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钱干了什么?公民应有知情权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_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期《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文章,描述一个“虚拟”母亲所遭遇到的民生问题。从孩子的出生,到看病、买房,再到水、电、气,银行取款,孩子上学,都无一不面临种种无奈与辛酸。这位母亲,也是一位普遍的纳税人,据说,在2006年,像她这样的纳税人,一共缴纳了37636亿元税给政府。或许,我们与她一样,都不知道这些税都干了什么!为什么不能拿这些钱去打造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南方周末》7月26日)
  


  美国政治家亨利·克莱指出:“政府是一个信托机构,而政府官员则是受托人;信托机构和受托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立的。”从这个角度,对财政收支过程中发生的信息,纳税人显然有着充分的知悉和获取的权利。
  我们的钱干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这都是每一个纳税人都有权知道的。然而,这么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报告认真、详细地公布过财政收入的分流与使用。老百姓只能从媒体报道、专家臆测的只言片语中“想当然”。
  根据税收的征收与支出流程,一般来说,纳税人的知情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税收政策制订的知情权,对税收政策内容的知情权,对税收管理的知情权,以及对税款支出方向、效率的知情权。
  对政府预、决算及预算执行情况的知情权,这也是纳税人知情权的重点和关键所在。税款支出过程是政府“生产”与“分配”公共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税款支出的方向如何、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福利实现,进而影响着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和税款的征收。可是,偏偏这些重要部分,涉税部门往往以保密权和隐私权为借口,把一些普通的资料也纳入保密范围,不予公开。
  前段时间,有关税务部门搞了一个“个税自行申报”,结果在全国各地遭到冷遇,有些地方甚至为零。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公民纳税意识不强、有关部门准备不足。我认为国人“纳税不积极”这应该在预料之中,在一个权利和义务不明、没有透明度的税务、财政体制中,公民的纳税积极性从何而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透明守则宣言》中有个观点很经典,财政透明度是优良政府管理的一个关键方面,只有遵循更有力和更可信的财政政策,才能赢得知情公众的支持。
  据统计,我国税费总负担占GDP比重已达25.1%,如果再加上体制外税负,将达30%左右。美国《福布斯》报道,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与“高税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低福利,正如《南方周末》所虚拟的这位妈妈所遭遇到的。尽管每年财政收入超常增长,可公共服务支出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却越来越低,相反,行政管理费用却如脱缰野马。这种“高税赋”且“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的现象,无疑大大挫伤公民自行纳税人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迅猛发展。理财市场主要有银行、信托、基金和商业保险等几大参与者,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同业竞争,同时还面临着信托、基金和保险的强有力竞争。如何通过制定理财业务发展战略,取得竞争优势,是国内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1998年工商银行开始了理财业务的探索,2002年该行以“让财富创造更多自由”为服务理念,率先推出了面向个人优质
世界不同的软件产业发展政策可归因于各国选择了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国外成功的软件产业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  全面领先型战略该模式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和政府采购来推动市场发育。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是全球软件产业的主导。它依靠开发大平台产品的发展,垄断全世界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以最先进的技术垄断和主导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凭借其在软
在中国经济改革与体制转轨的大环境下,各个主要行业快速成长起一批企业,又快速消失一批企业。据统计,中国新兴的企业生命周期在5年左右。企业生命周期如此之短的原因是什么?    机会导向型战略为什么容易失败    从中外企业发展的研究中可以揭示出这样的规律,凡是有所作为的公司都毫无例外地采取机会导向型战略,或者采取战略导向型发展战略。而采取机会导向型战略的公司一般生命周期比较短,或者说在发展中比较容易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