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栏目主持/邹 洁
写作需要智慧,出版同样需要智慧。智性出版不仅体现在出版的战略谋划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的操作中。常振国的出版履历,不乏灵巧之笔。
他的出版生涯似乎总是从窘境开始,而他又总是善于扭亏为赢。
1985年他去中国出版外贸公司,担任现代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当时社里很拮据,一年辛苦利润只区区五六万元。他当时的一个举措是引进国外优秀常销书,如《朗文英汉词典》,合作出版《郎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直到现在,该词典还是社里的看家书,长销20年。他还先后参与并组织了一件直到现在都是图书输出的经典范例,同时以7个文种出版《中国一长征》大型彩色画册,向海内外发行了4万册,获得巨大成功后,又用7个文种出版了《俯瞰中国》,发行7万册。短短不到3年,实现了三个五:出书50种,利润50万,创汇50万,这对一个仅有几名编辑的小出版社而言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后来他去了改革出版社,又是凭一本书的策划《邓小平——领一代风骚的伟人》,赢得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996年他到了旅游出版社,当时社里因打官司欠帐560万,局面十分窘迫。常振国却泰然相对。首先摸市场,搞调研。他根据旅游景区开发的特点,在出版界首次提出“立体开发”的概念,比如一个景区可以出画册又可以出导游书、旅游图,还可以出版CD、VCD等等。一个旅游资源至少可以开发出5种产品。围绕这一构想,旅游社先后按各省市区开发了《中国旅游全览》丛书。随后,又批准实施了“走遍全球”项目,这是一个与日本宝石公司合作,由美国代理商代理的国际项目,直接与国外进行出版合作。同时,他又进一步完善了“自助旅游丛书”。有了这三大项目支撑,旅游社的日子迅速红火起来。3年后,不仅还清了外债,账面上还留下了1400多万元。
2000年他调任华龄出版社社长,当时该社因停业整顿3年,人员只剩12人,帐面上仅有6万元流动资金,还外欠了不少印刷费、纸款、稿费等,只得靠卖库存书勉强维持生计。换成一般人,恐怕望而生畏,也可能一筹莫展。可常振国心里有数,他一头扎进“老年”研究领域,深入分析老年图书市场的潜力,制定了周详的5年发展规划,适时推出“中国老龄理论文库”、“中国老龄政策学习指南”等5大重点工程。出版需要操作的机巧和智慧,这在“华龄书架”项目实施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该项目旨在为全国老年活动中心配书,按规定丛书必须一书一号,但当时社里书号紧缺,怎么办?常振国灵机一动,决定向其他出版社买版权,第一批45种书有一半以上是向国内其他出版社买的版权图书,使首批“书架”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华龄社也实实在在掘得了一桶真金。
出版是一项智力劳动,出版运作更是智力的比拼。这需要社长们具备“文化商”的头脑。“商”的智慧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是后天的。常振国则将两种优势自然融于一体。“文革”期间,17岁的他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食堂司务长。他肯钻研,对种菜、养猪都用心琢磨。比如,开春季节,正是猪崽长得最快的时候,他缠着营长批准他以10多元买了150头小猪崽,除供本营食用外,其余的待一个多月后长到60~70斤,就以每头50~60元卖出去,不仅改善了连队伙食,还小赚了一把。原先食堂赔钱,经他一折腾,翻了个身。连里隔三差五吃肉,让其他连队的人羡慕不已。
说到后天,就是钻研。爱一行,干一行,是所有成功者的六字真经。笔者采访他,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年问题研究》、《老年教育》、《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等专业书刊。不论是在哪个领域,他都扑下身子深入进去,决不偷懒。先前搞出版外贸,他协助许力以、娄明、龙文善等老一辈出版人创建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举办两岸版权贸易洽谈会,组织出版代表团参加法兰克福、莫斯科、莫托文国际书展。1988年任促进会副秘书长,现在是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为此他做了许多纯公益性的事,为两岸出版交流奔走不倦。说到钻研,许多人不知道,常振国还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从成名作《历代诗话论作家》,到楚辞研究、鲁迅研究,30多年来,他先后在人民、人民文学、中华书局、河北教育、百花、湖南文艺等以及香港三联,台湾黎明、淑馨、建宏等出版社出版学术论著20余部。
他说,“1977年我刚从北大文献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华书局,给周振甫先生当助手。周先生对我说,要做一个好编辑,就不能只是做编辑匠而是要做编辑家。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一个出版人要有一定的学养,要有眼界,要有底蕴。否则很难与高层次的作者对话,很难抓到高品质的稿子,很难有思想的前瞻性。”常振国认为,作为一个社长,一要耐得住寂寞,要扎扎实实钻研分工领域的专业问题,脚踏实地深入出书范围的细分市场,不要看别人锅里的肉香忘记或放弃自己的方向;二要善于出点子。社里的重大规划,重大选题方向,一定是要你自己思考自己提炼出来的,当然也要集思广益,但如果一味地靠下面提出,你总是跟在后面,那还能当好社长吗?先进文化怎么体现?谁来推动?靠群众没错,但社长的重要作用决不可低估。
写作需要智慧,出版同样需要智慧。智性出版不仅体现在出版的战略谋划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的操作中。常振国的出版履历,不乏灵巧之笔。
他的出版生涯似乎总是从窘境开始,而他又总是善于扭亏为赢。
1985年他去中国出版外贸公司,担任现代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当时社里很拮据,一年辛苦利润只区区五六万元。他当时的一个举措是引进国外优秀常销书,如《朗文英汉词典》,合作出版《郎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直到现在,该词典还是社里的看家书,长销20年。他还先后参与并组织了一件直到现在都是图书输出的经典范例,同时以7个文种出版《中国一长征》大型彩色画册,向海内外发行了4万册,获得巨大成功后,又用7个文种出版了《俯瞰中国》,发行7万册。短短不到3年,实现了三个五:出书50种,利润50万,创汇50万,这对一个仅有几名编辑的小出版社而言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后来他去了改革出版社,又是凭一本书的策划《邓小平——领一代风骚的伟人》,赢得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996年他到了旅游出版社,当时社里因打官司欠帐560万,局面十分窘迫。常振国却泰然相对。首先摸市场,搞调研。他根据旅游景区开发的特点,在出版界首次提出“立体开发”的概念,比如一个景区可以出画册又可以出导游书、旅游图,还可以出版CD、VCD等等。一个旅游资源至少可以开发出5种产品。围绕这一构想,旅游社先后按各省市区开发了《中国旅游全览》丛书。随后,又批准实施了“走遍全球”项目,这是一个与日本宝石公司合作,由美国代理商代理的国际项目,直接与国外进行出版合作。同时,他又进一步完善了“自助旅游丛书”。有了这三大项目支撑,旅游社的日子迅速红火起来。3年后,不仅还清了外债,账面上还留下了1400多万元。
2000年他调任华龄出版社社长,当时该社因停业整顿3年,人员只剩12人,帐面上仅有6万元流动资金,还外欠了不少印刷费、纸款、稿费等,只得靠卖库存书勉强维持生计。换成一般人,恐怕望而生畏,也可能一筹莫展。可常振国心里有数,他一头扎进“老年”研究领域,深入分析老年图书市场的潜力,制定了周详的5年发展规划,适时推出“中国老龄理论文库”、“中国老龄政策学习指南”等5大重点工程。出版需要操作的机巧和智慧,这在“华龄书架”项目实施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该项目旨在为全国老年活动中心配书,按规定丛书必须一书一号,但当时社里书号紧缺,怎么办?常振国灵机一动,决定向其他出版社买版权,第一批45种书有一半以上是向国内其他出版社买的版权图书,使首批“书架”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华龄社也实实在在掘得了一桶真金。
出版是一项智力劳动,出版运作更是智力的比拼。这需要社长们具备“文化商”的头脑。“商”的智慧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是后天的。常振国则将两种优势自然融于一体。“文革”期间,17岁的他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食堂司务长。他肯钻研,对种菜、养猪都用心琢磨。比如,开春季节,正是猪崽长得最快的时候,他缠着营长批准他以10多元买了150头小猪崽,除供本营食用外,其余的待一个多月后长到60~70斤,就以每头50~60元卖出去,不仅改善了连队伙食,还小赚了一把。原先食堂赔钱,经他一折腾,翻了个身。连里隔三差五吃肉,让其他连队的人羡慕不已。
说到后天,就是钻研。爱一行,干一行,是所有成功者的六字真经。笔者采访他,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年问题研究》、《老年教育》、《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等专业书刊。不论是在哪个领域,他都扑下身子深入进去,决不偷懒。先前搞出版外贸,他协助许力以、娄明、龙文善等老一辈出版人创建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举办两岸版权贸易洽谈会,组织出版代表团参加法兰克福、莫斯科、莫托文国际书展。1988年任促进会副秘书长,现在是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为此他做了许多纯公益性的事,为两岸出版交流奔走不倦。说到钻研,许多人不知道,常振国还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从成名作《历代诗话论作家》,到楚辞研究、鲁迅研究,30多年来,他先后在人民、人民文学、中华书局、河北教育、百花、湖南文艺等以及香港三联,台湾黎明、淑馨、建宏等出版社出版学术论著20余部。
他说,“1977年我刚从北大文献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华书局,给周振甫先生当助手。周先生对我说,要做一个好编辑,就不能只是做编辑匠而是要做编辑家。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一个出版人要有一定的学养,要有眼界,要有底蕴。否则很难与高层次的作者对话,很难抓到高品质的稿子,很难有思想的前瞻性。”常振国认为,作为一个社长,一要耐得住寂寞,要扎扎实实钻研分工领域的专业问题,脚踏实地深入出书范围的细分市场,不要看别人锅里的肉香忘记或放弃自己的方向;二要善于出点子。社里的重大规划,重大选题方向,一定是要你自己思考自己提炼出来的,当然也要集思广益,但如果一味地靠下面提出,你总是跟在后面,那还能当好社长吗?先进文化怎么体现?谁来推动?靠群众没错,但社长的重要作用决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