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70-01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探求新的更有效的教师成长模式,这其中“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并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倍受推崇。”因此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进行七年级合并同类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步是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苹果、梨、文具盒、钢笔、猫、狗等,让学生分类,并说理由;第二步是拿出六张卡片8n -7m2n 2 m2n 6xy 5n -3xy 让学生将他们分类。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对自己的教案提出了两个疑问:①我所设定的事物和式子是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②由于我所给的式子是提前设计好的,而平时学生见到的式子比较多,是否内化了同类项的概念,给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人为理想化?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对这两个环节做了调整。
第一个环节我设计成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事物,将其分好类,并向组里和全班介绍把它们分成同类的理由。这种形式能创造性地将生活中的分类思想自然而然的引导到数学中来,给学生提供了开口交际的机會,使学生对分类思想有了充分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我不再限定,而让学生随意的列举平时所见的式子,自己把它们先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再全组讨论,通报全班,由大家共同评议,最后形成共识,得到同类项的概念。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如在交流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的“24”点游戏时,我发现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发现的成果,学习兴致很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如果就这样把游戏结束,学生势必会留下一些遗憾,此时我想到苏东坡的《百鸟归巢图》上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名。”我灵机一动,迅速地调整了教案,放弃了用练习来巩固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我就问学生:“这首诗既然是题“百鸟图”,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迹,你能动动脑筋,怎样把诗中的数字加上运算符号,使其出现一百呢?”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与兴奋点仍然在“24”点游戏上,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纷纷低头数数或思考,不一会,就有学生说诗中蕴含有1、1、3、4、5、6、7、8这几个数字,接着就有学生给出了答案:1+1+3×4+5×6+7×8=100。学生们有的边向我报数边用手指不停地比划,有的干脆站起来说。看到所有的同学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我感觉这节课非常成功。
三、教学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据》时,我就按照教材提供的数据进行教学,刚开始,由于学习的内容与月球有关,学生还有一些兴趣,但学着学着,学生的兴趣就没有了,自然,本节课的效果也不是那么好了。通过反思课堂教学,我发现我没有很好的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没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更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挥。原因是照搬了教材的数据,学生没有新鲜感;再者,由于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已经知道月球上没有水,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势必导致大部分学生跟着说月球上没有水,造成统计时兴趣不大的局面。反思后我认为,在授课前,不必刻意叫学生过多地查找这方面的知识,而是在授课时,让大家阅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组新的、与本班学生实际回答有关的数据,然后依据新数据再制成统计图。这有助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日后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埋下伏笔。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探求新的更有效的教师成长模式,这其中“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并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倍受推崇。”因此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进行七年级合并同类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步是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苹果、梨、文具盒、钢笔、猫、狗等,让学生分类,并说理由;第二步是拿出六张卡片8n -7m2n 2 m2n 6xy 5n -3xy 让学生将他们分类。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对自己的教案提出了两个疑问:①我所设定的事物和式子是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②由于我所给的式子是提前设计好的,而平时学生见到的式子比较多,是否内化了同类项的概念,给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人为理想化?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对这两个环节做了调整。
第一个环节我设计成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事物,将其分好类,并向组里和全班介绍把它们分成同类的理由。这种形式能创造性地将生活中的分类思想自然而然的引导到数学中来,给学生提供了开口交际的机會,使学生对分类思想有了充分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我不再限定,而让学生随意的列举平时所见的式子,自己把它们先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再全组讨论,通报全班,由大家共同评议,最后形成共识,得到同类项的概念。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如在交流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的“24”点游戏时,我发现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发现的成果,学习兴致很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如果就这样把游戏结束,学生势必会留下一些遗憾,此时我想到苏东坡的《百鸟归巢图》上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名。”我灵机一动,迅速地调整了教案,放弃了用练习来巩固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我就问学生:“这首诗既然是题“百鸟图”,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迹,你能动动脑筋,怎样把诗中的数字加上运算符号,使其出现一百呢?”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与兴奋点仍然在“24”点游戏上,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纷纷低头数数或思考,不一会,就有学生说诗中蕴含有1、1、3、4、5、6、7、8这几个数字,接着就有学生给出了答案:1+1+3×4+5×6+7×8=100。学生们有的边向我报数边用手指不停地比划,有的干脆站起来说。看到所有的同学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我感觉这节课非常成功。
三、教学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据》时,我就按照教材提供的数据进行教学,刚开始,由于学习的内容与月球有关,学生还有一些兴趣,但学着学着,学生的兴趣就没有了,自然,本节课的效果也不是那么好了。通过反思课堂教学,我发现我没有很好的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没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更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挥。原因是照搬了教材的数据,学生没有新鲜感;再者,由于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已经知道月球上没有水,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势必导致大部分学生跟着说月球上没有水,造成统计时兴趣不大的局面。反思后我认为,在授课前,不必刻意叫学生过多地查找这方面的知识,而是在授课时,让大家阅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组新的、与本班学生实际回答有关的数据,然后依据新数据再制成统计图。这有助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日后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