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曲《远古童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xwh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乔治·克拉姆(1929— )在他创作达到鼎盛时期的20世纪70年代,写下了几部最成熟的作品,《远古童声》(AncientVoice ofchild ren)是其中之一。1970年应伊丽沙白·库利其基金会之约,克拉姆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了这首“光辉灿烂,惊心动魄,个性极为鲜明”(音乐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语)的著名作品。同年10月首演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第十四届室内音乐节。第二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作曲论坛奖和冈维茨基国际唱片奖。
  《远古童声》取材于费德里哥·加西亚·劳尔卡(Federico Gamia Lora)的一部诗剧,里面的唱段歌词均为劳尔卡的原诗。这是一首由五首声乐曲和两首纯器乐乐曲组成的组曲。声乐曲由女中音和童声男高音演唱。乐曲中所使用的乐器及其配器颇具现代意义,总谱充满着非同一般的特殊效果。常规普通乐器用得很少,大都使用特性色彩乐器,如曼陀林、玩具钢琴、锯琴、石磬、震颤琴、雪橇铃、板盘琴、管形钟琴等,采取奇特的演奏方法改变音色,以表现劳尔卡诗歌中对生命、死亡、爱情的描写和上帝的永恒,大地、海洋的叹息与想象的抒发。女中音与电钢琴合成一种悲怆的音调,将双簧管与曼陀林音乐改变为四分2,--音,造成云雾缭绕神秘之感。在钢琴的琴弦之间塞入楔子,在竖琴的琴弦里塞上纸片,结合特种打击乐器,表现出远古的东方神韵。
  作品在一=两段声乐曲之间和四五两段声乐曲之间,分别插入纯器乐乐曲。前者采用非洲的“古土舞”,后者采用东方的“鬼子舞”,截然不同的地域民族风格组合在一起,伴以演奏者的喊叫和低语声,表现出阴森:紧张、惶恐、迷茫的音乐气氛,把听众带入原始时代人类原有的自然状态。其余五段声乐曲分别为:
  1 “小男孩在找他的声音”(The little boy was looking forhis voice)。描写小男孩的声音被蟋蟀王拿走了,他设法从水中找到自己的声音。用幻想性的手法,用女高音做各种花腔技巧表演,“人声乐器”模仿着自然界各种声音,有虫鸣声,空旷遥远的颤音、叹息、呼喊和各种打击乐、管乐的声音等。歌唱音调来源于西班牙南部的弗拉明科歌曲,伴奏乐器发出“唧唧喳喳”的声音,在间奏中听到由石磬和双簧管演奏的东方音调,叮当的佛经声使听众好像步入了西藏布达拉宫的佛教殿堂。
  2 “我迷失在大海中”(I have lost myself in the sea),女中音通过喇叭简轻声朗读歌词,诉说着世道的不平和人生的艰辛。怨声载道。伴奏乐器发出如泣如诉的锯琴旋律和用楔子在钢琴上刮奏的各种音型,造成阴森神秘和虚无缥缈的气氛。
  3 “我的宝贝,我的孩子,你从哪里来?”(Where doyou come my love。my child?)又一个女中音花腔乐段,歌声中表现出叹息、呐喊、忧虑的情感,尤其在独唱女中音与幕后男童之间的对白中,描述着原始人类无意识的状态,自由自在的生活。人类和宇宙及大地之间的关系,万物复苏干大地的威力之中,人类原始时期对大地的恐惧、不解和依靠。伴奏突然出现了小鼓的固定节奏声音,由远而近,气势咄咄逼人,乐曲由奇想转为惊惶不安,音乐力度不断加大,形成全曲总的高潮。
  4 “格拉那达的每天下午”(Each afternoon in Granada),歌声悲泣,马林巴琴奏出惊慌的三度震音,乐手们哼唱着下行叹息音调,玩具钢琴弹奏出叮叮咚咚微弱的巴赫的一段音乐“Bist du bei mir”(你在我身边吗)。这段音乐是巴赫《安魂曲》中的一部分,它象征着人类必将以生活战胜死亡而获得胜利。
  5 “我柔和的心中充满光明”(My hea rt of silk is filed with llght)。在“鬼子舞”的后面引出这首东方无调性音调,由双簧管和女中音以问答式奏唱。古钹、竖琴、电钢琴、管形钟琴和悬钹交织出奇特的伴奏,陪衬着歌唱的无调性东方旋律。表现出十分恐惧、迷惶和神秘的情感色彩。紧接着双簧管又引出了马勒的《大地之歌》(Das leid von der erde)中的一段旋律。其它乐器亦发出了明亮协和的音色,暗示着找到了光明和希望。歌声中唱道:“我将走到远方……去向基督索回我那孩童时的原始灵魂。”最后女中音再现第一段的旋律,形成首尾呼应。
  作品结尾非常含蓄、内敛、空灵,没有明确的指意,正突出了克拉姆作品神秘性的特点。用马勒《大地之歌》中古老东方的旋律作为结束,把听众带入人类文化源头的东方。作曲家的构思非常巧妙,整个作品呈“拱形结构”,高潮安排在第三段,方整而集中对称。首尾材料的呼应,加强了曲式内部的结构力。全曲的音乐语言以三全音为基础,辅以增减音程进行。小三、纯四五度进行的东方特色与增减大跳音程的西方音乐素材巧妙结合融为一体,表现了当代部分美国人的叛逆社会心态——空虚和自我失落,感到现代社会已失去了人类原有的自然天性,幻想恢复孩童般的灵魂,还原人类原始的混沌自然情感。
其他文献
走进安吉县迂迢村,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着穿越整个村子。溪边的农家,黑瓦白墙,砖砌的小院,石头垒成的花台,一棵棵盘根错节的百年大树站成了风景。风吹过,村边的千亩竹海掀起千层绿浪。  然而十年前的迂迢村,有人用这样一首打油诗形容:“房屋散乱搭,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村民们把生活品质提高的原因归结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从2003年起,浙江在全省农村开展了“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queuing theory has been more about feelings than formulas. There are some true feelings when we are queuing:  (1) We get bored when we wait in line.  (2) We really hate it
小说结构的精巧与否是小说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理解小说的突破口,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  对小说结构的考查,不会大而笼统,往往选取某一角度或某一特点命题。常见的出题形式有三种:(1) 概述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2) 简要分析文章在情节结构上的独到之处;(3) 分析画线句子在结构上使用什么手法。  回答“概述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这类题应从小说整体着手,理清小
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具体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意方面的,包括句与句之间内容的一致、语句的感情色彩前后一致、行文围绕的话题统一等;二是形式方面的,包括恰当的语序、合适的语体色彩、前后一致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呼应等。  考查“连贯”考点的语用题对思维条理性、语言组织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是同学复习备考时的难点。下面结合
警方逮捕了某一案件中的两名共犯,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二人。于是警方将两名嫌犯分开关押,并在审讯时向他们提供了以下条件:  若一人认罪并指证另一人,而对方保持沉默(即单方背叛),此人将立即获释,沉默者将被判刑20年。  若双方都保持沉默(即互相合作),则二人都将以妨碍公务罪被依法论处,获刑1年。  若二人互相指证(即互相背叛),则二人都将被判刑5年。  上图即为两嫌犯面临情势的示意图。他们应如何选择
语文特级教师:朱昌元  1. 《2008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语文部分与2007年的相比,删去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识记”中的“常用字”三字,以及“现代常用汉字字形的识记”中的“常用”两字。对此,同学们千万不要误以为,对“字音”“字形”的考查将转向以生僻字为主。从样卷可以看出,常见字词、易混淆字词仍会是考查重点。  2. 在语言表达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六字要求。“准确”是指词语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就业前景好”“薪酬较高”的普遍社会认知下,经济学、会计学等老牌社科类专业备受热捧,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这类新兴社科类专业也欣欣向荣。  作为一个只在国内发展了十几年的专业,人们对“行政管理”仍然不甚明了。行政管理到底“管”什么?从这个专业里能学到什么?今后又将面临怎样的职业选择?……带着大家的种种疑问,我们拜访了一些相关人士,一探究竟。    行政管理不是“杜拉拉”  讲述人
高考变化问专家    问:《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和去年相比有没有变化?这些变化对高考复习有影响吗?  答:有变化。今年的《考试说明》中的内容有减无增。  理科数学在考试内容第二十一条“概率和统计”中,删除了“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意义”的内容。  理科数学和文科数学同时在第十四条“常用逻辑用语”中,删除了“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交界处,有着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腾格里”在蒙古语中是“天”的意思,形容沙漠像天一样浩瀚无际。而今,这片无边无垠的沙漠遭到了污染。   据媒体报道,大量化工企业聚集在腾格里沙漠,不断向沙漠排放污水,一块块足球场大的污水池里充满了乌黑的化学废水,气味刺鼻。   除了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这些企业还毫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在沙漠腹地,约有40多口挖掘深度
1. Seek not proudriches,but such as thou mayest get justly,use soberly,distribute cheerfully,and leave contentedly.  豪富莫贪求,而应正当地获取,清醒地使用,愉快地施舍,知足地放弃。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Francis Bacon    2. The reasonable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