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学校得到了公认,各学校都设立了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部门(如政教处、德育处等),从形式到内容,都似乎把德育作为一项独立而重要的工作来抓,但事实上,效果却不尽人意。其实,无论是从学校德育的目标来看,还是从内容、方法上来分析,德育工作都很难独立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而进行,而必须和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正如人虽然需要盐分,但不能直接吃盐而只能从食品中获得一样。
  从德育的目的来看,我们并不是为了德育而德育,“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高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也就是说,德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个体和社会的道德水平,使个体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德育是应该服务于生活的。
  从德育的途径、方法来看,品德的养成是依托于生活的。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正如人们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人的健康生长不是依靠吃各种各样的“营养素”,而是靠日常饮食。因为日常饮食中已包含了各类营养要素,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去空谈抽象道德概念、道德标准,那德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缺乏其存在的基础,其结果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我认为,追求有效的德育,就应该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在生活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交往中成长。
  (一)在生活情景中感悟。
  在生活情景中感悟,就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中借助(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这个情景中,从具体的事件中受到教育、感悟。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其一,教育者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特意创设一定的情景:
  一位妈妈给三个儿子分苹果时定了一个规则:谁学习成绩最优秀,谁就能挑选最大的。从而让孩子们懂得,要享受好的生活,就必须付出努力。
  其二教育者抓住契机,及时施教:
  该校一位初一的同学因为患糖尿病,学生家庭极为穷困,同学们分批到医院探望时,了解到该同学家境困难,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便自发地在师生中组织募捐,短短两天,师生慷慨解囊,捐款数达几千元。全班同学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更从同学们的友情关怀中,感悟到人性关怀的无私和崇高,懂得了关爱和感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亲身的实践体验。
  今年该校《中学实施道德教育的研究》立项为市级课题。该校力图通过这一研究,将“道德育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他们的做法就是从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始的。通过师生不断努力我校被评为重庆市级德育示范学校。
  (三)在生活环境中熏陶
  环境对人的发展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寻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环境对学生而言,从空间上,可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从性质上可分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等。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包含了上述各种环境因素。
  如何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密切配合,整体优化育人环境。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有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有80%的学生选择“父母”,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之巨大。学校要与家庭密切配合,通过家访的途径把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教育思路传递给家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学校也借助地方政府部门的力量,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努力净化优化学校的社区环境,如整治网吧、游戏机房,建设高雅的社区文化等等,尽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日常的行为的规范:如宿舍纪律、广播操、自修课、用餐纪律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均由学生“精神文明倡导队”完成。学生在自我管理的环境中自主发展,自我完善。
  (四)在生活交往中成长。
  在生活交往中成长,就是让学生在特定的人际环境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同伴之间相互影响,扬善避恶,学会做人。
  学生同伴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很大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从众心理,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学习,“见贤思齐”,同样是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们的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往往有意识地把情况不同的学生搭配排列,让学业、品德优秀的学生帮助和影响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在每所中学,都有一个学习特别勤奋、品学兼优的学生主流群体,这个主流群体的存在,是确保了优良校风代代相传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该校在每届初一新生到校后,两周的军训,每天军训结束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如:晚自修、宿舍内务、文明用餐等等,)让新生从同学那里获得优良校风的直观印象。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让学校德育根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片沃土,就使学校德育有了根基和依托,能切切实实地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悟、体验、熏陶和成长。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为学校德育的生活化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其他文献
很多人关注一堂课的导入,要引人入胜;很多人关注一堂课的教学,要栩栩如生;很多人关注一堂课的过渡,要巧妙自然;但是引人入胜的导入、栩栩如生的教学如果缺少了妙趣横生的结尾,总会让人觉得余味不足。所以笔者认为一堂课结尾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结尾设计巧妙,能提升韵味,提高思维。精彩的结尾总会留下深深的韵味,让听课者赞叹不已,赞叹授课者的聪慧,赞叹结尾对学生的帮助。所以说优秀的课尾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这样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成功的体验,那教师的数学教学肯定更受学生欢迎。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情境导入 教学策略 学以致用  《江苏教育研究》曾刊载过一篇调查数据,反映某地区不同层次
【项目基金】本文为“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2年度项目“基于移动学习理论的ESP(特殊用途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YYB12068)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发展情况,论述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在ESP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探讨了ESP教学中移动学习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移动学习教学方法  随着全球化语境的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市的“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教学研讨活动,受益匪浅。其中有四位老师讲的是《力在哪里》这节课。本节课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力的经验为基础,指导他们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规律,突出“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是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的。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和在做中思考分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只有学生亲身经历
多媒体平台,这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多媒体,它集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录像、声音、音乐等特点。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它的角色应是辅助教学,不可喧宾夺主,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最大功效发挥多媒体作用,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为宗旨来选择使用。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什么内容适合使用,需要
有这么一个故事:远古时候,一个叫皮革马利翁的人成功雕塑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这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而我对此深信不疑,却因为一次偶然,因为一个"坏"孩子!  "个子小小,脸蛋黑黑,长相不咋地,却总喜欢和老师作对。"这是我班学生一次习作中对他的描写。简单几句,却足以勾勒出他
【摘要】计算是数学中最基础的部分,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与作用;在计算时,应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适时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估算计算  计算也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也为学习四则混算运算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索计算方法。结合以
【摘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很多,让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就能激活并唤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按照所激发的方向来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投入学习,才能轻松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收到满意的学习效果,才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关键词】最佳心理状态观察和了解及时了解原因消除不良学习状态控制学生情绪激发最佳心理沟通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目前绝大多数的适龄孩子都在学校接受教育。然而,总是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上遇到了各种困难,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为此本文试着对“学困生”问题作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转化“学困生”。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成因方法  一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常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消极的态度对待
摘要: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我发现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写真实的自我世界、欣赏学生的习作等策略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习作个性化。  关键词:个性化习作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的写作目标中,也都多次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