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体育教学的改革也逐步深入,传统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方面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后,尝试将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突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合作学习方式二者紧密结合,总结出“合作”的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乒乓球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方法,旨在探索该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乒乓球基本技术、合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非认知品质方面的影响。从而深化体育课题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乒乓球教学理论与实践,促进乒乓球教学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和提高。
1.实验过程与工具
选取本院2010级80名乒乓球选项课学生为具体实验和调查对象。实验班40人,对照班40人。实验时间从2011年9月—2012年12月,共14周时间(每周两学时,共28学时,第一周为恢复课进行实验前测)。
采用实验教学与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研究,在实验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教学;集中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前后测试,测试内容为: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TSBI),用来测量社交行为能力。群体凝聚力调查采用的是俞克纯的群体凝聚力问卷调查表,用来测量学生群体凝聚力。
2.“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乒乓球技评达标成绩的影响
2.1“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无论是“合作”学习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均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达标技评成绩,均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但是前者尊重个体差异,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避免学生在课堂中盲目的练习。“合作”教学由于目标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基础差的同学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避免了由于技术差别过大,而使得部分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羞于练习的尴尬局面。技术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一起,相互之间就有了竞争的可能性,就能培育出比学、比练的良好学习氛围,消除了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
2.2“合作”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教学的主体能动性,营造良好的教学互动气氛
“合作”教学模式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轮流担当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角色,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帮助,能发现自身问题,并得到及时的解决,提高了认知水平。组内合作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信息,又能接受同伴的知识、技能信息,并且在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与自己技术、技能操作的输出信息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反馈回路,再次调节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强化了学生短时动作技能记忆的精确性,加深了学生对动作技能理解的程度,有利于学生乒乓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营造了轻松、友好、和谐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和参与度,减少了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产生了较高的教学效果。
3.“合作”教学模式对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3.1“合作”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每一个小组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都为了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组员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逐步养成了强烈的团队意识、团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3.2“合作”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给组内每一名学生都分配了任务,并各自扮演着角色。在扮演小组长、练习者、协助者等角色互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约翰逊兄弟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共同体可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来建立,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对照班学生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不具备形成小组合作的“利益共同体”的条件。
4.“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一种单向型的模式,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缺乏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交流,有时候技术水平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之间有很明显的排斥性,时常出现“尖子生”总是埋头苦学,差生由于长期学业失败而表现出消极体验现象。而在小组合作互助练习的过程中,尽管学生是分属不同性格、专业、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组成的小组中学习,但通过教学活动的变化和角色互换,促使组员之间要不断地接触交往,互赖互补。不仅使组内合作学习的分工达到秩序和谐境界,又鞭策着每个成员自觉地去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不代表小组的成功,成员之间必须共同努力来完成目标任务,所以,为了使小组取得最优异的成绩,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进一步交流与协作。
“合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沟通交际的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合作”教学模式在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较传统教学在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是在对乒乓球基本技术的掌握上,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团队协助的精神,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意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社会交往的适应能力,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云峰章永健现代乒乓球教学与训练.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葛慧等.高校乒乓球专项选修课“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3]李京程,等.合作学习理论与体育合作学习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4]李丹.合作学习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
作者简介:顾红伟(1967-)女,汉族,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后,尝试将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突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合作学习方式二者紧密结合,总结出“合作”的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乒乓球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方法,旨在探索该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乒乓球基本技术、合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非认知品质方面的影响。从而深化体育课题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乒乓球教学理论与实践,促进乒乓球教学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和提高。
1.实验过程与工具
选取本院2010级80名乒乓球选项课学生为具体实验和调查对象。实验班40人,对照班40人。实验时间从2011年9月—2012年12月,共14周时间(每周两学时,共28学时,第一周为恢复课进行实验前测)。
采用实验教学与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研究,在实验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教学;集中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前后测试,测试内容为: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TSBI),用来测量社交行为能力。群体凝聚力调查采用的是俞克纯的群体凝聚力问卷调查表,用来测量学生群体凝聚力。
2.“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乒乓球技评达标成绩的影响
2.1“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无论是“合作”学习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均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达标技评成绩,均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但是前者尊重个体差异,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避免学生在课堂中盲目的练习。“合作”教学由于目标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基础差的同学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避免了由于技术差别过大,而使得部分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羞于练习的尴尬局面。技术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一起,相互之间就有了竞争的可能性,就能培育出比学、比练的良好学习氛围,消除了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
2.2“合作”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教学的主体能动性,营造良好的教学互动气氛
“合作”教学模式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轮流担当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角色,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帮助,能发现自身问题,并得到及时的解决,提高了认知水平。组内合作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信息,又能接受同伴的知识、技能信息,并且在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与自己技术、技能操作的输出信息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反馈回路,再次调节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强化了学生短时动作技能记忆的精确性,加深了学生对动作技能理解的程度,有利于学生乒乓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营造了轻松、友好、和谐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和参与度,减少了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产生了较高的教学效果。
3.“合作”教学模式对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3.1“合作”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每一个小组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都为了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组员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逐步养成了强烈的团队意识、团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3.2“合作”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给组内每一名学生都分配了任务,并各自扮演着角色。在扮演小组长、练习者、协助者等角色互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约翰逊兄弟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共同体可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来建立,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对照班学生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不具备形成小组合作的“利益共同体”的条件。
4.“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一种单向型的模式,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缺乏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交流,有时候技术水平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之间有很明显的排斥性,时常出现“尖子生”总是埋头苦学,差生由于长期学业失败而表现出消极体验现象。而在小组合作互助练习的过程中,尽管学生是分属不同性格、专业、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组成的小组中学习,但通过教学活动的变化和角色互换,促使组员之间要不断地接触交往,互赖互补。不仅使组内合作学习的分工达到秩序和谐境界,又鞭策着每个成员自觉地去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不代表小组的成功,成员之间必须共同努力来完成目标任务,所以,为了使小组取得最优异的成绩,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进一步交流与协作。
“合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沟通交际的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合作”教学模式在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较传统教学在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是在对乒乓球基本技术的掌握上,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团队协助的精神,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意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社会交往的适应能力,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云峰章永健现代乒乓球教学与训练.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葛慧等.高校乒乓球专项选修课“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3]李京程,等.合作学习理论与体育合作学习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4]李丹.合作学习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
作者简介:顾红伟(1967-)女,汉族,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