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火锅英雄》和它的片名“火锅”一样,热腾腾、火辣辣、味道劲猛又多样,一下子对了影迷的胃和味。它有普遍观众喜乐见闻的幽默元素,有小人物命运折射众生的好题材,有充满怀旧的青春热血和黑色元素的血腥暴力。导演说,这是他筹备多年的心血之作,就像重庆火锅一样,片里将各种元素一锅烫煮,加点特色的麻辣蘸料,劲爽地奉到观众面前。
【关键词】悬疑;黑色元素;动作片
色——黑色元素的类型片
《火锅英雄》是一部典型的犯罪喜剧片,讲述小人物救赎他人和自我救赎的故事。该片有抓人眼球的热开场,有清晰完整的叙述线,有环环相扣的情节,有持久的高潮段落,有升华主题的结尾,有漂亮的蒙太奇镜头手段,有节奏分明的剪辑方式,还有适当的黑色幽默,有血有拳头,有情有义。在没有炫技的特效,妖鬼蛇神或特殊技能,在导演不是非要诉说个体苦难和历史命题的情形下,一个普通的当代故事,仍然可以把观众钉在影院的座位上。
这样的悬疑动作类型片,成败都在于剧本。是否可以营造出稍微悬空的精彩戏剧冲突,又是否可以让冲突的每一步都切实可信,这并不容易。看得出来,导演杨庆对于好看且可信这一点,有着疯魔般的在乎。所有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起伏,都结实而巧妙得如同榫卯。它以一个悬念十足的抢银行场景开场,然后切掉,开始晃晃悠悠地讲述几个失败者的日常,一家濒临倒闭的火锅店,三个从青春期就是好友的老同学,各自应付着自己俗常的麻烦,有的好赌,有的惧内,之后把事情推向高潮的、把一切搅乱的、最终又解救了他们的人物,也都在此时默默无闻地登场。
这个故事的美妙之处在于,所有人的登场都没有做作的铺垫,在每一个桥段中本分地扮演着自己的位置,而又总能在后来的情节推动上产生极其巧妙的重大作用。每一个角色都成为了对方的支点,在不同的时候相互撬动着不同的杠杆。
同时它又不是纯粹的暴力,而是将打斗上升到了一个基本的美学高度,当然,它还有重庆本地人喜欢的原滋原味的山地味。很多人觉得,在中国拍摄黑色/犯罪/悬疑类型片有诸多限制,这是事实,但问题是,这题材和鬼片的硬性限定不同,完全可以在不影响故事精彩程度的情形下,绕过这一切。抛开中国的特殊情况不讲,单说商业类型片的本体要求,就是要讲一个有头有尾,并且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罪犯要死去或者伏法,“好人”要重见天日。这不单单是某种道德要求,更是商业诉求,因为这样才符合商业性和最主流的人心期待。导演杨庆就是按照这种模块做了一次非常漂亮的叙述。
主人公有贪念也有理智,意外撞上了一群亡命之徒,在正义感、无奈和某种男人本能的雄心之下,怀揣着恐惧最终完成了一桩凡人壮举。导演也非常明白,如果是警察义正辞严地让凶手伏法,一切将变得无聊透頂,所以,他安排了一场厮杀,俩群“坏人”在误会中解决了彼此,最后的漏网之鱼还死于意外车祸,这让包括在审查者、故事作者和观众在内的各方都得到了满足。
火锅的颜色是热辣鲜艳的汤底,运用在电影上就是出色的视听语言。一方面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真实性和本土性,也在某些视觉和气氛的营造上做了一些必要的微调,以便让一切更具有形式美感。比如那一场绵密不停的大雨,比如小巷内俯拍的一把把挨挨挤挤的黑色雨伞,这一切都深得韩国罪案类型片的真传。在这之外,那城铁中盲动的人潮,一次次呼啸而过的列车,甚至有了某些作者电影的气味。
这个故事中,有人间烟火,有俗常困惑,有复仇与杀戮,更何况,最终还给出了一幕与成长相关的启示录。开场以来的所有火锅镜头都是在阴暗压抑的防空洞中呈现的,而最后一场戏中,四个人吃起火锅,却是在天台上,从压抑到敞亮,这本身是对于视觉和气氛的一次舒缓,也是对整个故事走向的一次明喻。就如同片中的那条暗线,当年,陈坤饰演的刘波不经意间吓走了一个欺负于小慧的小混混,而多年后,他发自内心的又一次真的解救了于小慧,或者说,于小慧解救了他们三个,因为这次冒险不只是经历上的一次意外,更是精神上的拔节。开始,陈坤抢的是钱,后来,他拼死抢的是那封年少时的情书。他面临过生死,已经知道,哪些东西更加重要。一个中国类型片做到这一步,已经值得尊敬。
更重要的是,这个当代故事不是布满柔和光圈的青春片,也不是充斥着滑稽动作的喜闹剧。本质上,它写的是几个失败者的故事,几个年近中年,仍然没有挣脱落魄的男人,在金钱,友谊,爱情和绝境之间如何抉择,最终,成为了凡人英雄的故事。或者,它写的几乎是我们自己。每一个困于凡间俗世的我们都可能面对一个命题——如何处理平庸、欲望以及他们的代价。只不过《火锅英雄》用一个极端戏剧化的故事表达了对这一切的理解而已。
香——香港还是重庆
导演杨庆是个影迷,不光是港片,里面明显能看出盖里奇-宁浩、韩国犯罪片、甚至《黑暗骑士》的影子。新一代导演中,“迷影”成了特别显著的特色,借鉴前人,模仿前人,融入到自己的特质中,是导演进步的重要方式。这次的特质,是重庆本身。《火锅英雄》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发生在重庆,而且绝大部分是在一个洞子火锅与银号里。这不仅是电影故事的背景,事实上也成了故事的主角。沸腾的红油火锅和雨水淋漓的重庆,在导演杨庆的手下,成了香港以外又一个意味深长的城市空间。
杨庆是重庆人,也在巴蜀求学,所以选择重庆作为故事发生地,是绝妙的选择。除了这个故事本身需要的、那些防空洞的现实设定之外,重庆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电影本身。这座连过马路有时都要乘坐电梯的山城,是中国少有的具有层次感的都市。从洞子火锅的布景到最后追逐时候的崎岖巷道,都展示了重庆独有的质感。它依山而建的高楼奠定了当代都会的疏离气质,而多年留存下来的幽幽巷道又增加了一层悬念丛生的可能。更何况这里还有漫天阴雨和江上的乌云。还有哪里更适合安放这个有关欲望,暴力和救赎的故事呢?
显然,电影里的重庆虽然是艺术化的,还是借着现实来。这并非杨庆天才的独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取景地选在了重庆,包括之前宁浩的成名作《疯狂的石头》,这个城市有奇妙的割裂感,底层草根生活与现代都市气息并行不悖,在川音交织下产生了一种魔幻荒诞色彩。 火锅里漂浮的红油盖住了底下的辛辣,一旦火候到了,最后就生猛地爆发开来。这种沸腾的情绪推动着电影发展。依靠情绪推动故事,是港片的惯用做法。电影里的情感始终饱满,前半段的委屈怯懦最终化成了后面的抗争。
《火锅英雄》当然是一部好作品,可他最厉害的,恰恰就是类似港片,却没有真的做成港片的那些“妥协”,也就是说,他把那些肆意妄为的盖里奇、科恩、杜琪峰等等,变成了一个在现代中国的真实语境中,还几乎能说得通的故事,而黑色的荒诞设定、抢银行的大事件乃至风格化的叙事手法依然还被保留住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比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在警匪片或者说黑色电影的本土化尝试方面贡献更大。
可重庆到底是不是香港呢?很遗憾,并不是。而这种差距并不在导演的功力,甚至并不在剧本设定的局限上,本质上,还是因为港片的独特定义。首先,影片前半段,近乎贾樟柯式的写实主义的慢节奏的交代人物设定,尤其是用最小老百姓式的麻烦来强调他们的“屌丝”,因为在香港电影的语境下,有一套最简洁的江湖逻辑,这套逻辑概括起来就是“社会底层很惨,想出头就得当古惑仔”,换句话说就是穷人想出头只能混黑社会干违法的勾当,这其实在现实中的香港并不成立(或者至少很久以前就不成立了),但在香港电影里却是三分钟就能让你明白的逻辑。
而重庆的“沙坪坝草蜢”火锅店三兄弟,就不行。虽然影片和《老炮儿》一样都设定了类似黑社会一样的社会恶势力,但在中国电影里,他们就只能是欺压普通老百姓的社会对立面,而不能变成一个社会底层摆脱困境的可选解决方案。刘波可以好赌,可以去找七哥借高利贷,但是他绝对不能自己也选择变成小混混,他还是要开火锅店。
这是一个中国电影语境下,主人公的底线。所以最开始剧本设定的,他们看到钱之后真的计划了一堆如何抢银行的构思,显然是不能拍的。而于小惠(白百何)帮他们做内应也仅仅是帮忙堵上洞口,而不是她和劫匪说的那样和刘波一起远走高飞。而在港片里,面对这么一笔钱的诱惑,主人公说出吞钱远走高飞的想法,甚至做出这样的举动,都是观众可以接受的。
最最无奈的(当然在实际拍摄中也都用一些小的叙事或视听技巧最终避免了的)几个尴尬,比如劫匪为什么不怕刘波挟持他?因为他的枪是假的;还有补洞为什么找内应?因为要铺瓷砖(其实本来就是要抢银行,当然更需要内应了)等等。这些尴尬,都是中国电影没法像香港电影那样肆意挥洒点子而无需顾忌逻辑后果所产生的必然。于是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视觉上(不得不说拍得真像)、质感上、故事外部逻辑上像香港电影的一部重庆故事,但不是真的在大陆拍了一部港片。
味——青春经典的杂糅之味
1、无意识地致敬经典带来的意外效果
同样是致敬经典,去年十月徐峥在他的“囧”品牌系列的《港囧》里刻意强硬地塞进了无数电影金曲,没有达到情怀的目的,反而引得不少观众直犯尴尬;而《火锅英雄》里连创作者都没有意识到的向经典画面的致敬却博得了不少好感。
《火锅英难》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人物、场景、格局、立意诉求、以及最后呈现出来的质量,对国产电影来说,都堪称稀有。剧本很下功夫,结构紧凑,逻辑清楚,全篇对白几乎没一句废话,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故事架构与形态如何谦虚地向《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穷街陋巷》、《落水狗》学习,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代入重庆时的地域风味。
之所以认为编剧的态度是谦虚而不是模仿,可以从电影里的扎实程度看出编剧的用心,电影票房的黄金时代,浮皮潦草的国产电影实在太多,大多数国产片时时刻刻会流露出一股自作聪明的小味道,《火锅英难》却是偏严肃正经一点的本子讲巧合,故事的态度一直是“我很努力讲故事,讲不好你们骂轻一点”的低调感,没有故意炫结构,黑色幽默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骨髓的内化,与重庆这座城市的地形和人文都结合很到位。
《火锅英雄》致敬的9个经典桥段:伍迪·艾伦《业余小偷》、科恩兄弟《老妇杀手》、迈克尔·曼的《盜火线》里的热血心跳和黑色幽默;《美国往事》里青春的窥视;朴赞郁《老男孩》里崔岷植手持斧头单挑十几个小混混的群戏打斗;《疯狂的石头》里重庆老城区的乱象丛生;三池崇史《热血高校》里最帅劫匪的模仿;杜琪峰早期电影里黑暗冷峻的影像风格;以及对最强IP《西游记》的创意解构....
而有意思的是,除了电影中出现的印着“PTU机动部队”的车子是有意为了向杜琪峰表达敬意后,其它与各种经典场景画面的契合全都是导演的无意识行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火锅英雄》都是一部充满迷影情结的作品,从中能看出导演深厚的观影积累。导演杨庆是个80后,第一部作品是2009年的小成本制作《夜店》,初出茅庐的他就展现了自己对单一密闭和半密闭空间的控制。
在《火锅英雄》中,他对空间的控制能力已经炉火纯青,完全不像是只执导了两部作品的导演,他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一套极具说服力的电影语法,使得电影重叠经典镜像的同时,也散发着导演的个人气质。
2、无意识致青春却秒杀了众多青春片
与主线的港片化,动作戏的韩片化同时出现的,是情感戏的电视剧化,这些年国产电影“青春风”甚烈,大多电影成片都是为了怀旧而怀旧,冠以青春之名,却将青春用作赚钱的商业用途,往往顾此失彼,丢了真正的意境。《火锅英雄》在宣传手段上从未标榜自己“青春”的噱头,却在一众青春电影里杀出一条血路,打动了初衷是去围观血腥暴力和厂花颜值的不靠谱观众的心,这是万万没想到的。
巧妙地致了一番青春,不过却避开了青春片里所有惯用的元素,接吻、床戏、打胎、撕逼一律没有,连牵手这样的小纯洁都没有。只有一封平凡的情书和一段一笔带过的青春窥视,还有后面那首明显致青春的主题曲《世界上不存在的歌》。而为了保持影片风格的高度统一,陈坤饰演的男主角刘波和白百何饰演的于小慧少有的感情戏份也弃用了青春电影里标志性的小清新镜头。俩人的戏份不是在雾气氤氲的氛围里,就是在大雨倾盆湿漉漉的地铁楼梯上,又或是被大火烧过的黑乎乎的房子里完成,完全不见半点美感,反而十分接地气。真是应了“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火锅英雄》融合了杜琪峰电影的仪式感、韩国电影的极致暴力、《暗夜骑士》抢劫戏的紧张感以及盖里奇的黑色幽默,用犯罪题材包装了一部感怀青春的伤感电影,充满了对成年之后的自嘲和调侃。直来直去的风格辣辣的好像重庆的火锅,元素杂的又似乎是一盘盘配菜,在“色”、“香”、“味”上都足够火候。
【关键词】悬疑;黑色元素;动作片
色——黑色元素的类型片
《火锅英雄》是一部典型的犯罪喜剧片,讲述小人物救赎他人和自我救赎的故事。该片有抓人眼球的热开场,有清晰完整的叙述线,有环环相扣的情节,有持久的高潮段落,有升华主题的结尾,有漂亮的蒙太奇镜头手段,有节奏分明的剪辑方式,还有适当的黑色幽默,有血有拳头,有情有义。在没有炫技的特效,妖鬼蛇神或特殊技能,在导演不是非要诉说个体苦难和历史命题的情形下,一个普通的当代故事,仍然可以把观众钉在影院的座位上。
这样的悬疑动作类型片,成败都在于剧本。是否可以营造出稍微悬空的精彩戏剧冲突,又是否可以让冲突的每一步都切实可信,这并不容易。看得出来,导演杨庆对于好看且可信这一点,有着疯魔般的在乎。所有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起伏,都结实而巧妙得如同榫卯。它以一个悬念十足的抢银行场景开场,然后切掉,开始晃晃悠悠地讲述几个失败者的日常,一家濒临倒闭的火锅店,三个从青春期就是好友的老同学,各自应付着自己俗常的麻烦,有的好赌,有的惧内,之后把事情推向高潮的、把一切搅乱的、最终又解救了他们的人物,也都在此时默默无闻地登场。
这个故事的美妙之处在于,所有人的登场都没有做作的铺垫,在每一个桥段中本分地扮演着自己的位置,而又总能在后来的情节推动上产生极其巧妙的重大作用。每一个角色都成为了对方的支点,在不同的时候相互撬动着不同的杠杆。
同时它又不是纯粹的暴力,而是将打斗上升到了一个基本的美学高度,当然,它还有重庆本地人喜欢的原滋原味的山地味。很多人觉得,在中国拍摄黑色/犯罪/悬疑类型片有诸多限制,这是事实,但问题是,这题材和鬼片的硬性限定不同,完全可以在不影响故事精彩程度的情形下,绕过这一切。抛开中国的特殊情况不讲,单说商业类型片的本体要求,就是要讲一个有头有尾,并且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罪犯要死去或者伏法,“好人”要重见天日。这不单单是某种道德要求,更是商业诉求,因为这样才符合商业性和最主流的人心期待。导演杨庆就是按照这种模块做了一次非常漂亮的叙述。
主人公有贪念也有理智,意外撞上了一群亡命之徒,在正义感、无奈和某种男人本能的雄心之下,怀揣着恐惧最终完成了一桩凡人壮举。导演也非常明白,如果是警察义正辞严地让凶手伏法,一切将变得无聊透頂,所以,他安排了一场厮杀,俩群“坏人”在误会中解决了彼此,最后的漏网之鱼还死于意外车祸,这让包括在审查者、故事作者和观众在内的各方都得到了满足。
火锅的颜色是热辣鲜艳的汤底,运用在电影上就是出色的视听语言。一方面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真实性和本土性,也在某些视觉和气氛的营造上做了一些必要的微调,以便让一切更具有形式美感。比如那一场绵密不停的大雨,比如小巷内俯拍的一把把挨挨挤挤的黑色雨伞,这一切都深得韩国罪案类型片的真传。在这之外,那城铁中盲动的人潮,一次次呼啸而过的列车,甚至有了某些作者电影的气味。
这个故事中,有人间烟火,有俗常困惑,有复仇与杀戮,更何况,最终还给出了一幕与成长相关的启示录。开场以来的所有火锅镜头都是在阴暗压抑的防空洞中呈现的,而最后一场戏中,四个人吃起火锅,却是在天台上,从压抑到敞亮,这本身是对于视觉和气氛的一次舒缓,也是对整个故事走向的一次明喻。就如同片中的那条暗线,当年,陈坤饰演的刘波不经意间吓走了一个欺负于小慧的小混混,而多年后,他发自内心的又一次真的解救了于小慧,或者说,于小慧解救了他们三个,因为这次冒险不只是经历上的一次意外,更是精神上的拔节。开始,陈坤抢的是钱,后来,他拼死抢的是那封年少时的情书。他面临过生死,已经知道,哪些东西更加重要。一个中国类型片做到这一步,已经值得尊敬。
更重要的是,这个当代故事不是布满柔和光圈的青春片,也不是充斥着滑稽动作的喜闹剧。本质上,它写的是几个失败者的故事,几个年近中年,仍然没有挣脱落魄的男人,在金钱,友谊,爱情和绝境之间如何抉择,最终,成为了凡人英雄的故事。或者,它写的几乎是我们自己。每一个困于凡间俗世的我们都可能面对一个命题——如何处理平庸、欲望以及他们的代价。只不过《火锅英雄》用一个极端戏剧化的故事表达了对这一切的理解而已。
香——香港还是重庆
导演杨庆是个影迷,不光是港片,里面明显能看出盖里奇-宁浩、韩国犯罪片、甚至《黑暗骑士》的影子。新一代导演中,“迷影”成了特别显著的特色,借鉴前人,模仿前人,融入到自己的特质中,是导演进步的重要方式。这次的特质,是重庆本身。《火锅英雄》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发生在重庆,而且绝大部分是在一个洞子火锅与银号里。这不仅是电影故事的背景,事实上也成了故事的主角。沸腾的红油火锅和雨水淋漓的重庆,在导演杨庆的手下,成了香港以外又一个意味深长的城市空间。
杨庆是重庆人,也在巴蜀求学,所以选择重庆作为故事发生地,是绝妙的选择。除了这个故事本身需要的、那些防空洞的现实设定之外,重庆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电影本身。这座连过马路有时都要乘坐电梯的山城,是中国少有的具有层次感的都市。从洞子火锅的布景到最后追逐时候的崎岖巷道,都展示了重庆独有的质感。它依山而建的高楼奠定了当代都会的疏离气质,而多年留存下来的幽幽巷道又增加了一层悬念丛生的可能。更何况这里还有漫天阴雨和江上的乌云。还有哪里更适合安放这个有关欲望,暴力和救赎的故事呢?
显然,电影里的重庆虽然是艺术化的,还是借着现实来。这并非杨庆天才的独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取景地选在了重庆,包括之前宁浩的成名作《疯狂的石头》,这个城市有奇妙的割裂感,底层草根生活与现代都市气息并行不悖,在川音交织下产生了一种魔幻荒诞色彩。 火锅里漂浮的红油盖住了底下的辛辣,一旦火候到了,最后就生猛地爆发开来。这种沸腾的情绪推动着电影发展。依靠情绪推动故事,是港片的惯用做法。电影里的情感始终饱满,前半段的委屈怯懦最终化成了后面的抗争。
《火锅英雄》当然是一部好作品,可他最厉害的,恰恰就是类似港片,却没有真的做成港片的那些“妥协”,也就是说,他把那些肆意妄为的盖里奇、科恩、杜琪峰等等,变成了一个在现代中国的真实语境中,还几乎能说得通的故事,而黑色的荒诞设定、抢银行的大事件乃至风格化的叙事手法依然还被保留住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比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在警匪片或者说黑色电影的本土化尝试方面贡献更大。
可重庆到底是不是香港呢?很遗憾,并不是。而这种差距并不在导演的功力,甚至并不在剧本设定的局限上,本质上,还是因为港片的独特定义。首先,影片前半段,近乎贾樟柯式的写实主义的慢节奏的交代人物设定,尤其是用最小老百姓式的麻烦来强调他们的“屌丝”,因为在香港电影的语境下,有一套最简洁的江湖逻辑,这套逻辑概括起来就是“社会底层很惨,想出头就得当古惑仔”,换句话说就是穷人想出头只能混黑社会干违法的勾当,这其实在现实中的香港并不成立(或者至少很久以前就不成立了),但在香港电影里却是三分钟就能让你明白的逻辑。
而重庆的“沙坪坝草蜢”火锅店三兄弟,就不行。虽然影片和《老炮儿》一样都设定了类似黑社会一样的社会恶势力,但在中国电影里,他们就只能是欺压普通老百姓的社会对立面,而不能变成一个社会底层摆脱困境的可选解决方案。刘波可以好赌,可以去找七哥借高利贷,但是他绝对不能自己也选择变成小混混,他还是要开火锅店。
这是一个中国电影语境下,主人公的底线。所以最开始剧本设定的,他们看到钱之后真的计划了一堆如何抢银行的构思,显然是不能拍的。而于小惠(白百何)帮他们做内应也仅仅是帮忙堵上洞口,而不是她和劫匪说的那样和刘波一起远走高飞。而在港片里,面对这么一笔钱的诱惑,主人公说出吞钱远走高飞的想法,甚至做出这样的举动,都是观众可以接受的。
最最无奈的(当然在实际拍摄中也都用一些小的叙事或视听技巧最终避免了的)几个尴尬,比如劫匪为什么不怕刘波挟持他?因为他的枪是假的;还有补洞为什么找内应?因为要铺瓷砖(其实本来就是要抢银行,当然更需要内应了)等等。这些尴尬,都是中国电影没法像香港电影那样肆意挥洒点子而无需顾忌逻辑后果所产生的必然。于是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视觉上(不得不说拍得真像)、质感上、故事外部逻辑上像香港电影的一部重庆故事,但不是真的在大陆拍了一部港片。
味——青春经典的杂糅之味
1、无意识地致敬经典带来的意外效果
同样是致敬经典,去年十月徐峥在他的“囧”品牌系列的《港囧》里刻意强硬地塞进了无数电影金曲,没有达到情怀的目的,反而引得不少观众直犯尴尬;而《火锅英雄》里连创作者都没有意识到的向经典画面的致敬却博得了不少好感。
《火锅英难》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人物、场景、格局、立意诉求、以及最后呈现出来的质量,对国产电影来说,都堪称稀有。剧本很下功夫,结构紧凑,逻辑清楚,全篇对白几乎没一句废话,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故事架构与形态如何谦虚地向《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穷街陋巷》、《落水狗》学习,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代入重庆时的地域风味。
之所以认为编剧的态度是谦虚而不是模仿,可以从电影里的扎实程度看出编剧的用心,电影票房的黄金时代,浮皮潦草的国产电影实在太多,大多数国产片时时刻刻会流露出一股自作聪明的小味道,《火锅英难》却是偏严肃正经一点的本子讲巧合,故事的态度一直是“我很努力讲故事,讲不好你们骂轻一点”的低调感,没有故意炫结构,黑色幽默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骨髓的内化,与重庆这座城市的地形和人文都结合很到位。
《火锅英雄》致敬的9个经典桥段:伍迪·艾伦《业余小偷》、科恩兄弟《老妇杀手》、迈克尔·曼的《盜火线》里的热血心跳和黑色幽默;《美国往事》里青春的窥视;朴赞郁《老男孩》里崔岷植手持斧头单挑十几个小混混的群戏打斗;《疯狂的石头》里重庆老城区的乱象丛生;三池崇史《热血高校》里最帅劫匪的模仿;杜琪峰早期电影里黑暗冷峻的影像风格;以及对最强IP《西游记》的创意解构....
而有意思的是,除了电影中出现的印着“PTU机动部队”的车子是有意为了向杜琪峰表达敬意后,其它与各种经典场景画面的契合全都是导演的无意识行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火锅英雄》都是一部充满迷影情结的作品,从中能看出导演深厚的观影积累。导演杨庆是个80后,第一部作品是2009年的小成本制作《夜店》,初出茅庐的他就展现了自己对单一密闭和半密闭空间的控制。
在《火锅英雄》中,他对空间的控制能力已经炉火纯青,完全不像是只执导了两部作品的导演,他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一套极具说服力的电影语法,使得电影重叠经典镜像的同时,也散发着导演的个人气质。
2、无意识致青春却秒杀了众多青春片
与主线的港片化,动作戏的韩片化同时出现的,是情感戏的电视剧化,这些年国产电影“青春风”甚烈,大多电影成片都是为了怀旧而怀旧,冠以青春之名,却将青春用作赚钱的商业用途,往往顾此失彼,丢了真正的意境。《火锅英雄》在宣传手段上从未标榜自己“青春”的噱头,却在一众青春电影里杀出一条血路,打动了初衷是去围观血腥暴力和厂花颜值的不靠谱观众的心,这是万万没想到的。
巧妙地致了一番青春,不过却避开了青春片里所有惯用的元素,接吻、床戏、打胎、撕逼一律没有,连牵手这样的小纯洁都没有。只有一封平凡的情书和一段一笔带过的青春窥视,还有后面那首明显致青春的主题曲《世界上不存在的歌》。而为了保持影片风格的高度统一,陈坤饰演的男主角刘波和白百何饰演的于小慧少有的感情戏份也弃用了青春电影里标志性的小清新镜头。俩人的戏份不是在雾气氤氲的氛围里,就是在大雨倾盆湿漉漉的地铁楼梯上,又或是被大火烧过的黑乎乎的房子里完成,完全不见半点美感,反而十分接地气。真是应了“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火锅英雄》融合了杜琪峰电影的仪式感、韩国电影的极致暴力、《暗夜骑士》抢劫戏的紧张感以及盖里奇的黑色幽默,用犯罪题材包装了一部感怀青春的伤感电影,充满了对成年之后的自嘲和调侃。直来直去的风格辣辣的好像重庆的火锅,元素杂的又似乎是一盘盘配菜,在“色”、“香”、“味”上都足够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