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再次犯罪指标下的行刑误区--监禁模式固化的成因及系统性破解

来源 :政治与法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行刑阶段再次犯罪不总是与降低重新犯罪率整体目标一致。施行外松内紧且逐步社会化的执行方案虽是抑制重新犯罪的治本之策,却因抬升行刑阶段的再犯罪指数而被长期搁置。在立法层面,刑法持续扩大"不得假释"范围明显带有社会短视眼光甚至体现了部门自保的动机,新增条目不仅拉裂刑罚结构层次及规范链条,还有悖于绝大多数服刑人重返社会的事实。在执法层面,因顾及再犯率,行刑部门更是将社会推入再度受害的风险之中。监狱管理以减刑为中心无异于将出狱人陡然推向陌生社会;危险驾驶人混押于看守所虽无再犯之虞,高压震慑却激化其对抗情绪且加剧犯罪传染;社区矫正部门评估犯罪人再犯风险时高频做出不予假释的意见,从外部堵住了监狱出口;社区矫正部门顾忌再犯率指标考核而强调全方位管控和不得不虚置执行逆转程序,这些都反映出执法取向的错乱。其原因在于政府、司法机构和公众都在不当放大再犯率对于社会治理状况的标识作用。从紧盯监狱循证矫正、服刑人危险性评估和社区矫正立法等分阶段考察,回归行刑一体化视角,凭借宏观政策杠杆,以扩大假释为支点,或可将整个行刑机制拉回理性轨道。
其他文献
对于民法而言,权利思维系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思维模式,而权利也是最为便利和最为有效的法律分析工具。在抗辩事由论与免责事由论的基础上,将免责(抗辩)事由与侵权责任构
政府干预泛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介入,凸显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主观协调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各国政府无不重视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和公平缺失的问题。但过多的政府干预可能
“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一种特殊现象,作为一种极具说服力的增信措施,主要表现为:无论资产管理产品的标的投资收益如何,无论产品能否产生充足的现金流,金融机构或相关
介绍了末端淬透性的试验原理,通过一系列相关因素的试验及分析,提出控制淬透性试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风起云涌,相关法律纠纷也日益增多。尽管大多数金融纠纷类案件适用的是民事诉讼程序,但在实体法律适用层面往往同时涉及民商法与经济法等不同法律部门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