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西南 西北
云南黄龙玉在争议中出现,在争议中发展,又在争议中遍及各地市场,充分体现了石界规律——“好东西才是硬道理”。今天的龙陵人已不必喋喋不休地与别人分辨黄龙玉究竟是不是“玉”,而只需尽可能地搜寻宝物,等着各地藏家和石商上门。云南当地的热血沸腾自不必说。云南之外,黄龙玉的热度也不仅波及广东、福建、上海等一线地区。在山西太原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经营者已视黄龙玉为不能缺少的品种;即使是一向只玩戈壁石和黄河石的银川市,也在西塔市场出现了黄龙玉专营店的身影。潮州、贺州等传统蜡石产地的石商,更是齐刷刷地把经营方向转向了黄龙玉。“昆明东盟石博会”展展位的火爆预定,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云南寄予的厚望。
在新疆,一年一度的6月展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参展者,新疆协会有意将此打造为新疆奇石走向全国的平台,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近两年来,嗅觉敏锐而极富市场经验的广西石商对雅丹石的成功经销,就是新疆奇石走向外界的一个成功案例。当然,今年最令新疆奇石声名鹊起的,非广东深圳的龙园展会莫属。哈密石友集体出击、斩获百万的成绩,不仅令外界对这一西北最大奇石集散地的实力刮目相看,也让哈密石友信心倍增。尽管今年下半年由于“七·五”事件的影响,外地客商赴疆相对减少,但仍有天津、上海、河北乃至东北等地的新面孔出现,而当地奇石价格也在大幅上扬。
资源——热点引领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西南西北石市的火爆,其实是基于一个事实:资源为王。作为不可再生的奇石行业,没有资源则意味着一切都是空谈和奢谈。这一点,前有日本的衰落为证,后有国内某些大市场的尴尬令人心焦。而不论是云南协会对黄龙玉的隆重推介,还是新疆雅丹石、彩玉、蛋白石、天山青的层出不穷,都是以最实在的方式,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对石友赏玩信心予以提振。就像许多把新疆称为“中国奇石最后一块宝地”的石友所说的,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地质地理条件优越,拥有众多山脉河流戈壁,给苦寻石源的各地石友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说,信心比黄金更宝贵,那么信心的建立绝不是可笑的空中楼阁,而需要实实在在的保证——可供赏玩的资源无疑就是这样的保证。
措施——热点延续
当然,资源不是万能的。我们看到云南协会在推出黄龙玉的过程中,以展会组织、理论研究、广告宣传、观念沟通、资源利用细分与保护等一系列组合拳的运用收到奇效,也看到新疆石友集体突围、集中宣传的努力和成果。对手中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和品牌包装,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和日益流行的做法。就在本文成稿时,第二届云南黄龙玉高峰论坛暨龙陵黄龙玉首次公盘交易会即将召开。同时,云南方面正力争将黄龙玉作为天然玉石列入《珠宝玉石名录》和制定出台黄龙玉鉴定的国家标准,而黄龙玉分级的地方标准已于今年下半年实施。在笔者与云南观赏石协会会长葛宝荣先生的交谈中,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不是简单的要做观赏石,或者要做宝玉石,而是要把这种资源更加合理的开发、宣传、保护、利用。同样,新疆哈密在组团成功参展和获得观赏石之乡称号的基础上,也将有新举措。据石道人俱乐部负责人刘晓明先生透露,他们计划在明年举行一个哈密精品的全国巡展活动,选择国内一些主要城市,全力宣传打造哈密奇石品牌。
这些措施的落实不仅是对热度的加温,更意在维持热点的延续。资源是必须的,却也是初级的。当代石市不乏随石种发现而兴又随石种枯竭而衰的例子。云南、新疆两地石友和协会的努力,或许有望在维持当地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中见到成效。
热点——不仅改变市场格局
随着近来两大热点的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石市的格局已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未停止,却将由于重点石种的兴盛和重点地区的有意识推进而加快速度。从石商进货时奔走的方向,从石店展架上石种的改换,这种变化体现得鲜明而深刻。
市场格局的变化与石友赏玩风潮的改变相互作用,将会继续对今后的奇石文化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点,往往在影响产生之后才被人们逐渐认识和体会。而我们感受今天的热点,回顾昨天的主流,或许可以引发更多思考。比如,从决策层面考量,如何维护资源有序开发,如何引导市场长期良性发展,如何探索规律建立真正的奇石理论体系;从个人赏玩角度考虑,怎样敏锐的捕捉热点,怎样在顺应赏玩潮流与坚持赏玩理念间寻找平衡……
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西南、西北两大热点仍会持续,甚至会随着当地合理有序的运作继续升温。而我们期待的是,这样的热点更多出现,激起石友更大的赏玩热情。
云南黄龙玉在争议中出现,在争议中发展,又在争议中遍及各地市场,充分体现了石界规律——“好东西才是硬道理”。今天的龙陵人已不必喋喋不休地与别人分辨黄龙玉究竟是不是“玉”,而只需尽可能地搜寻宝物,等着各地藏家和石商上门。云南当地的热血沸腾自不必说。云南之外,黄龙玉的热度也不仅波及广东、福建、上海等一线地区。在山西太原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经营者已视黄龙玉为不能缺少的品种;即使是一向只玩戈壁石和黄河石的银川市,也在西塔市场出现了黄龙玉专营店的身影。潮州、贺州等传统蜡石产地的石商,更是齐刷刷地把经营方向转向了黄龙玉。“昆明东盟石博会”展展位的火爆预定,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云南寄予的厚望。
在新疆,一年一度的6月展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参展者,新疆协会有意将此打造为新疆奇石走向全国的平台,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近两年来,嗅觉敏锐而极富市场经验的广西石商对雅丹石的成功经销,就是新疆奇石走向外界的一个成功案例。当然,今年最令新疆奇石声名鹊起的,非广东深圳的龙园展会莫属。哈密石友集体出击、斩获百万的成绩,不仅令外界对这一西北最大奇石集散地的实力刮目相看,也让哈密石友信心倍增。尽管今年下半年由于“七·五”事件的影响,外地客商赴疆相对减少,但仍有天津、上海、河北乃至东北等地的新面孔出现,而当地奇石价格也在大幅上扬。
资源——热点引领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西南西北石市的火爆,其实是基于一个事实:资源为王。作为不可再生的奇石行业,没有资源则意味着一切都是空谈和奢谈。这一点,前有日本的衰落为证,后有国内某些大市场的尴尬令人心焦。而不论是云南协会对黄龙玉的隆重推介,还是新疆雅丹石、彩玉、蛋白石、天山青的层出不穷,都是以最实在的方式,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对石友赏玩信心予以提振。就像许多把新疆称为“中国奇石最后一块宝地”的石友所说的,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地质地理条件优越,拥有众多山脉河流戈壁,给苦寻石源的各地石友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说,信心比黄金更宝贵,那么信心的建立绝不是可笑的空中楼阁,而需要实实在在的保证——可供赏玩的资源无疑就是这样的保证。
措施——热点延续
当然,资源不是万能的。我们看到云南协会在推出黄龙玉的过程中,以展会组织、理论研究、广告宣传、观念沟通、资源利用细分与保护等一系列组合拳的运用收到奇效,也看到新疆石友集体突围、集中宣传的努力和成果。对手中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和品牌包装,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和日益流行的做法。就在本文成稿时,第二届云南黄龙玉高峰论坛暨龙陵黄龙玉首次公盘交易会即将召开。同时,云南方面正力争将黄龙玉作为天然玉石列入《珠宝玉石名录》和制定出台黄龙玉鉴定的国家标准,而黄龙玉分级的地方标准已于今年下半年实施。在笔者与云南观赏石协会会长葛宝荣先生的交谈中,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不是简单的要做观赏石,或者要做宝玉石,而是要把这种资源更加合理的开发、宣传、保护、利用。同样,新疆哈密在组团成功参展和获得观赏石之乡称号的基础上,也将有新举措。据石道人俱乐部负责人刘晓明先生透露,他们计划在明年举行一个哈密精品的全国巡展活动,选择国内一些主要城市,全力宣传打造哈密奇石品牌。
这些措施的落实不仅是对热度的加温,更意在维持热点的延续。资源是必须的,却也是初级的。当代石市不乏随石种发现而兴又随石种枯竭而衰的例子。云南、新疆两地石友和协会的努力,或许有望在维持当地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中见到成效。
热点——不仅改变市场格局
随着近来两大热点的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石市的格局已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未停止,却将由于重点石种的兴盛和重点地区的有意识推进而加快速度。从石商进货时奔走的方向,从石店展架上石种的改换,这种变化体现得鲜明而深刻。
市场格局的变化与石友赏玩风潮的改变相互作用,将会继续对今后的奇石文化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点,往往在影响产生之后才被人们逐渐认识和体会。而我们感受今天的热点,回顾昨天的主流,或许可以引发更多思考。比如,从决策层面考量,如何维护资源有序开发,如何引导市场长期良性发展,如何探索规律建立真正的奇石理论体系;从个人赏玩角度考虑,怎样敏锐的捕捉热点,怎样在顺应赏玩潮流与坚持赏玩理念间寻找平衡……
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西南、西北两大热点仍会持续,甚至会随着当地合理有序的运作继续升温。而我们期待的是,这样的热点更多出现,激起石友更大的赏玩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