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末期,进口葡萄酒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曾飘红中国,但成功登陆后还未站稳脚跟便讪讪而归。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贸易交流,进口葡萄酒卷土重来。在前7年(2001―2007)不温不火并且屡受国产葡萄酒的打压下,进口葡萄酒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速度。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成为海外酒商的避风港,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势,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2002-2003:卷土重来
2002年葡萄酒进口量为33405千升,2003年进口量为41179千升, 2003年比2002年进口量增长23%。2003年散装酒进口量36574千升,主要以智利、阿根廷、西班牙、法国、美国为主的14个国家进口。智利、阿根廷仍分别占进口量的第一、第二位。
2004-2007年:屡败屡战
中国在加入WTO以前,葡萄酒进口关税为65%,再加上消费税和增值税,综合税率高达150%。2004年,葡萄酒关税首度破冰,从44.6%下降到14%,这一历史性突破令2004年成为葡萄酒业内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年。
2005年,全球的红酒商大举入关,结束了法国葡萄酒一统天下的局面。2005年我国进口葡萄酒约5.3万千升,广州、天津、上海、宁波等海关进口葡萄酒的增幅达到了45%,远超过国产酒的增长速度。
2006年,进口原装葡萄酒20442吨,同比增长97.7%,同比微降0.6%;进口散装葡萄酒89313吨,同比增长108.7%,无论是原装还是散装酒进口量都以惊人的速度大幅增长,但散装葡萄酒增长速度与同期相比首次出现新高。
2007年,中国履行进入WTO后的承诺,将进口葡萄酒关税逐渐调至为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智利等世界各大葡萄酒主产国展开了对中国市场第二次大规模进攻。
拓展受阻
然而关税的下调却并未能让进口葡萄酒过上轻松的日子。以最早接触进口酒的广东省为例,2004年开设的进口葡萄酒专卖店至2005年已经有一半以上因亏损而停业,而号称红酒消费氛围最为成熟的上海市场,进口葡萄酒并未成为主流,据上海商情调查显示,消费者依然最青睐国产葡萄酒。
长期以来,进口酒一直混迹于夜场、酒吧等渠道,商业贿赂和卖场的潜规则令进口酒商颇为伤神。另外,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也是他们未设想到的。比如,洋酒代理商给分销商的供货价格并不高,但往往几十元的产品到了零售商会卖到三四百元。价格虚高的后果令消费者望而却步,市场开拓受阻,而这一切都需要进口酒商自己买单。鉴于传统渠道的各种弊端,自建渠道的趋势开始出现。
当时进口酒在中国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以代理制为主,知名的代理商有ASC、名特、富隆、骏德。他们以高端消费者为切入口,注重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个性化的体验,其培育市场的方式至今为后来者所效仿。
中高端是葡萄酒市场的主打,在对中高端市场的争夺中,国产葡萄酒仍然以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网络渠道攻势占了上风,如“92华夏”、“张裕解百纳”等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部分势单力薄的进口酒品牌转战二线市场,在沿海的福建、浙江一带,他们悄悄潜入超市、餐饮等大众零售终端,试图以价格和品质优势向高端国货开火。
渠道变革
2006年,法国卡斯特集团与北京东海鑫业商贸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原装进口卡斯特系列葡萄酒强势进驻中国。标志着其战略路线由和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合作发展到和经销商合作,由单一品牌的全国总代、多品牌代理发展成为专业的品牌运营商,全盘负责战略运营。2007年,经历了“水土不服”的进口酒商们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南美、南非等葡萄酒企业纷纷将合作重点由国内葡萄酒生产厂家变为了经销商。同时,由官方组织围绕市场培育的葡萄酒文化传播在一线城市启动,法国时尚品酒会、美国加州葡萄酒推介会以及阿根廷、德国等产地的葡萄酒推广活动在北上广等城市频繁展开。
散装酒的隐患
2005―2007年,葡萄酒进口量一直维持在4万千升左右(包括原装进口瓶装酒与原酒),其中进口原酒要占到进口总量的85%。灌装、贴牌无疑对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为未来的长足发展埋下了隐患。
2008-2011年:暖春初现
2008年2月,香港葡萄酒进口关税从原来的40%降为零,进口酒进入大陆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加剧了酒类市场对高端葡萄酒的投资热情,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酒市场并没有真正出现繁荣。据媒体数据统计,进口酒在2008年共进口6389439箱(九升一箱)包装在两升以下的葡萄酒,比起2007年增长了36%。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录得差不多100%的增长后,这一结果表明进口葡萄酒的强劲势头开始明显放缓。
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阴影的逐渐消退,进口酒逐渐进入稳定上升的发展阶段。根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进口葡萄酒总量达1700多万升,比2008年增长49.3%,进口总金额2008年增长22.91%。
2010到2011年间,进口葡萄酒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增长阶段——在全球葡萄酒行业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渠道多元化
随着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认知的增加,葡萄酒连锁专卖店、酒行等新兴销售渠道开始兴起,冲击着以商超、餐饮等传统终端为主体的旧式格局。并逐步形成了三大进口酒类运营模式:一是以ASC、富隆、骏德为代表的连锁店模式,还有后来崛起的新秀如名庄传奇、名品世家连锁店,他们通过品酒会和加盟的方式进行扩张;二是进口红酒B2C商城得以迅猛发展,并获得了资本的关注和支持,他们通过网络零售直销的方式发起了红酒平民化的一场革命;三是各地保税区、酒类交易中心平台的出现,通过压缩中间环节进一步改写传统流通渠道。
市场更理性
多元化渠道布局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触到了进口酒,平民化消费正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消费者不再以拉菲或卡斯特为进口酒的品牌标杆,开始追求一些性价比更高的葡萄酒,他们逐渐发现不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能喝到高质量的葡萄酒。而四通八达的线上网络渠道、遍布城市各地的连锁专卖店为他们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通道。
在产品的选择方面,对干红的狂热得到抑制,业内专家预言,白葡萄酒将成为未来进口葡萄酒的新的增长点。
国产酒的恐慌
随着消费者对进口酒认识的增加,他们对进口酒的明智选择也让国产酒感到了恐慌。虽然目前进口酒只占到中国葡萄酒市场10%的市场份额,但进口酒每年超过50%的增幅已经对国产酒发起了强势进攻,王朝、长城等国产酒巨头在此冲击下开始面临痛苦的转型,从2004年就开始嚷着“狼来了”也许即将成为事实。业内专家预言,未来5年内进口葡萄酒完全可以占据40%的市场份额。
2002-2003:卷土重来
2002年葡萄酒进口量为33405千升,2003年进口量为41179千升, 2003年比2002年进口量增长23%。2003年散装酒进口量36574千升,主要以智利、阿根廷、西班牙、法国、美国为主的14个国家进口。智利、阿根廷仍分别占进口量的第一、第二位。
2004-2007年:屡败屡战
中国在加入WTO以前,葡萄酒进口关税为65%,再加上消费税和增值税,综合税率高达150%。2004年,葡萄酒关税首度破冰,从44.6%下降到14%,这一历史性突破令2004年成为葡萄酒业内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年。
2005年,全球的红酒商大举入关,结束了法国葡萄酒一统天下的局面。2005年我国进口葡萄酒约5.3万千升,广州、天津、上海、宁波等海关进口葡萄酒的增幅达到了45%,远超过国产酒的增长速度。
2006年,进口原装葡萄酒20442吨,同比增长97.7%,同比微降0.6%;进口散装葡萄酒89313吨,同比增长108.7%,无论是原装还是散装酒进口量都以惊人的速度大幅增长,但散装葡萄酒增长速度与同期相比首次出现新高。
2007年,中国履行进入WTO后的承诺,将进口葡萄酒关税逐渐调至为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智利等世界各大葡萄酒主产国展开了对中国市场第二次大规模进攻。
拓展受阻
然而关税的下调却并未能让进口葡萄酒过上轻松的日子。以最早接触进口酒的广东省为例,2004年开设的进口葡萄酒专卖店至2005年已经有一半以上因亏损而停业,而号称红酒消费氛围最为成熟的上海市场,进口葡萄酒并未成为主流,据上海商情调查显示,消费者依然最青睐国产葡萄酒。
长期以来,进口酒一直混迹于夜场、酒吧等渠道,商业贿赂和卖场的潜规则令进口酒商颇为伤神。另外,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也是他们未设想到的。比如,洋酒代理商给分销商的供货价格并不高,但往往几十元的产品到了零售商会卖到三四百元。价格虚高的后果令消费者望而却步,市场开拓受阻,而这一切都需要进口酒商自己买单。鉴于传统渠道的各种弊端,自建渠道的趋势开始出现。
当时进口酒在中国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以代理制为主,知名的代理商有ASC、名特、富隆、骏德。他们以高端消费者为切入口,注重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个性化的体验,其培育市场的方式至今为后来者所效仿。
中高端是葡萄酒市场的主打,在对中高端市场的争夺中,国产葡萄酒仍然以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网络渠道攻势占了上风,如“92华夏”、“张裕解百纳”等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部分势单力薄的进口酒品牌转战二线市场,在沿海的福建、浙江一带,他们悄悄潜入超市、餐饮等大众零售终端,试图以价格和品质优势向高端国货开火。
渠道变革
2006年,法国卡斯特集团与北京东海鑫业商贸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原装进口卡斯特系列葡萄酒强势进驻中国。标志着其战略路线由和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合作发展到和经销商合作,由单一品牌的全国总代、多品牌代理发展成为专业的品牌运营商,全盘负责战略运营。2007年,经历了“水土不服”的进口酒商们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南美、南非等葡萄酒企业纷纷将合作重点由国内葡萄酒生产厂家变为了经销商。同时,由官方组织围绕市场培育的葡萄酒文化传播在一线城市启动,法国时尚品酒会、美国加州葡萄酒推介会以及阿根廷、德国等产地的葡萄酒推广活动在北上广等城市频繁展开。
散装酒的隐患
2005―2007年,葡萄酒进口量一直维持在4万千升左右(包括原装进口瓶装酒与原酒),其中进口原酒要占到进口总量的85%。灌装、贴牌无疑对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为未来的长足发展埋下了隐患。
2008-2011年:暖春初现
2008年2月,香港葡萄酒进口关税从原来的40%降为零,进口酒进入大陆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加剧了酒类市场对高端葡萄酒的投资热情,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酒市场并没有真正出现繁荣。据媒体数据统计,进口酒在2008年共进口6389439箱(九升一箱)包装在两升以下的葡萄酒,比起2007年增长了36%。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录得差不多100%的增长后,这一结果表明进口葡萄酒的强劲势头开始明显放缓。
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阴影的逐渐消退,进口酒逐渐进入稳定上升的发展阶段。根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进口葡萄酒总量达1700多万升,比2008年增长49.3%,进口总金额2008年增长22.91%。
2010到2011年间,进口葡萄酒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增长阶段——在全球葡萄酒行业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渠道多元化
随着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认知的增加,葡萄酒连锁专卖店、酒行等新兴销售渠道开始兴起,冲击着以商超、餐饮等传统终端为主体的旧式格局。并逐步形成了三大进口酒类运营模式:一是以ASC、富隆、骏德为代表的连锁店模式,还有后来崛起的新秀如名庄传奇、名品世家连锁店,他们通过品酒会和加盟的方式进行扩张;二是进口红酒B2C商城得以迅猛发展,并获得了资本的关注和支持,他们通过网络零售直销的方式发起了红酒平民化的一场革命;三是各地保税区、酒类交易中心平台的出现,通过压缩中间环节进一步改写传统流通渠道。
市场更理性
多元化渠道布局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触到了进口酒,平民化消费正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消费者不再以拉菲或卡斯特为进口酒的品牌标杆,开始追求一些性价比更高的葡萄酒,他们逐渐发现不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能喝到高质量的葡萄酒。而四通八达的线上网络渠道、遍布城市各地的连锁专卖店为他们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通道。
在产品的选择方面,对干红的狂热得到抑制,业内专家预言,白葡萄酒将成为未来进口葡萄酒的新的增长点。
国产酒的恐慌
随着消费者对进口酒认识的增加,他们对进口酒的明智选择也让国产酒感到了恐慌。虽然目前进口酒只占到中国葡萄酒市场10%的市场份额,但进口酒每年超过50%的增幅已经对国产酒发起了强势进攻,王朝、长城等国产酒巨头在此冲击下开始面临痛苦的转型,从2004年就开始嚷着“狼来了”也许即将成为事实。业内专家预言,未来5年内进口葡萄酒完全可以占据40%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