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母语文化推进战略刍议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weia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到西方影响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西化特征已成学界共识。具体表现有:教育理念上的“欧洲文化中心论”、课程体系上的“全盘西化”和教学实践中的“工业化流水作业”。文中提出的对策是转变音乐教育观念,解构欧洲音乐中心论,树立“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观”,重构具有“母语基础-世界视野-文化精神”三维特点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母语传统;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3.71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主要潮流,并已逐渐成为世界教育的热点。本文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来审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其理论与实践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对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是在批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是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要求同处一个多元社会中的不同民族、文化、语言应该相互承认、接受和理解,提倡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民族之间以相互共存、相互容忍等和平方式保持和谐关系。在多元文化主义推动下,人们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的本质的认识也变得清晰起来。第22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世界大会通过的文件集中地阐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的本质。该文件指出:[刘沛:《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第63页。]“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或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从这一描述不难看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本质界定。其中心内容是对世界上留存的所有音乐文化平等的认同和对构成本土音乐文化的全部组成部分予以全面地反映,这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高等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是基于“欧洲文化中心论”而设计的一整套音乐教育体系,其现状表现为三点: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欧洲文化中心论”。由于历史原因,“欧洲文化中心论”在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一谈到声乐演唱艺术或作曲技法,某些人就会“言必称希腊”。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那些所谓复杂、先进、有“风度”的西洋乐器的地位是高于那些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体现民族审美习俗的构造简单、工艺“粗糙”甚至是“土”得掉渣的民族乐器的。这是将“进化论”简单套用于文化发展的典型作法。其次是课程体系上以“全盘西化”为中心任务。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基础上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它成功的引入了西方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明显的“西化”特征。“在自身母语音乐文化基础上的课程论或音乐教育体系从本质上还没有被认真讨论过,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实际上还不存在,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它是否应该存在的文化意义。”[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6))。]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理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内容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大部分是空白。最后是教学实践上以“工业化流水作业”为特征,培养出的学生极具在近现代工业生产条件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正如赵志扬先生所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从一开始便逐步走上一条‘工艺’生产的流水线,在日益制造着更多的懂一些西方音乐理论、会一些西方奏(唱)法同时也学点汉族音乐的‘人才’。……正如两年前美中文化交流中心的外国专家来我院交流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看到你们的现行音乐教育正在扼杀你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赵志扬:《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将如何迈向新的世纪》,《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中国内地汉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实践也是如此。“流水化作业”特征在20世纪末中国大学暴风骤雨式的扩招后更加明显。
  三、多元文化对高等音乐教育的新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是解构“欧洲文化中心论”,建构新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目前的音乐教育(当然也包括课程体系)带有明显的后殖民特色。学界亟待由以“欧洲文化中心论”为基础的一元文化音乐教育观转至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以多元文化观念来审视音乐文化事项。
  其次是破除技术至上的桎梏。在科学理性的指引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普遍奉行技术至上的原则,将音乐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剥离开来而孤立片面的强调其专业技能的训练,使音乐教育陷入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沼。世界上发达国家已为我们树立了音乐教育文化观的榜样,比如“德国在本世纪七十年代音乐教育的重心开始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的音乐、艺术认识的意义理解和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文化整体意义把握的层面。[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15)。]
  (二)贯穿四大教育原则
  首先是母语化原则。多元文化教育要求以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石。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音乐文化才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根。其次是民族性原则。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是多元共存。中国传统音乐的四大组成部分内容繁多,异彩纷呈,源远流长,血脉相连并延绵至今。再次是全球化原则。当今我们应该共享世界不同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固步自封只能让我们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音乐文化架起了一座世界各民族理解与尊重的桥梁,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最后是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音乐文化内容的全面反映,是不同音乐风格特征的相互认可,是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音乐评价标准。他从客观上要求人们理解音乐文化存在的多样性,抛弃殖民主义逻辑下形成的将东西方音乐简化成古与今、落后与先进的观念。
  (三)重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可以由三大部分组成:中国音乐的本体课程;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课程;世界音乐课程。
  母语是文化传统的根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音乐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音乐本体课程上。这些课程包括中国乐理、中国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音乐方言与风格、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歌与中国传统声乐、中国器乐、中国戏曲与曲艺音乐、文人音乐与宗教音乐等。
  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课程就是指在中华文化语境中涉及价值判断、审美评价、信仰等内容的课程,它是音乐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些课程有中国哲学、中国古典美学、中国艺术学、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国民俗学与中国方言等。
  世界音乐课程反映着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可以适当精简、统合目前以欧洲音乐为主的课程,增加属于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世界音乐课程。其教学可按照地理区域。
  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打开了一条通向成功之路的大门。为达此目的,我们的对策是:转变音乐教育观念,解构欧洲音乐中心论,树立“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观”和音乐教育的文化观,贯穿母语化、民族性、全球化、平等性四大原则,重构具有“母语基础-世界视野-文化精神”三维特点的课程体系,真正建立起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既继承传统又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刘沛:《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第63页。
  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6))。
  赵志扬:《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将如何迈向新的世纪》,《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
  管建华;《21世紀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15)。
其他文献
当前,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各国环境规则制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国内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推动传统供应链开始向绿色供应链演化。对绿色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不仅可以促进生态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模糊信息集成的方法,包括一型模糊信息集成方法及区间二型模糊信息集成方法,并把二型模糊信息集成应用到多人递阶决策问题中。  在一型模糊信息集成方法中,论
摘要:体育教育的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体育教育还相对落后,没有达到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笔者对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小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教育;现状;小学  中图分类号:[G40-013.9]  小学阶段对人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长身体,学做人,学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然而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它警示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音乐教育已势在必然,迫在眉睫。  【关键词】兴趣;实践;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上音乐课  兴趣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众所周知,关于宫颈癌的筛查到目前为止已有定论,这里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宫颈癌的筛查是癌症筛查中的一个典范,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癌症是可以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