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字复现办法多 回生现象少又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p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时,笔者发现研究识字教学办法的多,研究生字复现策略的少;安排识字教学的时间多,安排生字复现的时间少。而根据遗忘规律,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更加重视生字的复现,才能阻断遗忘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课堂复现,事半功倍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随后便趋于平稳。因此,不少有智慧的教师非常善于把握时间,在识字课当堂安排复现的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提高识字的效果。
  1.游戏式复现,寓乐于学
  低年级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能够更好地认识生字,巩固生字。
  比如摘果子游戏是低年级的识字复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课末,一位教师出示了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图案的图片,让学生抢着朗读苹果上的生字。只有朗读正确,苹果方可摘下,最后看谁摘得多谁就是识字小能手。
  2.语境式复现,才能入情
  语境式复现,就是创设一定的语境,让需要复现的生字出现在语境中,寓生字复现于阅读之中,在篇、段、句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增加生字复现的频率,从而巩固识字。
  一位教师教学《荷叶圆圆》,在复习生字环节时,创编了一首这样的生字复现小诗:
  荷叶荷叶绿又圆,
  引来许多小伙伴。
  水珠、蜻蜓和青蛙,
  还有鱼儿一起玩。
  摇篮随风摇啊摇,
  停机坪上翅膀展,
  歌台放声把歌唱,
  凉伞下玩耍笑嘻嘻。
  在这首小诗中,“荷、珠”等字是本课要求会读的生字。这样的二度创编既能巩固字音,又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而且这首小诗也是课文的一个改写,学生能借这首诗大概了解课文的大意。更为高明的教师甚至把创作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编生字童谣。学生在创编、传唱生字童谣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发了复习生字的兴趣和创造力。
  3.穿越式复现,跨界唤醒
  小学生识字从来就不会、也不应该局限于语文课。教室里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课堂,有数学,有音乐,有美术……这些课的教材、投影、图片上都有文字,因此,也都可以成为生字复现的好素材。教师不妨打破学科界限,来一番跨界行动,以唤醒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分”是《端午粽》一课的生字。在复习“分”字的时候,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现在闭上眼睛,让时间倒流,让我们再现课堂中认识“分”字的情形。一位学生说:我记起了认识钟表时,数学老师告诉我们,秒针走一圈就是一分钟,“分钟”的“分”就是这个字。
  二、课后复现,精彩纷呈
  1.黑板复现,潜移默化
  黑板位于教室的前方,学生一抬头就可以看到黑板上书写的内容。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的效果往往优于有意识记。有经验的教师非常善于利用心理学的这一原理,让黑板成为学生无意识记生字的有效载体。
  为此,笔者喜欢每天在黑板上随意地书写本学期已学过的生字,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回生的字,有时三天一换,有时一周一换。我也不特别强调学生要读、要记这些生字。学生上课、下课,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黑板上的这些生字。一天天,它们就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实现了生字复现。
  2.识字墙复现,别样精彩
  教室的每堵墙都具有阅读的功用。笔者将其中一堵墙命名为“识字墙”。在上面可以精准地把本班学生中回生率高的字复现出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巩固。识字墙复现生字可以有多种策略,笔者的做法是:
  (1)字群复现,比较中定向。
  字群复现就是把字形相近或读音类似的一组生字呈现在一起,学生通过比较,实现对生字的识记。如学习了《小青蛙》一课,学生认识了很多带有“青”的字,笔者在识字墙中便贴了大大的“青”字,然后让学生寻找带有“青”的字,围绕着“青”张贴在识字墙上。学生们纷纷行动,识字墙上出现了“请”“清”“晴”“睛”“情”
  “静”等字,不但有本課刚学的生字,也有平时阅读时学会的生字。然后,我让学生为这些生字组词,并张贴在生字的周围,于是围绕“青”字出现了相应的生字与词语,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分清了它们。
  (2)归类复现,规律中定向。
  许多汉字在构成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与树有关的字大都是“木”字旁,走之旁的字一般都与“走”有关。
  (3)主题复现,多彩中定向。
  主题复现就是设置一定的主题,然后按照这个主题把相关的生字张贴在识字墙上。比如,端午节到了,笔者让学生把与端午节有关的生字张贴出来:有的学生把表示颜色的字找到了,有的学生呈现
  出了表示味道的生字,还有的学生提供了有关天气的生字,等等。
  3.小桌牌复现,温情有趣
  小桌牌是低年级学生快速认识同伴,形成融洽的互助互爱的班级氛围的有效工具。在笔者看来,小小的桌牌,其实还是生字复现的载体之一。
  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完成小桌牌,放在桌子上,然后开展“我的同桌我来认”“我的同学我来记”活动,学生显得很好奇、兴奋,认真地记着小伙伴姓名的字音和字形,还时不时交流名字的意思,互相出主意、想办法怎么快速记住好朋友的名字。
  4.书香角复现,学用结合
  教室当然离不开书香角、图书架。课余时间,学生随手可以从书香角、图书架中取走自己喜爱的书,或独立一人静静阅读,或者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阅读。特别是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学生开展快乐阅读。阅读是最好的生字复现手段,在阅读中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更理解了生字的意思,实现了有意识字。这样的记忆是持久的、高效的,也做到了学用结合。
  5.涂鸦板复现,个性化展示
  在我所在班级的阅读教室里,有一块长两米、宽一米的涂鸦板。这是一块完全由学生自我表达的场所,学生可以把平时容易写错的生字写在上面,可以把平时逛街时认识的路牌、店名以及包装袋上的字写上,也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认识的生字写上,甚至可以把数学公式、科学名词写上……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写,多少不限。学生在涂鸦的过程中,实现了个性化展示,当然也达到了复现生字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长乐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教学做合一”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基于理解进行知识建构,基于真实情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在我校开展的“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活动中,我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素养表现型”课堂教学策略。  一、讲究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避免随意性  许多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凭个人经验办事,或者直接照抄教参,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普遍存在含糊性、随意性
夏丏尊,名铸,字勉旃,1912年改字丏尊。为什么改成“丏”?据说是为了专心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不想当选“议员”,投票的时候,容易写成“丐”,这样,选票就作废了。可见夏丏尊的志趣所在。  关于夏丏尊,估计很多语文教师并不熟悉,对“丏”字的读法和写法也很有些犹豫。要想了解夏丏尊,可能要说几个大家都熟悉的人、事、物。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夏丏尊曾经和鲁迅先生同事。夏丏尊自称是“受他启蒙的一个人”,这个
2011年版语文课标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学建议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习作的能力是高年级习作教学必须落实的重要目标。  一、互评互赏,习得评改方法  从赏评主体看,互赏互评既有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赏评,也有学生同伴之间的彼此赏评。从赏评目的看,互赏互评要注重赏评结合,赏中寓评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低年级语文课。课文是《雨点儿》,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看得出,他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集中了一定区域内教师们的智慧,还吸收了课改以来小语界的很多新研究成果。该教师的个人素质很全面,普通话标准,声音甜美,教态亲切、自然,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是,听完他的课,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深感忧虑。  这节课有以下四个不好的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
教学目标:  1.根据创作过程,梳理层次,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根据课文中的三次对话联想,感受兄妹俩的善良、对音乐的热爱,以及贝多芬为穷苦人造福的美好情怀。  3.能结合语言文字深入联想,进一步感受乐曲的优美,品味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内容  1.(播放《月光曲》选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它的作者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今天
近期观摩某区域展示的十余堂习作教学课,这些课无一例外地注意了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结合设计板书,相比同类的阅读教学展示课,其教学目标和思路显得更为简明。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来观照,此类习作课堂的知识教学依然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将知识视作静静等待着学生去占有、贮存的对象或靠近的目的地。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韩雪屏教授说:“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人类的教育是通过知识进行的。离开了知识就
认识骆志菊老师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她才20多岁,是位地道的乡村女教师。这位平凡的年轻老师,1989年就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有的人说,真有运气!其实我更信奉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和骆老师那时是同事,感觉她很少在办公室(当时我们二三十人都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她整天和学生泡在一起。参加学校教研活动时,她发言也不多,经常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记着,不时提一两个问题。据她的师
“孔子诗教观”研究团队简介  “孔子诗教观”研究团队成立于2015年7月。研究内容:孔子诗教观在农村小学的实践研究,此内容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研究目标:培养学生成为“走向远方的雅正中国人”。团队核心成员12人,来自四个学校,领衔人郭剑波,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如皋市首届“148”高层次人才。行动纲领:和诗一起远行,构建诗意生活。团队主要通过研讨“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水平。  有人认为叶圣陶先生(以下称“叶老”)是语文工具论的典型代表,认为叶老是机械的工具论者,把语文学习定位在纯工具的角度。我们看看叶老是怎么论述工具的,就能明白他始终是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我四方,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地歌唱,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为之热泪盈眶。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有了爱,教育才会充满温馨;有了爱,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了爱,才会创造出无数的奇迹。  去年秋季,我被派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就是在那短短的几个月,我深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