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多种 治疗方法各不同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友们经常谈论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认为只要打胰岛素者都是1型糖尿病,服用口服降糖药者皆是2型糖尿病。殊不知,1997年国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把糖尿病分为4型,13个亚型,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现介绍如下。
  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5%,发病原因与遗传和病毒感染关系密切。研究发现,①遗传基因与白细胞相关抗原(HLA)有关,患者的HLA错误地把胰岛细胞当作外来入侵者,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对其进行攻击,导致胰岛细胞破坏死亡,不能产生胰岛素。这种破坏反应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测免疫抗体阳性可知它的存在时间。对有糖尿病家族史,但尚未发病的危险人群,只要胰岛细胞抗体阳性,5年后100%发生l型糖尿病。父母患糖尿病者子女患病率为11%。②病毒感染:有家族史的人群,当胰腺受到病毒感染或毒物损害后,可改变胰腺表层的抗原性,免疫系统错误地把改变了的胰腺抗原误认为是外来物,对其发出攻击,引起胰岛细胞自身免疫性炎症,导致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亚型有两种:急进型,占1型的80%以上,起病急,免疫指标阳性,发病年龄40%在15岁以下,“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缓进型,即成人迟发性1型糖尿病(LADA型),起病年龄>20岁,发病6个月内不出现酮症,免疫抗体阳性。应早期使用胰岛素,而且越早越好。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90%以上,发病方式与1型不同,与白细胞相关抗原无关,属于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环境因素,如肥胖、少动、吸烟、嗜滔、精神因素等影响下,导致依赖胰岛素的组织,如肝脏、脂肪、骨骼肌产生胰岛素抵抗,致使胰岛素降糖作用下降,血糖升高。发病隐匿,约60%病人未能及时诊治,直到发生并发症才被发现。临床分肥胖与非肥胖两型,前者首选增敏剂和双胍类降血糖药,后者以磺脲药或胰岛素为首选。大约5~8年后口服药失效,大部分病人需用胰岛素治疗。
  特异性糖尿病:由于研究的逐步深入,把发病原因比较明确的亚型从2型糖尿病中分离出来。常见有:①葡萄糖基因突变糖尿病,也称幼年早发型2型糖尿病(MODY型),是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引起,症状轻,患病时年龄<25岁,5年内不用胰岛素可以控制血糖,无酮症。治疗与2型糖尿病相同。②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本病传女不传男,患者有耳聋史,发病年龄<45岁,低体重。用辅酶Q10和胰島素联合治疗为好,但需6个月以上方能见效,治疗2年后胰岛功能有好转,但预后不如2型糖尿病好。
  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发生的糖尿病(已患糖尿病而怀孕的妇女,称糖尿病妊娠)。对有下列表现的妊娠妇女,应视为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筛选:年龄>25岁、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诊断标准同2型糖尿病,但分娩6周后,70%血糖可以正常,30%变为永久型糖尿病。治疗需用胰岛素。
其他文献
我今年91岁,过去身体一直很好,平时在家锻炼身体练习书法,和老友聊天拉家常,享受幸福生活。去年农历正月初三早晨,我在楼道里散步回屋时,不小心摔倒在地,怎么也爬不起来了,后来家人把我抬到床上,疼痛难忍,孩子们赶紧打电话叫来救护车,到医院拍片后确诊为股骨颈骨折。说真的,我早就知道高龄老人容易骨折,因为人到了晚年容易骨质疏松,我看到和听到不少这样的悲剧,自己心里还常想可别摔着,但身不由己,怕什么就来什么
马君武生前曾以“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为宗旨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其中有些诗歌匠心独运地使用现代科学名词、以科学常识入典来考察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展示了诗人面对西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锻炼领域中归因训练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在体育中进行归因训练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学生学习成败的自我归因上,并且
吴老因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四处打听“双降”良方。一天,吴老早晨在公园锻炼时,见一老者用手在擦一侧的颈项部,便好奇地上前询问。那位老者告诉他,这叫按摩桥弓穴,可以降血压和降
红斑狼疮被称为世界三大疑难病症之一。一是它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揭示;二是它的临床表现无固定模式,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但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目前只要在正规医院规范治疗,完全可能获得临床治愈。说它难治,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在治疗上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胡戴帽子 郑州市有一位姓田的32岁职业女性,感到多处关节疼痛。到附近一家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西药不见效,又吃了40多副汤药,还有中成药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