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将会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本文笔者谈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再认识;思路与对策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及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他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所以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有几种结果,一是富勒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四阶段模式(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二是70年代末伯顿(Burden)提出的教师教学生涯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80年代末颇具影响的伯林纳(Berliner)和司德菲(Steffy)等人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说(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三、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互动的,课程改革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大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专业的锻炼与成长,逐渐促使“教师由‘生存关注’阶段(关注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走向‘任务关注’阶段(更多地关注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法而非学科知识本身),乃至教师关注的升华,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具体而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的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实施与操作)
各级领导可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建立各科示范教学、创新研究型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两个共同体。
学科专家型教师共同体有名师或聘请学科专职研究人员共同负责。参加成员主要是学科专家型教师(或骨干、优秀教师),要求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示范,研讨和创新科学研究活动,旨在通过共同体互动提升专家型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示范和引领全体教师提升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和科研项目的质量。新手教师共同体则旨在在专家教师的领导下,通过互动研讨,改善和提高新手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教研意识和能力。
总之,立足于现实去理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然地成为开辟教师自我发展的道路,有助于关注自身,关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让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达到真性成长,给我们教师和学生永驻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2]贺斌“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谈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学会新的专业技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再认识;思路与对策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及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他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所以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有几种结果,一是富勒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四阶段模式(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二是70年代末伯顿(Burden)提出的教师教学生涯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80年代末颇具影响的伯林纳(Berliner)和司德菲(Steffy)等人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说(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三、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互动的,课程改革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大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专业的锻炼与成长,逐渐促使“教师由‘生存关注’阶段(关注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走向‘任务关注’阶段(更多地关注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法而非学科知识本身),乃至教师关注的升华,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具体而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的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实施与操作)
各级领导可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建立各科示范教学、创新研究型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两个共同体。
学科专家型教师共同体有名师或聘请学科专职研究人员共同负责。参加成员主要是学科专家型教师(或骨干、优秀教师),要求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示范,研讨和创新科学研究活动,旨在通过共同体互动提升专家型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示范和引领全体教师提升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和科研项目的质量。新手教师共同体则旨在在专家教师的领导下,通过互动研讨,改善和提高新手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教研意识和能力。
总之,立足于现实去理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然地成为开辟教师自我发展的道路,有助于关注自身,关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让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达到真性成长,给我们教师和学生永驻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2]贺斌“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谈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学会新的专业技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