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8年开始,笔者在主持市重点课题“隆都地域文化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深入研究了隆都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总结梳理出隆都地域文化六大核心内涵,并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整理出适合的德育课程资源和内容,在课程实施中探索出最佳实施路径和评价策略。
一、课程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
“隆都地域文化 德育”系列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形成特色育人文化的有效途径,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
工具性主要体现:一是架起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当师生共同在传承地域文化教育活动中对话、沟通时,相互之间的了解、理解会逐步增强;二是架起儿童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本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儿童在积极主动中融入隆都地区的生活中,感受其中的乐趣;三是架起儿童与国家课程之间的桥梁。对学生而言,结合地域文化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是减少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冲突的有效途径。
人文性主要现:一是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隆都地域文化 德育”系列校本课程的作用可以给儿童提供“注释”和“视角”,让他们清晰地看清自己;二是强化核心价值观的体验。隆都地域文化中有关于爱国爱乡、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热爱生活、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现场,这些教育资源能让儿童感到亲切自然,文化氛围和课程实施能强化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三是增强文化自信。优秀的隆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课程在让儿童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的自信。
二、课程目标:开发德育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隆都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课程的目标表现为三方面: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相关的德育校本课程学习和体验,能够更深入了解隆都地域文化的特点、类型、成因和演变,了解地域文化与身边社会生活的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多种方法和方式收集、选择隆都地域文化资源,分析它们的特点,从而拓宽自身的见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体验,能够观察、感受、体验和探究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尝试使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地域文化,接受和发扬优秀地域文化传统,摈弃落后、狭隘的观念;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等方式,了解隆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体验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对隆都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仍具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现象的学习体验,关注隆都沙溪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形成爱国爱乡的情感;通过对课程中涉及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家乡地域文化的了解和对比,结合隆都地区特有的移民现象和华侨文化,形成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形成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课程资源:选取隆都地域优秀文化的课程资源
结合对隆都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围绕“爱国爱乡的情结、兼容并蓄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热爱生活的情怀、尊老爱幼的传统以及乐善好施的氛围”等六方面整合地域文化教育資源。
爱国爱乡的品格。辛亥革命时期的刘汉华、刘师复等一大批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隆都人,黄石生、阮章竞等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奋勇抗争共产党人,还有许多支持家乡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建设华侨和本土企业家,这些人名、事迹和遗址都是开展爱国爱乡教育的极好资源。
兼容并蓄的态度。从隆都历史发展来看,其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方文化、移民文化等多文化背景下共融共生,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隆都历史故事和发展故事是开展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最好的素材。
开拓进取的精神。隆都自古有崇文尚武,重农而不轻商的文化传统。据不完全统计,宋元至明清时期,隆都沙溪人先后有72位举人,19位进士。近代以来,大量的隆都人就漂洋过海去异国谋生,艰苦创业,很多人成就显著。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有一大批追求革命理想的隆都人投身到民族独立的革命洪流中去,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还有在文化艺术和经济发展领域上,许多人文事迹、励志故事是对开拓进取精神的最好诠释。
热爱生活的情怀。隆都人热爱生活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创造了很多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如八大簋、三捻包、田艾饼、芦兜粽等,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会景”、鹤歌鹤舞等。民俗活动经常开展,都是隆都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的表现。
尊老爱幼的传统。隆都人的尊老敬老的一个显著表现是每个村庄都会在一年中举行1-2次敬老活动,这个既是村中老人的节日,也是全村人的盛会;今天还有“长者安康工程”、社保全覆盖等。隆都人向来注重兴学办学,几乎每个村庄都通过募集社会资金、整合多方资源新建校舍,完善教学设施,建立奖教、助学、奖学基金,在社区、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崇文尚教的良好传统。
乐善好施的氛围。从源自宋代的杜婆桥,到现代的萧广昆亭,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侨捐文化广场、校舍、道路、公园、敬老院等,还有延续近30年的“12.8慈善文化节”,活跃在大街小巷、校园社区的自愿者服务等,在隆都沙溪,每一处都能感受到慈善文化的氛围,他不仅历史悠久,还在今天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课程内容:隆都地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课程
根据隆都地域文化的具体内涵以及学校师生实际情况,规划学校各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工作进程。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通过一些德育活动、隆都地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展现的形式实现。
1.隆都地域文化 德育活动
在国旗下讲话中,将隆都传统习俗、文化名人、名胜古迹、优良传统、节日活动,通过班级学生表演和演讲等形式,师生们从认识隆都地域文化表象到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所在,再内化和吸收,以成为影响自身行动的观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隆都地域文化 主题班队会课
少先队员在班队会的践行中,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在课堂上了解隆都名人、隆都名胜古迹、隆都慈善文化、隆都人的革命精神等;在课外的研学活动中,通过走访隆都名胜古迹、侨捐的学校和医院、革命遗址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地点,以亲眼看、亲耳闻、亲身感受的方式,在活动课程中有所收获。
3.隆都地域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
开设家长大讲堂课程,通过亲子开展学讲地道隆都话、学做隆都传统美食金钱圈和汤圆,以及隆都传统手工窗花等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隆都传统文化引入学校,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和内容,给学生更丰富的活动体验。
开展研学活动课程,通过走访侨资捐建学校周崧学校和下泽小学等侨资捐建学校,度婆桥、虎逊岩、秀山祖庙、探花牌坊等名胜以及港园村肇园、中山抗日游击队二区中队队部旧址、黄石生中队队部旧址等革命遗址,让学生在走访过程中亲眼见证了隆都的历史,了解了隆都人乐善好施的品质,以及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同时能够切身感受隆都人的爱国爱乡、奋勇抗战、乐善好施和热爱生活等优良品质,用直接的感官体验隆都地域文化的精髓。
4.隆都地域文化 体艺课程
将隆都地域文化融入体育课程。如学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展演、镇运会入场式展演、隆都传统游戏的开展等,让学生从中体验,既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也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隆都文化中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开发隆都地域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把制作隆都美食和手工的过程以及隆都名胜融入美术绘画、手工的实践中,以隆都传统手工技能跟学校美术特色衍纸相结合,让隆都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把隆都话、隆都童谣融入音乐课堂中,学生在童谣传唱中了解更多隆都传统文化,把隆都文化的元素融入音乐和舞蹈的学习和创作中,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隆都文化的内涵、理解生活的意义。
5.隆都地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
在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尝试将爱乡爱国的精神品质、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隆都的慈善传统文化、隆都人的勤奋求知等内涵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创建了市特色班——“和美班”1个;镇特色班——“秀美班”、“善美班”、 “隆鹤班”3个。这些特色班级均以隆都地域文化精髓中的爱乡、包容、慈善、好学等为主题,融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去,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
五、课程实施:制定和完善课程实施策略
经过梳理,“隆都地域文化 ”系列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以下模式进行课程的实施:
1.统一推广式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隆都地域文化的元素,包括在教学楼的中心处、走廊上、楼梯间以及学校大堂等地方布置隆都童谣、诗集以及传统游戏的展示框,营造浓浓的隆都味,让学生们无论走到学校哪个角落,都可以欣赏隆都文化不同的美,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班级文化建设。教室里的黑板报、特色班级的装饰都融入了隆都文化的各种符号,教室外的展示板上布置了隆都主题绘画、剪纸和手工制作的作品展等。
国旗下讲话。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学习后进行创新演绎,先后开展了亲近家乡的传统习俗、亲近家乡的名胜古迹、走进家乡的文化名人、隆都沙溪:我们共同的家乡、重阳节与隆都敬老传统、隆都故事一:访古问俗等展示活动。
2.学科延伸式
以学科为基点,在学科内容上进行延伸,把学科中与隆都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拓展为地域文化课程的形态。例如在语文科上,学习隆都人在二十四节气里的谚语可以了解旧时隆都人在耕种和劳动方面对天气和气候的预测和其变化规律的掌握。除了语文以外,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学科,都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隆都地域文化 音乐”、“隆都地域文化 舞蹈”、“隆都地域文化 体育”、“隆都地域文化 美术”、“隆都地域文化 综合实践”等学科延伸的课程实施方案。在前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究基础上形成课程特色和课程品牌。
3.系列专题式
家长大讲堂。邀请在校家长进入校园给学生授课,把一系列关于隆都地域文化的题材制作成相关的课程。各班提前物色有较丰富的隆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家长,按照每周一次的课程安排,邀请家长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并做好相关的备课、记录和反馈等。
隆都文化行。隆都文化行是一个长期的、以亲子活动为主要形式,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间开展的研学课程。通过自身实践和相互学习,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收获,把有益之处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内涵。同时让孩子们成为传承隆都传统文化的“小主人翁”,热衷于对外推广隆都传统文化,为家乡做“小导游”,做一个热爱家乡、乐于为社会公益活动作贡献的新时代好少年。
六、课程评价:多元化的课程评价策略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采用测验法[1]、档案袋评价法[2]和表现性评价法[3]
对隆都地域文化的认知(如隆都人的抗战精神、慈善文化以及对名胜、名人义士的了解方面)采用测验法进行评价。我们为每个学生创建“隆都好少年成長记录袋”,以学期为单位,收集学生本学期的实践成果。此评价方法适用于隆都地域文化 美术课程、隆都地域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隆都地域文化 研学活动课程等。通过收集学生的手工作品以及参加研学活动后的照片、感想等材料,让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有了更好的评价依据。成长记录袋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如内容随经历和实践不断丰富、能够让学生自我审视和总结经验、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可以采用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和调查法[4]等进行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通过实验法、观察法和调查法[5]等方法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夏志芳. 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5.
[2] 钟启泉. 课程设计基础[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6.
[3] 靖国平,邓银城. 课程与教学论教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73-287.
【注释】
[1]徐继存等. 课程与教学论[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84-289.
[2]余林. 课堂教学评价[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85.
[3]徐继存等. 课程与教学论[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97-301.
[4]靖国平,邓银城. 课程与教学论教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86.
[5]靖国平,邓银城. 课程与教学论教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75-276.
一、课程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
“隆都地域文化 德育”系列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形成特色育人文化的有效途径,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
工具性主要体现:一是架起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当师生共同在传承地域文化教育活动中对话、沟通时,相互之间的了解、理解会逐步增强;二是架起儿童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本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儿童在积极主动中融入隆都地区的生活中,感受其中的乐趣;三是架起儿童与国家课程之间的桥梁。对学生而言,结合地域文化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是减少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冲突的有效途径。
人文性主要现:一是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隆都地域文化 德育”系列校本课程的作用可以给儿童提供“注释”和“视角”,让他们清晰地看清自己;二是强化核心价值观的体验。隆都地域文化中有关于爱国爱乡、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热爱生活、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现场,这些教育资源能让儿童感到亲切自然,文化氛围和课程实施能强化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三是增强文化自信。优秀的隆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课程在让儿童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的自信。
二、课程目标:开发德育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隆都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课程的目标表现为三方面: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相关的德育校本课程学习和体验,能够更深入了解隆都地域文化的特点、类型、成因和演变,了解地域文化与身边社会生活的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多种方法和方式收集、选择隆都地域文化资源,分析它们的特点,从而拓宽自身的见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体验,能够观察、感受、体验和探究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尝试使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地域文化,接受和发扬优秀地域文化传统,摈弃落后、狭隘的观念;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等方式,了解隆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体验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对隆都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仍具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现象的学习体验,关注隆都沙溪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形成爱国爱乡的情感;通过对课程中涉及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家乡地域文化的了解和对比,结合隆都地区特有的移民现象和华侨文化,形成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形成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课程资源:选取隆都地域优秀文化的课程资源
结合对隆都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围绕“爱国爱乡的情结、兼容并蓄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热爱生活的情怀、尊老爱幼的传统以及乐善好施的氛围”等六方面整合地域文化教育資源。
爱国爱乡的品格。辛亥革命时期的刘汉华、刘师复等一大批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隆都人,黄石生、阮章竞等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奋勇抗争共产党人,还有许多支持家乡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建设华侨和本土企业家,这些人名、事迹和遗址都是开展爱国爱乡教育的极好资源。
兼容并蓄的态度。从隆都历史发展来看,其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方文化、移民文化等多文化背景下共融共生,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隆都历史故事和发展故事是开展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最好的素材。
开拓进取的精神。隆都自古有崇文尚武,重农而不轻商的文化传统。据不完全统计,宋元至明清时期,隆都沙溪人先后有72位举人,19位进士。近代以来,大量的隆都人就漂洋过海去异国谋生,艰苦创业,很多人成就显著。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有一大批追求革命理想的隆都人投身到民族独立的革命洪流中去,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还有在文化艺术和经济发展领域上,许多人文事迹、励志故事是对开拓进取精神的最好诠释。
热爱生活的情怀。隆都人热爱生活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创造了很多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如八大簋、三捻包、田艾饼、芦兜粽等,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会景”、鹤歌鹤舞等。民俗活动经常开展,都是隆都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的表现。
尊老爱幼的传统。隆都人的尊老敬老的一个显著表现是每个村庄都会在一年中举行1-2次敬老活动,这个既是村中老人的节日,也是全村人的盛会;今天还有“长者安康工程”、社保全覆盖等。隆都人向来注重兴学办学,几乎每个村庄都通过募集社会资金、整合多方资源新建校舍,完善教学设施,建立奖教、助学、奖学基金,在社区、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崇文尚教的良好传统。
乐善好施的氛围。从源自宋代的杜婆桥,到现代的萧广昆亭,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侨捐文化广场、校舍、道路、公园、敬老院等,还有延续近30年的“12.8慈善文化节”,活跃在大街小巷、校园社区的自愿者服务等,在隆都沙溪,每一处都能感受到慈善文化的氛围,他不仅历史悠久,还在今天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课程内容:隆都地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课程
根据隆都地域文化的具体内涵以及学校师生实际情况,规划学校各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工作进程。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通过一些德育活动、隆都地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展现的形式实现。
1.隆都地域文化 德育活动
在国旗下讲话中,将隆都传统习俗、文化名人、名胜古迹、优良传统、节日活动,通过班级学生表演和演讲等形式,师生们从认识隆都地域文化表象到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所在,再内化和吸收,以成为影响自身行动的观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隆都地域文化 主题班队会课
少先队员在班队会的践行中,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在课堂上了解隆都名人、隆都名胜古迹、隆都慈善文化、隆都人的革命精神等;在课外的研学活动中,通过走访隆都名胜古迹、侨捐的学校和医院、革命遗址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地点,以亲眼看、亲耳闻、亲身感受的方式,在活动课程中有所收获。
3.隆都地域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
开设家长大讲堂课程,通过亲子开展学讲地道隆都话、学做隆都传统美食金钱圈和汤圆,以及隆都传统手工窗花等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隆都传统文化引入学校,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和内容,给学生更丰富的活动体验。
开展研学活动课程,通过走访侨资捐建学校周崧学校和下泽小学等侨资捐建学校,度婆桥、虎逊岩、秀山祖庙、探花牌坊等名胜以及港园村肇园、中山抗日游击队二区中队队部旧址、黄石生中队队部旧址等革命遗址,让学生在走访过程中亲眼见证了隆都的历史,了解了隆都人乐善好施的品质,以及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同时能够切身感受隆都人的爱国爱乡、奋勇抗战、乐善好施和热爱生活等优良品质,用直接的感官体验隆都地域文化的精髓。
4.隆都地域文化 体艺课程
将隆都地域文化融入体育课程。如学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展演、镇运会入场式展演、隆都传统游戏的开展等,让学生从中体验,既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也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隆都文化中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开发隆都地域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把制作隆都美食和手工的过程以及隆都名胜融入美术绘画、手工的实践中,以隆都传统手工技能跟学校美术特色衍纸相结合,让隆都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把隆都话、隆都童谣融入音乐课堂中,学生在童谣传唱中了解更多隆都传统文化,把隆都文化的元素融入音乐和舞蹈的学习和创作中,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隆都文化的内涵、理解生活的意义。
5.隆都地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
在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尝试将爱乡爱国的精神品质、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隆都的慈善传统文化、隆都人的勤奋求知等内涵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创建了市特色班——“和美班”1个;镇特色班——“秀美班”、“善美班”、 “隆鹤班”3个。这些特色班级均以隆都地域文化精髓中的爱乡、包容、慈善、好学等为主题,融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去,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
五、课程实施:制定和完善课程实施策略
经过梳理,“隆都地域文化 ”系列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以下模式进行课程的实施:
1.统一推广式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隆都地域文化的元素,包括在教学楼的中心处、走廊上、楼梯间以及学校大堂等地方布置隆都童谣、诗集以及传统游戏的展示框,营造浓浓的隆都味,让学生们无论走到学校哪个角落,都可以欣赏隆都文化不同的美,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班级文化建设。教室里的黑板报、特色班级的装饰都融入了隆都文化的各种符号,教室外的展示板上布置了隆都主题绘画、剪纸和手工制作的作品展等。
国旗下讲话。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学习后进行创新演绎,先后开展了亲近家乡的传统习俗、亲近家乡的名胜古迹、走进家乡的文化名人、隆都沙溪:我们共同的家乡、重阳节与隆都敬老传统、隆都故事一:访古问俗等展示活动。
2.学科延伸式
以学科为基点,在学科内容上进行延伸,把学科中与隆都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拓展为地域文化课程的形态。例如在语文科上,学习隆都人在二十四节气里的谚语可以了解旧时隆都人在耕种和劳动方面对天气和气候的预测和其变化规律的掌握。除了语文以外,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学科,都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隆都地域文化 音乐”、“隆都地域文化 舞蹈”、“隆都地域文化 体育”、“隆都地域文化 美术”、“隆都地域文化 综合实践”等学科延伸的课程实施方案。在前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究基础上形成课程特色和课程品牌。
3.系列专题式
家长大讲堂。邀请在校家长进入校园给学生授课,把一系列关于隆都地域文化的题材制作成相关的课程。各班提前物色有较丰富的隆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家长,按照每周一次的课程安排,邀请家长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并做好相关的备课、记录和反馈等。
隆都文化行。隆都文化行是一个长期的、以亲子活动为主要形式,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间开展的研学课程。通过自身实践和相互学习,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收获,把有益之处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内涵。同时让孩子们成为传承隆都传统文化的“小主人翁”,热衷于对外推广隆都传统文化,为家乡做“小导游”,做一个热爱家乡、乐于为社会公益活动作贡献的新时代好少年。
六、课程评价:多元化的课程评价策略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采用测验法[1]、档案袋评价法[2]和表现性评价法[3]
对隆都地域文化的认知(如隆都人的抗战精神、慈善文化以及对名胜、名人义士的了解方面)采用测验法进行评价。我们为每个学生创建“隆都好少年成長记录袋”,以学期为单位,收集学生本学期的实践成果。此评价方法适用于隆都地域文化 美术课程、隆都地域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隆都地域文化 研学活动课程等。通过收集学生的手工作品以及参加研学活动后的照片、感想等材料,让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有了更好的评价依据。成长记录袋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如内容随经历和实践不断丰富、能够让学生自我审视和总结经验、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可以采用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和调查法[4]等进行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通过实验法、观察法和调查法[5]等方法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夏志芳. 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5.
[2] 钟启泉. 课程设计基础[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6.
[3] 靖国平,邓银城. 课程与教学论教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73-287.
【注释】
[1]徐继存等. 课程与教学论[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84-289.
[2]余林. 课堂教学评价[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85.
[3]徐继存等. 课程与教学论[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97-301.
[4]靖国平,邓银城. 课程与教学论教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86.
[5]靖国平,邓银城. 课程与教学论教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