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做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景物描写教学设计时,我忽然想到高尔基《童年》中的一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如果把这句话和教育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很值得反思?
回顾现在的语文教学,总觉得偏执于老师表演的一种热烈的氛围。这种课,表面上很热烈,学生参与率也很高,老师仿佛主持人,坐山观虎斗,但效果却很一般。难怪老师们总有这样的说法:“好”课不出学生。为何如此呢?仔细想来,老师课上得不可谓不好,学生反应也不可谓不热烈,当堂效果也不可谓不鲜明,可是下一课又是另外的知识点,老师课上得还是一样的漂亮,可是学生这时对于上一课的内容已所剩无几了。有位教育家说,所谓知识,就是三年的学习后,你还记得的东西。回想我们初中或高中三年,最后所得的东西又有多少呢?所以回到教育,我认为教学的任务应是能在学生记忆深处开辟一处美丽的所在,然后把知识的鲜花,一一“打”进去,永存一份馨香。
那么首要的是梳理知识点。本单元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根据课文,我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确立为:(1)移步换景的基本写法;(2)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3)写景语句的欣赏。确立知识的目的是在这一单元的整个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热烈而无所得。
其次是打破常规。在教学过程上我打破了以课为单位,而是以单元为单位,并补充大量的课外景物描写的语段进行教学。所谓打破以课为单位,就单元教学中不是一课一课的教,而根据一个知识点,可以在一堂课中涉及到全单元,甚至课外。当然,这需要充分的预习时间。对于此我专门按排了阅读课来指导预习。在具体教学时,我基本上按照师做示范、活动理解、学生动手、练习巩固的模式,具体如下:
1 师做示范
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以生为主体,这一点没有错,但如果每堂课都让学生行为,那么老师干什么?我认为师首先要做示范。当然做示范不是应试教育中的满堂灌,我这里是指,老师在做备课时注意自己的体验,然后把自己探究的过程详细地告诉学生,甚至自己这过程中所有的错误的经历。从这意义上理解,师做示范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比如:我在分析如何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我首先谈我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一段美丽的景物描写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我以《阿里山纪行》为例,根据第5段展示了一幅图片,我详细地介绍了我看到了这幅图片后,如何通过图片来对应文中的语句,并根据特征给这个图片起了个名字:林区幽静。围绕如给图片起名,通过学生讨论,我进行了对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我还穿插了我在学生时代阅读到这段语句时的感受。这样的讲解,表面上没有学生的参与,但我在分析我的学习探究的过程时,注意了学生时代的阅读体验,如果进一步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学习阅读体验,我相信定会给了学生理解上的一个明确方向,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2 活动理解,学生动手
书读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我在教学中注重课外语文活动教学。如在教学移步换景时,我首先通过展示图片的形式,加强学生对这单元移步换景的理解,我还开展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给校园拍照片,但只能拍五张,并记录地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移步换景。通过比较挑选出拍摄最佳的照片,并进行赏析,这样又初步学习了对景物描写的欣赏这一知识点。
这一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又一次向学生呈现了知识点,不过这一次是完全学生参与。有了上一环节的师做示范,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始终不离知识点,加深了印象。
3 练习巩固
这一环节在设置上要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我把这一环节理解为训练学生如何把上几个环节中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题目的设置上下功夫,一定要在学生想说而不太会说这个层面上下功夫。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就像注意我们自己的学习探究一样。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同样的知识点在学生的记忆中反复了几遍,而每遍的形式又不同,从而避免了单调的重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相信这样的知识点会在学生的记忆中鲜活起来,从而激活了学生创新的细胞,向美丽更深处探寻。
回顾现在的语文教学,总觉得偏执于老师表演的一种热烈的氛围。这种课,表面上很热烈,学生参与率也很高,老师仿佛主持人,坐山观虎斗,但效果却很一般。难怪老师们总有这样的说法:“好”课不出学生。为何如此呢?仔细想来,老师课上得不可谓不好,学生反应也不可谓不热烈,当堂效果也不可谓不鲜明,可是下一课又是另外的知识点,老师课上得还是一样的漂亮,可是学生这时对于上一课的内容已所剩无几了。有位教育家说,所谓知识,就是三年的学习后,你还记得的东西。回想我们初中或高中三年,最后所得的东西又有多少呢?所以回到教育,我认为教学的任务应是能在学生记忆深处开辟一处美丽的所在,然后把知识的鲜花,一一“打”进去,永存一份馨香。
那么首要的是梳理知识点。本单元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根据课文,我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确立为:(1)移步换景的基本写法;(2)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3)写景语句的欣赏。确立知识的目的是在这一单元的整个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热烈而无所得。
其次是打破常规。在教学过程上我打破了以课为单位,而是以单元为单位,并补充大量的课外景物描写的语段进行教学。所谓打破以课为单位,就单元教学中不是一课一课的教,而根据一个知识点,可以在一堂课中涉及到全单元,甚至课外。当然,这需要充分的预习时间。对于此我专门按排了阅读课来指导预习。在具体教学时,我基本上按照师做示范、活动理解、学生动手、练习巩固的模式,具体如下:
1 师做示范
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以生为主体,这一点没有错,但如果每堂课都让学生行为,那么老师干什么?我认为师首先要做示范。当然做示范不是应试教育中的满堂灌,我这里是指,老师在做备课时注意自己的体验,然后把自己探究的过程详细地告诉学生,甚至自己这过程中所有的错误的经历。从这意义上理解,师做示范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比如:我在分析如何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我首先谈我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一段美丽的景物描写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我以《阿里山纪行》为例,根据第5段展示了一幅图片,我详细地介绍了我看到了这幅图片后,如何通过图片来对应文中的语句,并根据特征给这个图片起了个名字:林区幽静。围绕如给图片起名,通过学生讨论,我进行了对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我还穿插了我在学生时代阅读到这段语句时的感受。这样的讲解,表面上没有学生的参与,但我在分析我的学习探究的过程时,注意了学生时代的阅读体验,如果进一步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学习阅读体验,我相信定会给了学生理解上的一个明确方向,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2 活动理解,学生动手
书读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我在教学中注重课外语文活动教学。如在教学移步换景时,我首先通过展示图片的形式,加强学生对这单元移步换景的理解,我还开展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给校园拍照片,但只能拍五张,并记录地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移步换景。通过比较挑选出拍摄最佳的照片,并进行赏析,这样又初步学习了对景物描写的欣赏这一知识点。
这一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又一次向学生呈现了知识点,不过这一次是完全学生参与。有了上一环节的师做示范,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始终不离知识点,加深了印象。
3 练习巩固
这一环节在设置上要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我把这一环节理解为训练学生如何把上几个环节中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题目的设置上下功夫,一定要在学生想说而不太会说这个层面上下功夫。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就像注意我们自己的学习探究一样。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同样的知识点在学生的记忆中反复了几遍,而每遍的形式又不同,从而避免了单调的重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相信这样的知识点会在学生的记忆中鲜活起来,从而激活了学生创新的细胞,向美丽更深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