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经营人生靠“三点”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_yu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智者,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打败吴王夫差,在功成名就之时,又急流勇退。在他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成为一代商祖。
  回顾他这一生,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平民,到上将军、宰相、亿万富翁,每次都是白手起家,但都收获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千秋商祖范蠡。而他的成功离不开三点。
  年轻时看远
  公元前526年,在春秋战国的楚国宛地,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名叫范蠡。出生没多久,范蠡的父母就相继离世,他由哥哥和嫂子抚养成人。
  虽然青年时期的范蠡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但他的行为举止怪异,常常佯装痴狂,独来独往,被乡人称为“疯子”。范蠡特立独行的名号很快传到了县令文种的耳朵里,于是他诚心相邀,以礼相待,打动了范蠡,两个人相谈甚欢,相恨见晚。
  范蠡最初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目标是吴国,他很早就预测到位于东南的吴、越两国将有强盛崛起之势,但吴国已有孙武和伍子胥两位能人,便改变主意和文种一起去了越国。
  越国一位叫石买的大臣妒贤嫉能,向越王进谏:“一个拿自己的美色到处招摇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一个拿自己的知识到处宣扬的文人也不可靠。”越王于是没有重用范蠡,而是命范蠡对越国各地进行考察,熟悉国情,了解民意。
  范蠡的离开其实也不是真的离开,只是为他以后辅佐国君积聚力量。
  公元前496年,勾践继位,在文种的努力下,范蠡重回诸暨,而勾践也很赏识范蠡的才华,先是起用范蠡做大夫,后又任命他为上将军。
  从范蠡的种种举动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灵魂的人。他不按常理出牌,在所有人看来,吴国似乎是越国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对手,他却选择了处于劣势的越国,也说明他更喜欢有挑战性的人生。
  或许年轻的时候,很低的天空让我们不能展翅翱翔,但我们也可以把目光投向远方,去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纵然身处泥泞,也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样就能在一次次飞翔中不断打牢自己的根基。
  中年时看透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与吴军决战,被围困后,勾践面前只剩下两条路:一是死战,二是请降。在当时,把危机变成转机,只有范蠡能做到。
  在第一次求和失败后,范蠡提议可以行贿伯嚭,因为吴国伍子胥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臣,而太宰伯嚭贪财好色,把他作为突破口,或许能寻求最后一线生机。
  会稽之围解开后,他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难关,勾践要入吴为奴,侍奉夫差。在入吴为奴的日子里,范蠡三施苦肉计,其中最经典的当属勾践尝夫差的粪便这一出。
  吴王夫差久卧病榻,一直没见好,勾践担心吴王病死,自己会性命不保。于是范蠡给勾践出主意:大王你不妨去尝吴王的大便,以表忠心,因为我已经推算过了,他的病能够痊愈。于是第二天,勾践果真按照范蠡说的去做。这让吴王夫差很感动,没多久,吴王的病痊愈,特地大宴宾客,而此时的越王主仆由奴隶摇身一变成了吴王的座上宾。不久,他们苦尽甘来,得以回国。
  回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时刻不忘为奴之耻,屡次想攻打吴国,但都被范蠡以时机不成熟进行劝阻。之后趁吴国虚弱,越王终于发动了战争,把吴王围在了姑苏山上,面对吴王的讲和,勾践几欲和解,却被范蠡拦下。他对勾践说:“如今越国灭吴,是命运给的机会,难道您真的忘了会稽山之辱了吗?”经此一役,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勾践也实现了自己一代霸主的梦想。
  此时的范蠡在越国已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选择了急流勇退。他深知“福之祸所兮”的道理,当权力达到顶峰时,只有及早抽身,才能避免灾祸。临行前,他给好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大意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文种离开越国。比较看重功名的文种想着这些年自己为越国所做的貢献,料想越王不会拿自己怎么样,结果被越王逼迫自杀。范蠡则由一个放荡不羁的名士变成谋臣。
  虽然性格怪异,但范蠡的思想总是贯穿一种顺应社会、顺应自然、外道内儒的思想,这让他对事对人能保持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这种体察人情练达、通透的姿态,让他懂得在人生巅峰之时全身而退,在进退之间把握住自己人生的张力和尺度,不为名利所累,从而拥有自在而逍遥的一生。
  
  老年时看淡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行至暮年,当所有的豪情和光芒都已随风而逝,功名利禄也将成为过眼云烟,这个世界上所能衡量的东西,此时都成了身外之物。这个时候反倒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更易勾起我们缅怀、记忆和珍藏。”
  是的,当你看淡万般风景时,你也顿悟了生命的意义。对范蠡而言,他更愿意毫无限制地顺应自己的性情,去尝试一切新的冒险活动。
  功成身退后的范蠡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老年人,他经商的第一站是齐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智慧过人的范蠡,虽然做生意对他而言还是头一遭,但他的“鸱夷子皮”名号很快打响了。齐王听说了他的事情后,慕名而来,请他出任齐国丞相,却遭拒绝。他散尽家财,分给当地百姓,然后带着家人悄悄迁到了离齐国首都临淄较远的陶地重起炉灶。
  在陶山脚下,范蠡有了另一个名字“陶朱公”,他尽情施展着自己的经商才华,把过去治国治军的谋略都用在了商道上。
  他在拥有财富的同时,更拥有一份智慧,19年里他曾三次获致千万巨金,不过,他又将之全部回馈给了乡亲们。他的经商之道也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益的道理:见好就收,不要贪婪,否则不仅赚不到钱,还会失去很多。
  人这一生,名利是我们的必遇关口,肆意追逐者多,淡薄待之者少。范蠡用自己的自在和洒脱告诉我们,当我们理智地看待财富时,便可收获一份生命的宽度。
  观范蠡这一生,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商,他都干得风生水起。人生的大智慧,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一生让我们明白:年轻时看远,不急功近利,才能活得自在广博;中年时,懂得顺势而为,温良恭谦,才能拥有通达的人生;人至暮年,甘于寂寞、不求闻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得一份清明的心境,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
  成功的人生需要经营,范蠡成功人生的三重境界,愿你我都能拥有。
  编 辑/夏 涵
其他文献
1896年,李鸿章游历欧美,在英国待了20天。其间,曾有两位女记者先后采访了他。大概从未面对过职业女性,更未接受过女记者的采访,李鸿章的好奇心很强,直接略带玩笑地反问。  第一位女记者以“李鸿章与新女性”为标题,报道了这次采访。她寫道:“总督主导性地采访了我,问我结婚了吗?打算结婚吗?多大年纪了?月薪多少?我一个美国人怎么就住在伦敦了呢?类似问题一个接一个。我开始好奇,对于东方人而言,他们是否觉得
公元前206年十月,咸阳,秦王子婴穿素服、乘白马车出城,亲手把玉玺交给刘邦,立国700年的秦国宣告灭亡。  秦人成了亡国奴,但都很高兴,因为刘邦刚入城就召开统一战线会议,问:“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法全部废除……你们支持吗?”能够放宽苛刑,当然支持了。于是,秦人纷纷带着牛羊、酒肉去慰劳战士。  看着战士饱经风霜的脸庞,秦人都露出老父亲般的微笑。本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刘邦却马上叫停,“
2018年3月17日,首都博物馆的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很多观众奔着一幅古画而来,这幅画就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原本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轻易不出宫的《步辇图》的背后有着怎样一段往事呢?  1300多年前,为迎娶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前往大唐都城长安——当时世界上最雄伟、最繁华的都市。爬雪山过草地,经过长达数千公里的跋山涉水,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丁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却没烧紫禁城。一些人认为,当时英国在华最高官员额尔金因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园林、烧它才是报复清朝皇帝,所以烧了圓明园,不烧紫禁城是为了“保护北京百姓”。这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火烧圆明园的原因比较复杂。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期间,在圆明园外供大臣居住的房间内发现了此前被清军扣押的英国驻清公使等37名英、法外交人员的物品。他们听附近村民说“《泰晤
苏东坡常常去找住在金山寺的好友佛印聊天。佛印知道苏东坡爱吃猪肉,每次都要烧猪肉招待。有一天,两人聊得尽兴,忘了猪肉这回事儿了,等到想起来时,却发现锅里的猪肉不见了。原来,猪肉的味道太香,连金山寺里的和尚也经不住诱惑。为此,苏东坡还戏作了一首小诗:“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苏东坡还记述了一件关于“河阳猪”的趣事。他在岐地时,听闻河阳猪美味无比,就差仆人前
张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历史图书15本,带领《我们爱历史》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自媒体奖,2016年度头条号奖,2017年浙江省自媒体十强等奖项。  身为鸦片战争时的悲剧英雄,林则徐多了一个身份: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毫无疑问,在晚清政坛上,林则徐是能力卓越的佼佼者,他的“开眼看世界”也令人赞叹,但在“看世界”的成果上,林则徐的一些“学习收获”却相当辣眼睛。  首先是林则
唐太宗晚年趋向昏庸,这几乎是网络上的“盖棺论定”,还有更博人眼球的说法,“幸亏唐太宗死得早,否则肯定晚节不保,甚至不如隋炀帝、唐玄宗。”那么,唐太宗晚年的黑点有哪些?一是吃丹药,二是乱杀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吃丹药而发疯,动辄打、骂、杀人的皇帝与贵族不在少数,既吃丹药又乱杀人,唐太宗“昏庸”的名号是板上钉钉了。  吃丹药  在《唐宪宗本纪》中,唐宪宗问臣子,神仙的事真的可靠吗?有个叫李藩的臣子表示
咸丰帝奕詝和恭亲王奕诉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道光的儿子中,奕詝排行老四,奕排行老六。二人虽不是亲兄弟,关系却很好。  奕詝的妈妈死得早,道光便把10岁的奕詝托付给了奕诉的妈妈静贵妃,请求她代為照顾。静贵妃收留了这个孩子,视为己出,悉心照料,关怀备至。  正是因为这层原因,奕詝和奕从小就有亲兄弟般的感情。直到有一天,老爹道光要立储了,这对亲兄弟开始有了竞争。  道光晚年,对立储这件事非常慎重,他对所有
临终前,萧红对守护在身边的洛宾基说:“将来我的文章不一定有人会读,但我的’绯闻一定会被人翻出来说。”  萧红一生任性不羁爱自由,却一不小心活成了渣男收割机本机。她期待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四个男人,最后不仅不约而同地变成了她的暴风雨,而且都毫无负担地嫌弃并抛弃了她。  19岁,为了逃婚,也为了去北京上学,萧红和已有家室的表哥私奔。家族视她为奇耻大辱,直接将她开除族谱,对外公开表示再无这个女儿。她可以不
1837年,英国国王威廉四世去世,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即位。身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每天总有看不完的文件,出席不完的活动。于是,她不得不收敛起少女的天真烂漫,扮出一副女王的刻板形象,并对此感到身心俱疲。当时的首相、辉格党领袖墨尔本老于世故,他深知女王的心思,于是只要能抽得出身,他就去陪维多利亚解闷。  两人无话不谈,墨尔本把英国政治发展的脉络、宪政特点等都讲给年轻的维多利亚,使她慢慢进入了女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