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对体育“学困生”进行有效辅导,是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存在原因,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针对“学困生”的教学策略,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快乐的接受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困生 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精义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智力都存在着差异。每个班的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差异较大的群体,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学科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学困生”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完成体育课程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当前,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达到健身、健心、健体并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学困生”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有多种有的是由于生理方面,例如:身材瘦小或肥胖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等。有的是心理方面,例如:性格自卑孤僻、依赖妒忌心理、畏手畏脚,瞻前顾后缺少锻炼经验等。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针对“学困生”存在的现状,在加强对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帮助体育“学困生”完成体学习任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辅导体育“学困生”的理性思考
体育“学困生”即体育学习不良的学生,学业不良是一个全球性、全方位的现象。自上世纪开始用学业不良这一词语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课程学习上有困难的儿童以来,世界各国对学业不良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复杂的行为矫正技术也从实验室搬到了课堂中,教育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在集中于课堂进行的同时,还针对消极的生活环境、不良的父母教育模式、不合适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不良教学等方面进行训练和矫治。随着现代教育技術的发展,教育者运用全新的科学技术来训练和辅导学业不良的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身体过胖,有的同学胆小害羞,还有的同学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较慢,造成动作的不规范或达不到标准,这些都属于体育“学业不良”的范畴。这些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上有困难,如不能及时得到积极有效的帮助,必定会造成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不足乃至丧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他们对体育课学习的反感。
3 辅导体育“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初探
3.1 教师要尊重“学困生”消除其心理紧张情绪
作为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现在,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为学生消除隐患,铺平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教师应该是其中的主导。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如何,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授课教师要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课堂上的和谐气氛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上课时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风貌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关系,经常了解学生思想、学习、身体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等情况,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沟通师生感情,还可以消除学生心理紧张情绪,使教学过程更为井然有序,协调一致。面对“学困生”,教师要不急不躁,不能有歧视心理,应理解学生先天素质的差异,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进步,消除他们的心理紧张情绪,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3.2 教师诱导“学困生”激发主体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困生”加以鼓励和表扬,维护他们的心理平衡。例如:我的班中有一名男生,跑、跳、投三项都不强,尤其在做快速跑时速度很慢,有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讥笑。这时就鼓励这个学生不要泄气,不要太在意成绩的好坏,只要有进步就是好的,并指导他规范的技术动作和要领。过了一段时间,在一次练习前滚翻的课上,这个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完成动作效果非常好。我就大大表扬了他,有意安排他为大家做示范表演。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肯定了他的表现。这样使他既获得了知识与快乐,又提高了他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3.3 教师辅助“学困生”大胆完成技术动作
在课堂集体教学时,对于身体较胖的体育“学困生”,我把他们的位置放在队伍的中间,前后左右安排较好的学生,以使他们能清楚地看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规范动作。分解练习时,安排一些骨干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并且教师做好保护和个别辅导,使他们感到每辅导一次就有一次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能大胆地展示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动作,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对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较慢的学生,教师不可烦躁,要耐心细致地辅导他们,反复地讲解、示范,用准确的语言多对他们进行提示,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体育教学软件,使体育“学困生”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运动技术过程。对胆小害羞的学生,要逐步帮助他们转变这种心理状态。练习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明要集中精力,放松自己,教师站在合适的位置加以保护,辅助学生大胆完成技术动作。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能完成动作的满足,对他们以后在体育课中大胆地练习技术动作有很大的作用。
3.4 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多年来,我们对这一基本教学原则是挂在嘴上和写在纸上较多,而真正落在实处则不够。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在教学和考核评价中将“弱势群体”和一般学生不加区分的传统做法。教师首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对他们更为耐心细致地进行重点辅导;其次,要根据他们实际,降低教材“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常常是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处于反复无常的心理动荡之中,从而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体育教师可以分析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集体项目,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孤独感、自卑感。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女生,由于过于肥胖,进行各项活动有明显的不协调,而且体力不支,同学们都不愿意让她参加集体的比赛项目,她只好远离集体,常常独自一人活动或羡慕地望着正在活动的同学发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跳长绳的技术动作很好,只是体力不支。正好学校举行比赛,这时,我请她当堂示范,并详细分析她的技术动作,漂亮的动作终于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此时,再单独找她谈话,让她负责长绳队的组织和训练,同时又说出了她的弱势——体力可能不够。谈话以后,她明确了自身的情况,并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课余总能看到她在操场上跑步,并顽强地坚持着;训练时忙前忙后,完全是一个负责、能干的小干部,再也看不到以前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孤僻的样子了。
3.5 教师赏识“学困生”共同分享快乐体育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的“成功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体会“快乐体育”的真实内涵,使“学困生”在成功中受到鼓舞,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体育兴趣,对此我们做了一次初步调查,人数为36人,实施前:其中感兴趣4人,占比例11.1%;一般8人,占比例22.2%;没兴趣24人,占比例66.7%。实施后:感兴趣17人,占比例47.2%;一般10人,占比例27.8%;没兴趣9人;占比例25%。实施前后学生的兴趣指数各方面可见显著提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6 辅导体育“学困生”取得的可喜成果
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使“学困生”从思想上由有意识地回避体育锻炼转变为重视体育、爱好体育。我们测试了五个项目,原有成绩分别为:训练前为:50米10.3秒;跳高0.71米;仰卧起坐17次;1分钟跳绳61次;投沙包15.7米,训练后为:50米9.5秒;跳高0.79米;仰卧起坐25次;1分钟跳绳82次;投沙包19.5米。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各项体育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的训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帮助学生完成思想上的转变,从而爱好体育。
4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体育“学困生”,要分析他们不同的形成原因,并加以区别对待。通过运用先进理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体育“学困生”实施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尊重“学困生”的人格,激发他们主体学习积极性,引导、诱导、辅导他们努力完成复杂的运动技术动作,赏识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共同分享成功体育的快乐。增强他们对体育的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婕.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尝试[J].上海:上海体育出版社,2000.2.
[3] 黄向亮.浅谈对“体育学困生”的转化[J].南京:科学大众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困生 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精义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智力都存在着差异。每个班的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差异较大的群体,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学科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学困生”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完成体育课程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当前,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达到健身、健心、健体并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学困生”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有多种有的是由于生理方面,例如:身材瘦小或肥胖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等。有的是心理方面,例如:性格自卑孤僻、依赖妒忌心理、畏手畏脚,瞻前顾后缺少锻炼经验等。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针对“学困生”存在的现状,在加强对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帮助体育“学困生”完成体学习任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辅导体育“学困生”的理性思考
体育“学困生”即体育学习不良的学生,学业不良是一个全球性、全方位的现象。自上世纪开始用学业不良这一词语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课程学习上有困难的儿童以来,世界各国对学业不良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复杂的行为矫正技术也从实验室搬到了课堂中,教育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在集中于课堂进行的同时,还针对消极的生活环境、不良的父母教育模式、不合适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不良教学等方面进行训练和矫治。随着现代教育技術的发展,教育者运用全新的科学技术来训练和辅导学业不良的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身体过胖,有的同学胆小害羞,还有的同学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较慢,造成动作的不规范或达不到标准,这些都属于体育“学业不良”的范畴。这些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上有困难,如不能及时得到积极有效的帮助,必定会造成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不足乃至丧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他们对体育课学习的反感。
3 辅导体育“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初探
3.1 教师要尊重“学困生”消除其心理紧张情绪
作为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现在,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为学生消除隐患,铺平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教师应该是其中的主导。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如何,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授课教师要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课堂上的和谐气氛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上课时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风貌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关系,经常了解学生思想、学习、身体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等情况,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沟通师生感情,还可以消除学生心理紧张情绪,使教学过程更为井然有序,协调一致。面对“学困生”,教师要不急不躁,不能有歧视心理,应理解学生先天素质的差异,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进步,消除他们的心理紧张情绪,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3.2 教师诱导“学困生”激发主体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困生”加以鼓励和表扬,维护他们的心理平衡。例如:我的班中有一名男生,跑、跳、投三项都不强,尤其在做快速跑时速度很慢,有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讥笑。这时就鼓励这个学生不要泄气,不要太在意成绩的好坏,只要有进步就是好的,并指导他规范的技术动作和要领。过了一段时间,在一次练习前滚翻的课上,这个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完成动作效果非常好。我就大大表扬了他,有意安排他为大家做示范表演。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肯定了他的表现。这样使他既获得了知识与快乐,又提高了他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3.3 教师辅助“学困生”大胆完成技术动作
在课堂集体教学时,对于身体较胖的体育“学困生”,我把他们的位置放在队伍的中间,前后左右安排较好的学生,以使他们能清楚地看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规范动作。分解练习时,安排一些骨干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并且教师做好保护和个别辅导,使他们感到每辅导一次就有一次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能大胆地展示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动作,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对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较慢的学生,教师不可烦躁,要耐心细致地辅导他们,反复地讲解、示范,用准确的语言多对他们进行提示,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体育教学软件,使体育“学困生”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运动技术过程。对胆小害羞的学生,要逐步帮助他们转变这种心理状态。练习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明要集中精力,放松自己,教师站在合适的位置加以保护,辅助学生大胆完成技术动作。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能完成动作的满足,对他们以后在体育课中大胆地练习技术动作有很大的作用。
3.4 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多年来,我们对这一基本教学原则是挂在嘴上和写在纸上较多,而真正落在实处则不够。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在教学和考核评价中将“弱势群体”和一般学生不加区分的传统做法。教师首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对他们更为耐心细致地进行重点辅导;其次,要根据他们实际,降低教材“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常常是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处于反复无常的心理动荡之中,从而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体育教师可以分析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集体项目,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孤独感、自卑感。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女生,由于过于肥胖,进行各项活动有明显的不协调,而且体力不支,同学们都不愿意让她参加集体的比赛项目,她只好远离集体,常常独自一人活动或羡慕地望着正在活动的同学发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跳长绳的技术动作很好,只是体力不支。正好学校举行比赛,这时,我请她当堂示范,并详细分析她的技术动作,漂亮的动作终于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此时,再单独找她谈话,让她负责长绳队的组织和训练,同时又说出了她的弱势——体力可能不够。谈话以后,她明确了自身的情况,并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课余总能看到她在操场上跑步,并顽强地坚持着;训练时忙前忙后,完全是一个负责、能干的小干部,再也看不到以前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孤僻的样子了。
3.5 教师赏识“学困生”共同分享快乐体育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的“成功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体会“快乐体育”的真实内涵,使“学困生”在成功中受到鼓舞,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体育兴趣,对此我们做了一次初步调查,人数为36人,实施前:其中感兴趣4人,占比例11.1%;一般8人,占比例22.2%;没兴趣24人,占比例66.7%。实施后:感兴趣17人,占比例47.2%;一般10人,占比例27.8%;没兴趣9人;占比例25%。实施前后学生的兴趣指数各方面可见显著提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6 辅导体育“学困生”取得的可喜成果
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使“学困生”从思想上由有意识地回避体育锻炼转变为重视体育、爱好体育。我们测试了五个项目,原有成绩分别为:训练前为:50米10.3秒;跳高0.71米;仰卧起坐17次;1分钟跳绳61次;投沙包15.7米,训练后为:50米9.5秒;跳高0.79米;仰卧起坐25次;1分钟跳绳82次;投沙包19.5米。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各项体育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的训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帮助学生完成思想上的转变,从而爱好体育。
4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体育“学困生”,要分析他们不同的形成原因,并加以区别对待。通过运用先进理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体育“学困生”实施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尊重“学困生”的人格,激发他们主体学习积极性,引导、诱导、辅导他们努力完成复杂的运动技术动作,赏识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共同分享成功体育的快乐。增强他们对体育的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婕.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尝试[J].上海:上海体育出版社,2000.2.
[3] 黄向亮.浅谈对“体育学困生”的转化[J].南京:科学大众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