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分析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WiFi和手机的普及,网络对于小学生的影响也逐渐引起关注。网络这把“双刃剑”即对小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近年来,小学生沉迷网络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甚至达到了成瘾的地步,严重影响到他们学习和身心健康的成长。本文就小学生网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学校为基础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小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影响;对策
  1引言
  在2015年中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其中,主要群体为10-39年龄阶段,比例超过了78.4%[1],而中小学网民占到了比例的25.8%,约为1.72亿,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
  在手机和WiFi随处可见的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中小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向低年龄群的渗透,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吸引了心理健教育的关注。本研究对九年一贯制校园中小学高年级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六年级进行抽样。调查小学生网络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网络的影响,从心理健康教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防御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依据和建议。
  2网络使用所带来的影响
  在网络发展伊始,心理学家就对过度使用网络引发心理障碍进行了调查研究。Brenner(1997)[2]的研究表明,网络依赖行为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相关,而与性别和种族关系不大,并且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台湾学者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报告的网络的负面影响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规律上,有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3]。虽然网络在改善与同学、朋友的人际关系上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发现部分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也因此而有所割裂。在《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4]中显示,网络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会导致势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的不良影响。学生的起始接触网络年龄整体呈现低年龄化发展特点,移动上网是最主要的原因,并且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休闲时间用于网络活动。网络的普遍性和渗透性,使得学生越来越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机、网络电视等,但是这样大范围的生活在网络世界的包围中也使正处于意志品质发展关键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个别学生呈现出很明显的成瘾特质。
  3研究过程
  3.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某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展开,六年级7个班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学生,总计93个学生,一个班为46个人,另一个班级为47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48人,年龄在12-13岁。
  3.2研究方法
  (1)Young 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
  采用Young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中编制[5]的8个用于判断网络成瘾的项目,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合理上网》主题中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是”与“否”回答,回答“是”的计1分,总计得分超过5分的,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障碍(IAD,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即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于网络成瘾的研究大部分都采用了这一量表。
  (2)半结构式访谈
  问卷回收后,针对两个极端中部分学生的分数和班主任老师的反馈,对个别学生进行质性的半结构式访谈研究,补充对该年龄阶段孩子对网络的一个看法和其自身上网的情况。
  3.3数据分析
  对问卷在课堂中回收后,运用SPSS16.0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3.4研究结果
  共发放问卷93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处理,删除只完成部分问题的问卷,和没有编号的问卷,最后剩余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7.8%。
  


  从表1中可见,获得的回收问卷,由于是随机抽选的班级,班级中男女生比例相当,两个班级都比较均衡。
  对所有问卷得分进行总分统计,得分超过5分的学生一共9个,其中2个是女孩,网络成瘾率总体上为10.1%,每个项目总体得分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项目是第5题:“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有46位同学报告有这样的情况,占参与问卷学生比例的51.7%;其次是第4题:“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有27位同学汇报有这样的情况,占参与问卷学生的比例为33.3%;而排在第三位突出的问题是第1题:“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汇报学生数为21人,占参与问卷学生的比例为23.6%。
  对回收的问卷中学生的具体每项得分进一步分析,在方差分析后,结果如表3:
  


  从表3中可见,对六年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分析,以性别和班级为自变量,以每个孩子在Young 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中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班级和性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0.15,p>0.05),班级上主效应也不显著(F=0.08,p>0.05),然而性别上却存在主效应显著(F=0.05,*p≤0.05),男生和女生之间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网络成瘾问卷得分上,男生平均得分(M=2.15,SD=0.30)要显著高于女生平均得分(M=1.30,SD=0.31)。   从上述的表格中,研究者知道了,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六年级小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上有差异显著。
  4讨论
  在本研究中,得分超过5分的学生一共9个,其中2个是女孩,网络成瘾率总体上为10.1%,并在得分上表现出了一些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在性别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和一些前人的研究是结果是相同的[6]。而在班级上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不同的班级中,即使风格不同,但是面对网络的诱惑是相同的,都会有些孩子一头扎进网络的怀抱中不愿意走出来。
  在研究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六年级有不少学生在可课堂分享活动中提到了对于网络的迷恋和超常的上网时间。这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在研究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男生和女生都会将自己大量的休闲时间投入到网络的使用中去,表现出来的不同在于男生更加喜欢玩游戏,女生更多的是在网络上与朋友聊天,这些访谈中得到的结论和已有的调查研究相同,学生上网80%以上是打游戏,15%左右是交友聊天,真正查找资料用于学习的为数极少[8]
  六年级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好奇心旺盛,正是形成意志品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网络的新颖性吸引孩子,在没有约束的网络世界,更容易过度的使用网络,半数孩子都对“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有所报告。在学校中,各门学科都有学业成绩的压力,而在网络中,则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三分之一的学生表述存在问题“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的情况,侧面体现了在网络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状态的放松。在网络的世界,由于虚拟性小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放松警惕,将自己内心深处积压的一些想法散发出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被社会规范所压制的不满。
  在小学生高年级的发展性任务中,逐渐完成了对勤奋感的任务,开始转向自我统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存在一种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是有的时候却缺少适当的交往手段,尤其是男生。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更多的时候体会到孤独感,网络的使用,满足了人际的交往,减少了其在面对面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感。可以隐藏在自己所喜爱的角色下面,不用在意别人的评论,开始逐渐成为小学生在课后联系和交友的重要方式,是一种对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和困惑的弥补。同时,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多数情况下会在周末的时候进行补习,社会的环境、父母没时间看管等因素让孩子直接一个人呆在家中,做完作业后玩可以玩手机和电脑,这些客观的原因都使得学生能够在休闲的时间接触到网络,使用网络。
  以下是对访谈内容的节选:
  


  可见,网络在一些学生看来,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延续,但是也有个别学生以此代替了现实世界中的关系,长此以往,会降低了其社会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时缺少准备,不利于和其他同龄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密伙伴关系,从而阻碍了小学生社会性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充分看到网络的作用,对学生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对学科进行整合,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网络知识专题。将这些与网络相交叉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科目结合起来,寻找合理、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启迪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缺少现实人际交往技能,缺少放松技巧和缺少对网瘾的认识,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并对部分已经有网瘾倾向的学生及时的进行团辅活动,从以上几个角度出发去给学生做专题课堂。在课堂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和体悟机会中,纠正学生“游戏=交往、放松”的不合理认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社会化发展。
  全面的网络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时代的变迁,网络持续向低龄群体渗透的问题不容小觑,前人的研究已经给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铺路,对网络合理的把控、趋利避害、方法的掌握、技能的传授,才能让其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上的真正的良师益友。
  文献综述:
  [1]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表。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V. Brenner,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7,80:879-882.
  [3]Chien Chou, Ming-Chun Hsiao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 Education.2000,35:65-80.
  [4] 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140.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1999,195-196.
  [6]耿耀国,李飞,苏林雁.初一网络成瘾学生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53-155.
  [7] 刘小霞,戴益信.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研究综述[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7(10):122-125.
  [8] [2]李淑兰.浅谈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策[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8.15(4):105-108.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社会,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作为班主任的我,有责任、有义务为这种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送去一束特殊的阳光,帮他走出阴影,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怨恨走出 心霾  孩子是家庭的产物,父母离异、家庭变化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参考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对北京市城北中心三街小学在校小学生(100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研究了小学生上田径耐久跑课时是否存在畏惧进行了调查,并对产生畏惧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对耐久跑存在畏惧心理。理论知识不足、生理心理素质的不适应及意志品质的薄弱是产生畏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据此探讨了消除小学生畏惧心理的策略。  关键词:耐久跑;畏惧心理;小学
期刊
摘要:新时期,由于加快农村城市化改造,随着土地的流失和房屋的拆迁改造,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机会打工赚钱,孩子只能留给家中的老人或者亲戚照顾,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孩子出现。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妨碍了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妨害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加以防治。  关键词:留守孩子;农村;心理问题;心理特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梳理,就近二十年国内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归纳,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个人做出主动的改变,以达到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并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标准。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适应问
期刊
摘 要:教师针对处于青春期初级阶段,小学高年级男女同学交往中,被误解的事,通过个体辅导,纠正错误;运用团体辅导,进行现场调查,表扬、鼓励善于交往的同学,并理论结合实际,阐述人际交往的意义,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好处,推荐相关的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的素质,帮助他们顺利走出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误区。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异性交往;心理障碍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概念提出了新的定义
期刊
摘 要:智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他们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回归家庭、需要走向社会,而智障学生本身的年龄、心理、智力、语言、情绪、行为等特点,给他们与人沟通交流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障碍,但是,我们还是要着眼于智障学生的未来生活,培养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智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智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他们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回归家庭、需要走向社会,而智障学生本身的年龄、心
期刊
摘 要: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点课题,是指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感激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怀或行动。培养小学生的感恩习惯,可以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使学生感悟到给予的快乐与幸福,从而获得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运用环境熏陶策略、言传身教策略、行动体验策略及课程策略培养小学生感恩习惯,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 ;感恩;幸福  感恩,是当
期刊
善于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培养孩子积极阳光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调节情绪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如果孩子能够从小就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那么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会是大有裨益的。积极心理学恰恰强调以积极、阳光、正面的情绪来获得幸福生活。小学阶段,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好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帮助孩子调节情绪,那么教育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期刊
【摘 要】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更加重要,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进行家
期刊
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培养中小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相互协作精神和个人对集体责任感是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教育,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搭建了一个创设情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台。本文通过分班对照实验、个案分析、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等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