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m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要避免走进“图文分离”的误区,辩证地处理教材中图与文的关系,借助课文插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想象,从而真正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
  [关键词] 课文插图 运用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25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十分受学生喜爱。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文字与插图运用“分离”的现象,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图与文是组成课文内容的两大元素,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课文插图的价值功能,要避免走进“图文分离”的误区,辩证地处理图与文的关系,真正发挥插图对文本阅读的辅助作用。
  一、插图运用“图文分离”现象剖析
  现在,很多教师由于没有认清插图与课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在教学中没有正确地运用插图促进学生的学习,没有发挥插图在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这种“图文分离”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文弃图,视而不见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与感悟,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到课文中的文字,而对课文中的插图“视而不见”。这样,就造成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浪费,这是十分可惜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出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
  师:同学们,桂林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险”的特点,桂林山水的美让人神往。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桂林的山紧紧拥抱着桂林的水。
  生2:我仿佛看到了水中倒映着桂林的山。
  师:是呀,桂林的山美、水美, 山和水之间是互相衬托着的,山水结合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如果把山水联系起来观赏,景色就更美了。
  以上案例中,在学生对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知以后,教师想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字,读出文字所蕴涵的画面,使静态的文字鲜活起来。这是值得肯定的。其实,这篇课文的插图就是桂林的“山水相依”图,是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想象的有效载体。但是,教师却视课文插图而不见,使它的功能被弱化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图文结合中对文本内容展开品读想象,从而走进文本。
  (二)重图轻文,本末倒置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插图是为课文内容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在品读中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却出现了重图轻文、本末倒置的现象,这样就把阅读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学生的语文实践也偏离了文本对话。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笋芽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插图)看,在美丽的春天里笋芽儿在干什么?
  生:笋芽儿很高兴,它们在唱着春天的歌呢。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吗?
  生:笋芽儿正在往地上钻。
  师:是呀。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能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笋芽儿往地上钻的状态吗?
  生1:笋芽儿高兴地往地上钻。
  生2:笋芽儿努力地往地上钻。
  师:谁能把笋芽儿高兴地、努力地上钻的动作演给大家看。(学生轮流表演)
  以上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这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课文插图也确实能够起到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但是,作为一堂阅读课,教师把图与文的关系颠倒了,出现了重图轻文、本末倒置的错误。这样,就造成了看图说话代替了对课文的阅读,学生的文本对话就被架空了。
  二、课文插图的有效运用策略
  图与文是组成课文内容的两大元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课文插图的功能,善于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第二语言”的作用,要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发挥插图在生本对话中的引领作用。
  (一)借助课文插图,强化文本感知
  文本感知是文本对话的基础。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感知不深刻,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文插图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1.借助课文插图,拉近文本感知距离。
  在人教版教材中,由于一些课文离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学生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感知,有时候还会给他们与文本的对话造成障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插图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感知距离,有效地为生本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这一篇课文对西沙群岛的美景进行了描写。但是,小学生一般都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因此对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并不能够进行有效感知。课文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是西沙群岛的全景图,第二幅是西沙群岛的海景图。在教学时,如果能先给学生呈现西沙群岛的这两幅图,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就能让学生很快地沉浸在西沙群岛的美景中,对课文的描写进行有效感知,有效地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阅读距离。
  2.借助课文插图,激发文本感知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进行课文初读阶段,他们对课文中的静态文字是缺乏兴趣的。但是,课文中的插图具有色彩鲜明、鲜活灵动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插图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乌鸦喝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时,在初读阶段给学生呈现了课文的第一幅插图。这一幅插图画的是瓶里的水太低,乌鸦喝不着水。学生观察完这一幅插图后,笔者提问:“瓶里的水太低,乌鸦喝不着。那最后乌鸦有没有喝到瓶子里的水呢?它是通过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呢?”这样,在插图与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文本感知兴趣,这为他们高效的文本阅读打下基础。
  (二)借助课文插图,促进文本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一些文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真正地理解到位。课文插图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发挥插图的辅助优势,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1.借助课文插图,理解文本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理解文本的语言。一些文本的语言离小学生的语言实际较远。因此,学生仅凭想象是很难理解到位的。对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文本语言,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理解。
  例如,《观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对钱塘潮来临时的壮观场面进行这样描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比喻成千万匹白色战马。学生一般没有去观潮过,也没有见过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场面,因此对这一个句子难以理解。课文的第二幅插图描绘的刚好就是钱塘潮来临时的壮观场面,与课文中的这一句话刚好是对应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这一幅插图,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钱塘潮来的壮观场面;然后再出示课文中的这个句子。这样,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
  2.借助课文插图,走入文本意境。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具有深远的意境。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意境是对话的重要目标之一。凭借单一的文字,学生是很难走入文本意境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意境。
  例如,杜牧的《山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诗。教学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出示这一首诗的课文插图。学生很容易在课文插图中看到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然后,我再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领:“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假如有就做一下标记。”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象,并从意象中感受到古诗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三)借助课文插图,引发文本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想象能力是学生深入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会留有一定的空白,并且编者会在空白处配上插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插图为基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将自己的想象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穷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结尾处只是简单地写道:“桑娜拉开了帐子。”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事情作者并没有写,留下了空白。在这一空白处,课文还配了一幅插图。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幅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观察图中渔夫和桑娜的动作与表情,你们觉得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渔夫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桑娜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根据插图和阅读感受进行想象、编写故事。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文本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续写练笔,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挖掘插图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插图对优化生本对话的作用,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孙雪梅.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及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
  [2] 李剑飞. 小学语文教师对插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9).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教材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借助“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对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教师要和编者对话,明确这一栏目设置的意义、具体内容,并根据班级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设置趣味活动等,充分发挥这一栏目应有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久违了的“韩流”鼻祖裴勇俊在日本为他首次监制的电视剧做宣传,而露了难得的一面。和以往一样,四十的裴帅仍旧一副腼腆、羞涩的样子,他的影迷对其始终如一、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害羞特质,仍旧深爱不移,因为,在她们心中,害羞正是裴帅最迷人的地方,是其美德之一。  人之所以害羞,无非是因为性格谨慎、气怯心虚,虽然这是心理缺陷,但是,当无耻者可以凭借无耻而天下无敌的时候,害羞确实堪称美德,因为无论是谨慎还是心虚,
1如果人可以按照走运和不走运来划分,那我敢说,我从来都是一个不走运的人,从前是,现在也是。  记忆中,小升初的那些场考试,该是我往后所有“逢考必败”经历的开始。  想当年在我的城市,小学考试都是每个学校自主命题,每个学校所考的科目不一致,题型也不一样。  第一次考试是去“五中”,那算是人生中第一次意义重大的选择了,考试之前我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以外,甚至连平时训练时的珠脑算、成语接龙、中英互译这些单项
[摘 要]深度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展开多维表达。只有这样,才让阅读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的表达规律,养成阅读思维的习惯,促進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感悟是感受和领悟。感悟教学策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潜心涵咏、诵读体味、激活想象、创设情境等是感悟教学基本的、有效的策略。本文结合《海伦·凯勒》一课的片段教学就如何拓展感悟背景、引导学生深悟来谈一谈另外两个感悟策略。  一、在拓展资源中引导学生深悟  学生的知识背景世界越广阔,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资源的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感悟。以下三个教学片段通过拓展学习资源,丰富、积累了学生的感悟背景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目标。这既是提高学生阅读量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红色经典《小英雄雨来》一书的共读交流活动,教师通过营造共读气氛、回顾故事情节、感受英雄形象、传承红色精神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理解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共读交流活动邀请家长、教师进入课堂,突破了传统阅读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共读的社会力量、教育力量,营造
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要以貌取人,但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发现,脸是透露性格的窗口。  研究员卡门·勒费夫尔解释:“生物学因素(比如基因及激素水平)會影响人们的成长,同样,它们会塑造性格。”例如:雄性激素水平高的人往往颧骨会更大,性格上也更倾向于有主见,有时带有侵略性。脸较瘦的人不容易得传染病,除此之外,他们往往也更不容易抑郁、焦虑,这是因为心理健康往往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过去形容坏人常说“满脸横
[摘 要]有序表达是三年级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教师以“比”作为设计手段,以“图”作为学习路径,深化有序表达训练的过程,探索有序表达的优化策略。同时,通过整合、复现文本语言表达的散点与亮点,培养学生的构段意识,使学生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实现“言之有序”的目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有序表达;思维
◎纽约刮起“魅力北京”风  以“魅力北京”为主题的2016年第十届“中华之夜”系列活动在纽约大都会棒球队花旗球场举行。当晚,容纳4万余人的花旗球场到处洋溢着中国文化元素,中央大屏幕循环播放的北京旅游宣传片和图片格外醒目,球场外专门搭建的舞台上国粹京剧和太极表演等中国传统艺术赢得阵阵喝彩,响彻球场上空的歌曲《北京欢迎你》向球场数万名观众和百万电视观众发出盛情邀请——“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别得瑟了,知道你靠结婚翻身!  女孩也是独生女,但从小生在一个城乡接合部的穷人家。穷不是问题,问题是家教不好。  上高中开始还挺努力,想好好学习出人头地给爹妈长脸啥的,可是随着青春期荷尔蒙的强势来袭,课堂上渐渐心猿意马了。最后早恋,早恋的少女容易结成一小帮,互相比谁男朋友对自己好。早食禁果已经根本不拿当回事,甚至觉得是无上的荣光!觉得那是男人爱自己的结果。就是得了妇科病也会坐在诊室里当着医生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