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判别式是解决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问题最重要的工具;判别式法的最大 功能是在解决有关多变量问题中能减少参变量的个数,从而实现高维问题低维化. 要熟练地运用判别式法解题须经过直接使用、变形使用、构造使用这三重境界.
关键词:判别式;直接使用;变形使用;构造使用
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联系它们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别式,因此运用判别式法是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他所著的《人间词话》中曾总结为人的三重境界;笔者认为要熟练地运用判别式法解决数学问题也要经过这三重境界,现介绍如下:
境界之一:直接使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数学问题涉及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时,要有利用判别式的思想意识,只有当思想意识提高后,才能登高远望,看清问题的本质所在,合理、简洁地解决问题.
例1 设a,b∈R,函数f(x)=ax2 b(x 1)-2,若对任意的实数b,方程f(x)=x有两个相异的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要得到实数a的取值范围,只需得到实数a应满足的不等式,注意到问题的条件是关于x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所以可直接利用判别式法解之.
解:因为方程f(x)=x有两个相异的实根,即方程ax2 (b-1)x b-2=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所以有a≠0,
Δ1=(b-1)2-4a(b-2)>0对于任意的实数b恒成立,
即a≠0,
Δ1=b2-2(2a 1)b 8a 1>0对于任意的实数b恒成立,
所以a≠0,
Δ2=4(2a 1)2-4(8a 1)<0,解得0 评注:本题的难点是问题系统中含有三个字母,上述解法依次利用判别式,消去x,b最终得到a应满足的目标不等式,显得思路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
境界之二:变形使用——衣带渐宽终不会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问题涉及的字母较多时,且给出的等式(或不等式)又可以看成是某一个“主元”的二次式时,则通常可抓住这个“主元”,通过变形把给出的等式(或不等式)化为“主元”的等式(或不等式),然后运用判别式法解决之;多变量问题是中学数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通过合理的变形,再运用根的判别式减少变量的个数,往往能屡试不爽,使你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1. 解方程
例2 若x,y∈R,满足2x-2x2y2-2y(x x2)-x2=5,求x,y的值.
分析:要求x,y的值,“照理”应给出两个关于x,y的方程, 但本题只给出一个关于x,y的方程,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办法求x,y的值,所以只有这个方程能“一个顶俩”时,即这个方程必可等价于两个关于x,y的方程(如化为形如:f2(x,y) g2(x,y)=0的形式)时,则问题就解决了. 但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y看成常数,则原等式即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可求得y的取值范围,且可以猜想,求得的y取值范围必是一个常数.
解:原等式可看成关于x的方程(2y2 2y 1)x2 2(y-1)x 5=0,由于x∈R,
且2y2 2y 1=2
y
≠0,所以Δ=4(y-1)2-20(2y2 2y 1)≥0,即(3y 2)2≤0,
所以3y 2=0,即y=-,所以x=3.
评注:众所周知,若能把题设条件合理地使用完,则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本题从条件的表面上看,给出的条件不足以求得x,y的值,上述解法的可取之处是退而求y的取值范围,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2. 求取值范围
例3 若对于任意的a,b∈R不等式a2 b2≥λ(a 3b 1)恒成立,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于原不等式可以看成关于a的二次不等式,也可以看成关于b的二次不等式,所以可先固定b和λ,消去a,再固定λ消去b,从而得到λ的取值范围.
解:原不等式可看成关于a的二次不等式f(a)=a2-λa (b2-3λb-λ)≥0对于任意的a∈R恒成立,所以Δ1=(-λ)2-4(b2-3λb-λ)≤0,即g(b)=4b2-12λb-λ2-4λ≥0对于任意的b∈R恒成立,
所以Δ2=(-12λ)2-16(-λ2-4λ)≤0,解得-≤λ≤0.
评注:通过建立目标不等式的方法是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重要方法,对于二次不等式的系数问题,利用根的判别式是建立目标不等式的最重要途径.
3. 证明不等式
例4 已知 A,B,C是△ABC的三个内角,试证明:x2 y2 z2≥2yzcosA 2zxcosB 2xycosC对于任意的x,y,z∈R恒成立.
分析:本题给出的条件仅是A B C=π,但涉及的变量较多,若能减少变量,则问题就会变简单,因此可先固定其他字母,把原不等式看成关于x的不等式,从而消去x,若有必要,依次消去y,z.
证明:设f(x)=x2-2(zcosB ycosC)x y2 z2-2yzcosA,
要证明对于任何x,y,z∈R原不等式恒成立,只需证明对于任意的y,z∈R有
Δ=4(zcosB ycosC)2-4(y2 z2-2yzcosA)≤0恒成立.
只需证明y2(1-cos2C) z2(1-cos2B)-2yz(cosA cosBcosC)≥0恒成立.
又因为cosA cosBcosC=cosBcosC-cos(B C)=sinB·sinC, 所以只需证明对于任意的y,z∈R,y2sin2C-2yzsinBsinC z2sin2B≥0恒成立,
即只需证明(ysinC-zsinB)2≥0.
因为(ysinC-zsinB)2≥0恒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虽然以上三例题型各不相同,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即把问题涉及的等式(不等式)通过变形,看成是某一“主元”的二次方程(或二次不等式),再利用根的判别式,消去这个“主元”,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境界之三:构造使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试题涉及的等式(不等式)与判别式的结构比较接近时,合理地构造一个与之相关的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然后再运用判别式解决之,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
1. 证等式
例5 已知(x-z)2-4(x-y)(y-z)=0,(其中x≠y),求证:2y=x z.
分析:本题最常规的解法是把条件等式看成关于y的方程,然后再“装腔作势”地解出y的值即可;若注意到条件等式的结构与判别式的结构基本一致,则可考虑构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其判别式恰与条件等式对号,简化运算过程.
证明:构造以(x-y),(z-x),(y-z)为系数的方程f(t)=(x-y)t2 (z-x)t (y-z)=0.
因为Δ=(x-z)2-4(x-y)(y-z)=0,所以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又因为(x-y) (z-x) (y-z)=0,所以两个相同的实根为t1=t2=1,
所以t1·t2=1=,即2y=x z.
2. 求取值范围
例6 设a>b>c,且a b c=1,a2 b2 c2=1,求c的取值范围.
分析:要求c的取值范围,只需得到关于c的一个目标不等式,注意到a b=1-c,
a2 b2=1-c2,易构造以a,b为实数根,系数只与c相关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条件a>b>c很难使用,因此可考虑先用换元法,清除这个条件.
证明:令x=a-c,
y=b-c,则由a>b>c可得x>y>0. 由a b c=1可得x y=1-3c.
由a2 b2 c2=1可得x2 y2 2c(x y) 3c2=1,
所以2xy=(x y)2 2c(x y) 3c2-1=(x y c)2 2c2-1=6c2-4c,
即xy=3c2-2c. 所以x,y是关于z的方程:z2-(1-3c)z 3c2-2c=0的两个不等正根,
所以Δ=(1-3c)2-4(3c2-2c)>0,
1-3c>0,
3c2-2c>0,
解得- 评注:本解法中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构造一个系数只与c相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其二是解决条件“a>b>c”的使用问题.
3. 证明不等式
例7 设ak∈R,bk∈R(k=1,2,…,n),求证:(a a a … a)(b b … b)≥(a1b1 a2b2 … anbn)2成立(柯西不等式).
分析:注意到要证明的目标不等式的结构与判别式的结构极其相似,因此可构造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判式恰为要证明的目标不等式.
证明:构造函数 f(x)=(a1x-b1)2 (a2x-b2)2 … (anx-bn)2.
则f(x)=(a a … a)x2-2(a1b1 a2b2 … anbn)x b b … b.
且对于任何x∈R,f(x)≥0恒成立. 当a a … a>0时,
Δ =4(a1b1 a2b2 … anbn)2-4(a a … a)(b b … b)≤0.
即(a a … a)(b b … b)≥(a1b1 a2b2 … anbn)2成立.
若不等式取“=”,则Δ=0,故f(x)=0有两个相同的根x=x0,即存在常数x0,使akx0=bk,(k=1,2,3…n)恒成立,反之亦真. 当a a … a=0时,原不等式显然成立.
评注:柯西不等式是中学数学中最经典的不等式之一,它的证明也是构造二次函数证明不等式最经典案例之一.
例8 设x1,x2,x3,y1,y2,y3是实数,且满足x x x≤1,求证:(x1y1 x2y2 x3y3-1)2≥(x x x-1)(y y y-1).
分析:由于所证明的不等式的结构和柯西不等式非常接近,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即不等式的方向不同,因此可以考虑构造一个二次函数,且使相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必有实数根.
证明:①当x x x-1=0时,原不等式显然成立.
②当x x x-1<0时,
令f(t)=(x x x-1)t2-2(x1y1 x2y2 x3y3-1)t (y y y-1),
则f(1)=(x x x-1)-2(x1y1 x2y2 x3y3-1) (y y y-1)
=(x1-y1)2 (x2-y2)2 (x3-y3)2≥0.
又因为x x x-1<0,即y=f(t)的图像(抛物线)开口向下,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f(t)=0必有实数解,
故Δ=4(x1y1 x2y2 x3y3-1)2-4(x x x-1)(y y y-1)≥0,
即(x1y1 x2y2 x3y3-1)2≥(x x x-1)(y y y-1)成立.
从以上几例不难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套路”是从条件出发,设法得到关于某一“主元”的二次函数,然后再利用判别式解决问题;使用判别式的主要功能是能有效地减少变量的个数,所以它在解决双变量或多变量问题时显得特别有效.
事实上,上述介绍的三种境界,相当于是登上由下而上的三级台阶,对于第一级台阶(即直接运用)对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它是解决好这类问题的基础;对于第二级台阶(即变形使用)对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须选定一个合理的“主元”;对于第三级台阶(即构造使用),对能力要求就更高了,必须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判别式;直接使用;变形使用;构造使用
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联系它们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别式,因此运用判别式法是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他所著的《人间词话》中曾总结为人的三重境界;笔者认为要熟练地运用判别式法解决数学问题也要经过这三重境界,现介绍如下:
境界之一:直接使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数学问题涉及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时,要有利用判别式的思想意识,只有当思想意识提高后,才能登高远望,看清问题的本质所在,合理、简洁地解决问题.
例1 设a,b∈R,函数f(x)=ax2 b(x 1)-2,若对任意的实数b,方程f(x)=x有两个相异的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要得到实数a的取值范围,只需得到实数a应满足的不等式,注意到问题的条件是关于x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所以可直接利用判别式法解之.
解:因为方程f(x)=x有两个相异的实根,即方程ax2 (b-1)x b-2=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所以有a≠0,
Δ1=(b-1)2-4a(b-2)>0对于任意的实数b恒成立,
即a≠0,
Δ1=b2-2(2a 1)b 8a 1>0对于任意的实数b恒成立,
所以a≠0,
Δ2=4(2a 1)2-4(8a 1)<0,解得0 评注:本题的难点是问题系统中含有三个字母,上述解法依次利用判别式,消去x,b最终得到a应满足的目标不等式,显得思路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
境界之二:变形使用——衣带渐宽终不会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问题涉及的字母较多时,且给出的等式(或不等式)又可以看成是某一个“主元”的二次式时,则通常可抓住这个“主元”,通过变形把给出的等式(或不等式)化为“主元”的等式(或不等式),然后运用判别式法解决之;多变量问题是中学数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通过合理的变形,再运用根的判别式减少变量的个数,往往能屡试不爽,使你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1. 解方程
例2 若x,y∈R,满足2x-2x2y2-2y(x x2)-x2=5,求x,y的值.
分析:要求x,y的值,“照理”应给出两个关于x,y的方程, 但本题只给出一个关于x,y的方程,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办法求x,y的值,所以只有这个方程能“一个顶俩”时,即这个方程必可等价于两个关于x,y的方程(如化为形如:f2(x,y) g2(x,y)=0的形式)时,则问题就解决了. 但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y看成常数,则原等式即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可求得y的取值范围,且可以猜想,求得的y取值范围必是一个常数.
解:原等式可看成关于x的方程(2y2 2y 1)x2 2(y-1)x 5=0,由于x∈R,
且2y2 2y 1=2
y
≠0,所以Δ=4(y-1)2-20(2y2 2y 1)≥0,即(3y 2)2≤0,
所以3y 2=0,即y=-,所以x=3.
评注:众所周知,若能把题设条件合理地使用完,则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本题从条件的表面上看,给出的条件不足以求得x,y的值,上述解法的可取之处是退而求y的取值范围,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2. 求取值范围
例3 若对于任意的a,b∈R不等式a2 b2≥λ(a 3b 1)恒成立,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于原不等式可以看成关于a的二次不等式,也可以看成关于b的二次不等式,所以可先固定b和λ,消去a,再固定λ消去b,从而得到λ的取值范围.
解:原不等式可看成关于a的二次不等式f(a)=a2-λa (b2-3λb-λ)≥0对于任意的a∈R恒成立,所以Δ1=(-λ)2-4(b2-3λb-λ)≤0,即g(b)=4b2-12λb-λ2-4λ≥0对于任意的b∈R恒成立,
所以Δ2=(-12λ)2-16(-λ2-4λ)≤0,解得-≤λ≤0.
评注:通过建立目标不等式的方法是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重要方法,对于二次不等式的系数问题,利用根的判别式是建立目标不等式的最重要途径.
3. 证明不等式
例4 已知 A,B,C是△ABC的三个内角,试证明:x2 y2 z2≥2yzcosA 2zxcosB 2xycosC对于任意的x,y,z∈R恒成立.
分析:本题给出的条件仅是A B C=π,但涉及的变量较多,若能减少变量,则问题就会变简单,因此可先固定其他字母,把原不等式看成关于x的不等式,从而消去x,若有必要,依次消去y,z.
证明:设f(x)=x2-2(zcosB ycosC)x y2 z2-2yzcosA,
要证明对于任何x,y,z∈R原不等式恒成立,只需证明对于任意的y,z∈R有
Δ=4(zcosB ycosC)2-4(y2 z2-2yzcosA)≤0恒成立.
只需证明y2(1-cos2C) z2(1-cos2B)-2yz(cosA cosBcosC)≥0恒成立.
又因为cosA cosBcosC=cosBcosC-cos(B C)=sinB·sinC, 所以只需证明对于任意的y,z∈R,y2sin2C-2yzsinBsinC z2sin2B≥0恒成立,
即只需证明(ysinC-zsinB)2≥0.
因为(ysinC-zsinB)2≥0恒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虽然以上三例题型各不相同,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即把问题涉及的等式(不等式)通过变形,看成是某一“主元”的二次方程(或二次不等式),再利用根的判别式,消去这个“主元”,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境界之三:构造使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试题涉及的等式(不等式)与判别式的结构比较接近时,合理地构造一个与之相关的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然后再运用判别式解决之,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
1. 证等式
例5 已知(x-z)2-4(x-y)(y-z)=0,(其中x≠y),求证:2y=x z.
分析:本题最常规的解法是把条件等式看成关于y的方程,然后再“装腔作势”地解出y的值即可;若注意到条件等式的结构与判别式的结构基本一致,则可考虑构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其判别式恰与条件等式对号,简化运算过程.
证明:构造以(x-y),(z-x),(y-z)为系数的方程f(t)=(x-y)t2 (z-x)t (y-z)=0.
因为Δ=(x-z)2-4(x-y)(y-z)=0,所以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又因为(x-y) (z-x) (y-z)=0,所以两个相同的实根为t1=t2=1,
所以t1·t2=1=,即2y=x z.
2. 求取值范围
例6 设a>b>c,且a b c=1,a2 b2 c2=1,求c的取值范围.
分析:要求c的取值范围,只需得到关于c的一个目标不等式,注意到a b=1-c,
a2 b2=1-c2,易构造以a,b为实数根,系数只与c相关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条件a>b>c很难使用,因此可考虑先用换元法,清除这个条件.
证明:令x=a-c,
y=b-c,则由a>b>c可得x>y>0. 由a b c=1可得x y=1-3c.
由a2 b2 c2=1可得x2 y2 2c(x y) 3c2=1,
所以2xy=(x y)2 2c(x y) 3c2-1=(x y c)2 2c2-1=6c2-4c,
即xy=3c2-2c. 所以x,y是关于z的方程:z2-(1-3c)z 3c2-2c=0的两个不等正根,
所以Δ=(1-3c)2-4(3c2-2c)>0,
1-3c>0,
3c2-2c>0,
解得-
3. 证明不等式
例7 设ak∈R,bk∈R(k=1,2,…,n),求证:(a a a … a)(b b … b)≥(a1b1 a2b2 … anbn)2成立(柯西不等式).
分析:注意到要证明的目标不等式的结构与判别式的结构极其相似,因此可构造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判式恰为要证明的目标不等式.
证明:构造函数 f(x)=(a1x-b1)2 (a2x-b2)2 … (anx-bn)2.
则f(x)=(a a … a)x2-2(a1b1 a2b2 … anbn)x b b … b.
且对于任何x∈R,f(x)≥0恒成立. 当a a … a>0时,
Δ =4(a1b1 a2b2 … anbn)2-4(a a … a)(b b … b)≤0.
即(a a … a)(b b … b)≥(a1b1 a2b2 … anbn)2成立.
若不等式取“=”,则Δ=0,故f(x)=0有两个相同的根x=x0,即存在常数x0,使akx0=bk,(k=1,2,3…n)恒成立,反之亦真. 当a a … a=0时,原不等式显然成立.
评注:柯西不等式是中学数学中最经典的不等式之一,它的证明也是构造二次函数证明不等式最经典案例之一.
例8 设x1,x2,x3,y1,y2,y3是实数,且满足x x x≤1,求证:(x1y1 x2y2 x3y3-1)2≥(x x x-1)(y y y-1).
分析:由于所证明的不等式的结构和柯西不等式非常接近,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即不等式的方向不同,因此可以考虑构造一个二次函数,且使相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必有实数根.
证明:①当x x x-1=0时,原不等式显然成立.
②当x x x-1<0时,
令f(t)=(x x x-1)t2-2(x1y1 x2y2 x3y3-1)t (y y y-1),
则f(1)=(x x x-1)-2(x1y1 x2y2 x3y3-1) (y y y-1)
=(x1-y1)2 (x2-y2)2 (x3-y3)2≥0.
又因为x x x-1<0,即y=f(t)的图像(抛物线)开口向下,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f(t)=0必有实数解,
故Δ=4(x1y1 x2y2 x3y3-1)2-4(x x x-1)(y y y-1)≥0,
即(x1y1 x2y2 x3y3-1)2≥(x x x-1)(y y y-1)成立.
从以上几例不难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套路”是从条件出发,设法得到关于某一“主元”的二次函数,然后再利用判别式解决问题;使用判别式的主要功能是能有效地减少变量的个数,所以它在解决双变量或多变量问题时显得特别有效.
事实上,上述介绍的三种境界,相当于是登上由下而上的三级台阶,对于第一级台阶(即直接运用)对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它是解决好这类问题的基础;对于第二级台阶(即变形使用)对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须选定一个合理的“主元”;对于第三级台阶(即构造使用),对能力要求就更高了,必须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