中比比皆是,教师如能善于抓住这一类的注释现象,以此作为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展开相应的讨论和分析,是提升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能力的良好途径。
  再以课外阅读古诗词中李煜的《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为例: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①吹断水云间②,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③马蹄清夜月。
  在赏析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将词的不同版本中词语的不同呈现给学生:
  ①“笙箫”,《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中作“凤箫”;
  ②“水云间”,《词综》《花草粹编》《古今词统》《全唐诗》中作“水云闲”;
  ③“待踏”,《类编草堂诗余》、吕本二主词等均作“待放”。
  之后,让学生仔细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感受用詞不同所带来的效果的差异。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以学生阅读辅助者的姿态帮助学生深入领会:
  “凤箫”,是古代的一种排箫,其由许多竹管组成,且这些管参差不齐,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像凤凰张开的翅膀,其给人的美感不言而喻。“笙箫”,笙是一种乐器,箫亦是一种乐器,两者并列,形象虽多,却不免给人凌乱之感。因此“凤箫”的精美之感更胜一筹。再者,古诗词讲究音律,“笙箫吹断”四字平平平仄音,“凤箫吹断”四字仄平平仄音,后者音调抑扬更充满节奏感。
  “水云间”,说的是吹奏的“箫声”往上飘,一直飘到了天空。就像《列子》中所说的“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天上的云彩都因为音乐的美妙而停驻下来欣赏了。而箫声往下飘,飘在了春殿周围环绕的曲台流水间。于是,下至水阁,上至云霄的整个空间都飘动着美妙的音乐,此景不可谓不妙。而“水云闲”——水云之后加以叙述之语“闲”,则是说水是悠闲自在的,云也是悠闲自在的。水之悠闲,在于其流动的潺潺缓慢;云之闲,在于其空中飘浮的柔软姿态。于是,水和云就更加生动和活泼了,美妙的乐曲就不仅仅是充溢在水云之间的空间了,而是随水流动,随云飘游了,岂不是更加美妙?
  “待放”,有将马放出去之意。马原被羁,一放之后,大有重获自由之感,势必狂放而奔,享受自由;当然,也有“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悠游之感,但均不如“待踏”更符合此词的整体意境。“待”与“踏”均为舌尖音,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在表达马蹄踏地之意了,在声音上,那种马蹄踏在月光洒满的路上,马蹄“嘚嘚嘚”的声音都似乎传入了读者的耳中,词人欣赏了人间曼妙的歌舞后还要继续欣赏这天地之间的皎洁的月色的真切呈现。词的抑扬顿挫之节奏和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合二为一,妙不可言。
  学生如能抓住这些词语的不同认真分析,就在品评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该首词的解读。诗词的鉴赏和评价,有时候是很难用别人的解读来替代的,因为读者个体的不同,自然会在欣赏的过程中代入个体的经验和感受,这也是“接受美学”所言之义。学生是个性化的欣赏主体,让学生自主进行欣赏体验,他们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
  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不同版本的素材进行品味和鉴赏的过程中,其实需要动用师生双方很多的知识储备进行梳理分析。一方面,教师需要有更厚实的储备,这无疑会促进教师更加注重自身语文素养和业务的精进提升;同时,对学生也有着无形中的一种促动,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的提升,正所谓教学相长。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一双发现教学契机的慧眼,对那些习以为常的内容有更多一份的心力倾注,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其他文献
课堂是培养、提高语文能力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率的体现,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而学生学到了多少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主动性,在于积极的思维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也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平常课堂上常见一种现象:只要老师说请一个学生回答,许多学生就开始紧张了,当叫到某同学的名字后,其他学生就彻底放心了,因为事
主题出版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1978—2018  厉以宁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郭齐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  刘娜 等 著  商务印书馆  读懂新时代  刘军民、潘子友 主编  研究出版社  文学艺术类  本源  〔美〕丹·布朗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借命而生  石一枫
[摘 要: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能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概述高效课堂入手,提出了利用翻转课堂,利用互联网 ,利用优化导入教学方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希望对于英语教学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  想要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打造高效課堂,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图式理论,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以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为基础的理论。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要学习不同科目的很多内容,学习完之后这些知识并不是混乱无序地储存在他们的大脑中,而是会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相类似的知识会被储存在特定的区域中,形成一个知识单元,即我们提到的图式。图式理论作为一种知识认知模式,应用广泛,教师将其和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做好课前引导,
这个时间,偶然瞥见窗外的一株桂花树正肆意开放,满树的桂花令我欣喜不已。随即起身,出了书房,告诉了婆婆这份惊喜。其实,几日前,在阳台上,我早已嗅到了那清新动人的花香,却一直找不见那开放的植株。望着窗外日渐消沉的日头,再瞥一眼满树的金黄,不知为何,心中荡漾起些许感动与幸福。  手中攥着《做爱思考的教师》一书,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一群美国人,在美洲丛林探险,聘请了当地印第安人做向导。前
文言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人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抹杀了学生个性,剥夺了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权利。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有必要首先深化理解“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重新设计教学模式,抓好课前充分预习、课堂研讨学习、课后复习巩固三个环节,才能让文言文教学高效实用。  一、预习要过硬  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我校大力推广了“文言文硬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而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课内阅读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为我们大家所熟知,而对课外阅读的关注显然要少得多,所以这里只想谈谈课外阅读。在课程改革如日中天的今日,作为母语启蒙教学的我们为孩子的未来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指导好孩子的课外阅读,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撑起的一片晴空!  一、激发兴趣,是乐于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摘 要:随着新常态的大范围推广,国企员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适应新常态、加强员工的内部治理、创新党建工作,已成为国企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要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正视以往黨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失,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新形势下国企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国有企
[摘 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将小学语文知识加以构思和想象,最终将知识故事化,达到更高效的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是“最富有幻想性、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体裁”,良好的解读、引导、深化,体现着教师的睿智和思想。课堂表演作为童话教学的一种方法,迎合了低年级儿童活泼、乐于模仿的特点,适合应用于童话教学中。  关键词:表演;小学语文;童话]  在进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
音乐是全世界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用音乐来教育人、激励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创设语文情境时,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背景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