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我上班看剧真的不是摸鱼,而是在学习!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ccxx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店开业当天,主推新品意外受损,消费者群情激愤;
  产品比同行品质好,但品牌力弱,销量上不去;
  新品卖相、口感怪异,无人问津……
  以上问题,都可以在热播剧《赘婿》里找到答案。这算是一部“穿越”剧,商业精英穿越到古代社会,当然,如果你觉得有点“脱离实际”的话,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一个具备现代化、互联网商业思维的人,跑去折腾传统行业。

布行开张:玩梗“拼刀刀”


  剧中男主宁毅(郭麒麟饰)遇到的第一个商业问题是苏氏布行的开张。
  布行开业前夕,店铺屋顶“意外”(人为)漏雨,打湿了主推产品“暮云纱”。这个时候,开不开张成了问题。
  不开张的话,此前已经造了势,还接受了一些达官显贵的预订,推迟开张不仅会影响信誉、社会关系,也无法面对排队等候、群情激愤的消费者,还会在家族竞争中落下风。但是强行开张的话,又没有足够的产品。
  怎么办?
  接下来就是宁毅的表演时间。
  首先是当众宣布,布行正常开业,保住声誉,安抚众人情绪。
  然后,推出主打新品。抛出少部分没被打湿的暮云纱样品,适时地进行卖点讲解,让现场的顾客亲眼、亲手见证产品的独特魅力。
  此时,顾客的注意力已经被做工精细、外观出色的新品成功吸引,而当顾客开始询价时,宁毅故意报出一个相当于市场价3倍的价格,高昂的价格自然引发了顾客的不满和抗议。
  “您先别着急!最终的定价不取决于我们,而取决于您各位。”
  “取决于我们?我们还想不要钱呢!”
  于是,顺着“不要钱”的话茬,宁毅推出“蓄谋已久”的“拼刀刀”活动,言称只要参加这个活动,最后这布还真有可能不要钱就拿走。
  然后就是这部剧的名场面。宁毅巧妙地将拼多多的那一套玩法进行了实体化、游戏化改造:
  找来一个圆形木桌面制成圆形转盘,在转盘上划分7个区域,对应着可以减少的金额,数额不等;将“砍一刀”变成投掷剪刀,可以邀请最多5个好友帮自己砍价(若砍中5次最高金额即可免费获得)……
  在讲述活动规则时,宁毅很自然地说出参与后要先预付最终的货款,领一个号牌,然后等到取货日再过来拿货的事情。可以说是图穷匕见,但是面对“我们这么好的布料,给您这么大的优惠,就不能多等几天吗”的说辞时,顾客也觉得划算,开始给自己找补。
  这个开业活动,在保证了娱乐性、社交性的同时,也有着切实的利益优惠。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携家带口、呼朋唤友地围观、参与……
  最终,經过核算,开业当天布行赢利一万五千余两,创造了苏家布行新店开业的最高业绩纪录。
  这段戏既包含了危机公关的部分内容,巧妙地把握、引导着消费者心理,也活用了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推广模式。
  这对一些实体店也是一种启示:可以有选择地将互联网大厂,尤其是电商平台的一些标志性玩法实体化,让其更适合线下场景。这次是“砍一刀”,下次可能就是“盖楼”“养鱼”“集五福”“浇水”“种水果”……
  当然,产品力才是根本,没有卓越的产品力,无论是定价还是促销活动,都是无根之木,不会长久。

低不成高不就的品牌如何崛起?


  “拼刀刀”活动带来的销量高峰只能算是单店的局部、突发行为,从整体上看,苏氏布行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在竞争对手方面,东市的布行基本都挂着乌市的招牌,算得上第一品牌;西市的布行,则是大川布行和苏氏布行分庭抗礼。其中,大川布行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好,甚至在布料质量和款式上都逊于苏氏,但它的客流量却远远在苏氏之上。
  为什么苏氏的布料质量更好、样式更新,可销量却一直上不去呢?
  产品定位不明确!
  苏氏布行受限于“后嗣敦本业,兼济达天下,要为贫瘠百姓考量”的祖训,将昂贵的布料平价销售,反而引得顾客信不过。有钱人喜欢,却看不上它低廉的价格;穷苦人买得起,但却并不实用。结果就是两边都不怎么讨好。
  “产品,应该有它精准的定位,每一匹布料,都应该销售给真正需要它的客人。”在分析之后,宁毅说出了这句颇具商业启示和现代气息的话。
  那么,分析完问题,又该如何提升品牌力和销量?
  首先,男女主梳理和明确了产品的定位和价格策略。决定提高上乘布料的价格,用于赢利,然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多研制一些适合寻常百姓(劳作)的普通布料,充分满足不同消费水平人群的不同需求。
  抬高上乘布料的价格,是常见的撇脂策略,也可以提升高端顾客对于品牌的认可度;研制高性价比产品则是为了走量,薄利多销,保持对于普通顾客的市场占有率。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配套改造。
  1.“柜台摆在这儿堵路,挪走、往边上放”“把这桌子也搬走,这就又腾出两平米来”“划停车位”“设置高价区和平价区”
  这些都可以算作店铺的动线设计,原则上要求开放畅通、路线宽度适宜、避免死角、各产品分区连接顺畅、有特色等,目的是为了确保门店的坪效和总体产出最大化,形成流动的闭环。停车位的设置则为顾客,尤其是高消费水平顾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跟这儿绣花给谁看呢,搬前面去”“不但卖布,还卖上了成衣”
  让顾客看到绣花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去年的封面专题《我知,故你在》和《若要可感知,除非有所为》里,重点讲的“可感知”概念。将产品的生产流程前置,从幕后到台前,这是让产品/品牌价值可感知的常用做法。比如餐饮行业的明厨亮灶,就是让消费者近距离接触、观察食材的加工,在带来视觉体验感的同时,也增添了产品的价值感(溢价),比如可以证明食材的卫生、优质,或者加工方法的独特等。   卖布料的店铺同时展示、销售成衣,既可以展示品牌实力,也是为了让顾客更直观地看到成品效果,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再者,成衣的价格自然远高于布料,这也是提升客单价的方法。这个做法就如同卖食材的店铺,同时展销菜品。
  3“贵客光临,随意挑选,有什么可以帮您”“洋溢着微笑,让顾客感觉很幸福”“培训手册”
  员工的素养和服务能力也直接影响品牌和销量。所以,针对员工话术、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技能、企业文化的培训必不可少。
  4.“濮园诗会”
  剧中出現的濮园诗会,可以理解为各个布行面向C端的时装秀、展示会,也可以理解为品牌的一场大型公关活动。谁家表现得好(诗歌、舞蹈表演),谁就会是最后的赢家。赢家意味着更多的生意。宁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经过精心策划,在诗歌、舞美乃至特效、灯光等方面,都出类拔萃,让苏氏布行及其产品一夜爆红,“濮园诗会后,全江宁的姑娘都想拥有一件婵娟”。

皮蛋生意:第二业务线


  皮蛋生意是苏氏布行投资、开辟的第二业务。苏氏布行的崛起引发了乌氏布行的关注和反击,而当竞争对手乌氏利用“岁布”(可以理解为政府采购)的信息不对称,在纺织行业兴风作浪,垄断蚕丝原料的时候,苏氏选择关闭布行,开始摆摊卖皮蛋。
  但是,皮蛋这一新品类最开始的推广并不顺畅。黑乎乎并且味道怪异的皮蛋,很难引发来往人群的品尝,怎么办?
  1.讲故事,引关注
  剧中几个人在摊位上以说书的形式讲起了皮蛋的起源故事,相互配合,一番宣讲明确解释了皮蛋的独特颜色和味道,化劣势为优势,不仅便于后续传播,还有效激发了围观群众的好奇心。
  2.加佐料,推吃法
  对皮蛋进行简单加工,搭配一些葱花、辣椒、香菜、豆腐等辅料,制成不同口味的菜品,最优化地展现其独特口感。后续还不断更新、迭代菜品,如苦瓜拌皮蛋、高汤皮蛋、皮蛋粥、皮蛋炒饭等,开发不同吃法,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3.开联盟商号
  创建品牌“竹记”,推广连锁加盟,统一培训,进行分摊销售。
  4.转入小巷,收集信息
  当摊点被举报“气味过重,扰民”而被恶意打砸后,一方面从主街转入小巷;另一方面成立竹记会(会员制),顺势进行各区域个人信息和偏好的收集,并针对会员推出了一系列福利优惠。
  5.争分夺秒,开竹记饭庄
  迅速创立品牌总店/旗舰店/形象店,设计品牌logo和标识、成立股东会、确立总经理,进行规范化运营。
  皮蛋生意属于单品店的发展路径,从单一品类到多样化菜品,从连锁加盟到打造品牌形象店,一步步成长壮大。当然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会员制、IP故事、网红吃法、专利设计等商业元素。
  事实证明,竹记皮蛋也是苏氏为布行主业务的创新发展打基础的一步棋。一方面积蓄了大量现金流;另一方面,也完成了网点布局、顾客信息收集以及“网购”新模式的预演等。
  当皮蛋摊摇身一变成为布摊的那一刻,两大业务瞬间打通。苏氏展开了对纺织行业的革新,推出“线上选购,线下送货”的模式。将大块的布匹按照不同色号、材质分类,形成迷你色卡,让顾客随意挑选,然后登记产品和顾客信息,由快递人员负责送货上门。如果顾客在摊位上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品,就将其引导到总店试穿。
  同时推出好评卡,针对货品满意度、服务满意度、发货速度进行打分,以便及时优化工作流程。由于前期皮蛋网点密集并且与目标顾客近距离接触,布行收集了大量的用户信息。
  根据会员册搜集、积累、整理的用户信息(包括偏好和社交圈),苏氏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推出“猜君所喜”这种类似于私人订制的服务,力争满足每一个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皮蛋生意已然成了气候,而布行生意更是从未中断,一明一暗,让人称赞。
  这还不算完,布行生意红火,为了保证织工进度,苏氏布行逐步推行机械化,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生产。
  最终,通过“做空”乌氏布行,以及兼并(推加盟政策)其他的一些中小布行,苏氏布行最终成为江宁头家商号。这时的苏氏不忘“兼济达天下”的祖训,乐善好施,救济贫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赢得了大众的称赞。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受众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无论是新闻媒体、学习平台、还是游戏行业都在用近乎“讨好”的姿态吸引用户注册,因为流量就是经济。当游戏公司对“买量”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病态的地步,游戏公司会通过不停的更换名字、游戏图标、广告素材,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广告投放,但实际上,虽然广告千变万化,但内容却固定单一。  “爱江山更爱美人”游戏是广州炫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20年2月15日发布上线的一款剧情式
期刊
B站  No.1《赛博朋克2077》发售  2020年12月10日,CD Project RED新作《赛博朋克2077》发售,定位是一款成人RPG(角色扮演游戏)。凭借赛博朋克的主题,以及开发商《巫师》系列积累的口碑,该游戏受到众多B站UP主追捧。《赛博朋克2077》以科技感和文化色彩不断吸引着追求新奇的Z世代,其中未來世界人类与科技的矛盾不断引发人们思考。  No.2 B 站各等级用户现状  B
期刊
社区团购做的是平台,近期很热闹的生鲜领域社区团购大战,是平台型企业利用资本的力量跑马圈地,试图控制生鲜产品价值链的先手落子。它们之间的竞争不管谁胜出,阻挡的都是供给侧企业的品牌之路。  移动互联时代,给了产品供给侧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直接链接客户,靠价值立场塑造品牌,进而将研发生产与客户需求对接,规模化地为天南地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产品。在包政教授的《营销的本质》一书里,这种模式被定义为社区商务
期刊
对于社区团购,有人看空,认为它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人看多,认为它是营销势力第三极;也有人看热闹,认为是薅羊毛的遇见割韭菜的。所谓的“十宗罪”  我整体上罗列了一下,社区团购这一洪水猛兽具备“十宗罪”:  1.破坏厂家价格体系,爆破价格盘,扰乱价格体系,以高补贴手段搞低价倾销之实。  2.砸烂了批发市场、经销商、二批商与配送商的饭碗。  3.是夫妻社区店、生鲜店、路边摊成片成块倒闭的罪魁祸首。  4
期刊
近期,社区团购“九不得”新规出台,加之此前的被点名事件,“社区团购”一再成为热点、现象级营销聚焦点。  对于社区团购,有人看空,认为它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人看多,认为它是营销势力第三极;也有人看热闹,认为是薅羊毛的遇见了割韭菜的。  對于社区团购来说,这是变局,也是演化的契机。或一念悬崖,或一念花路。
期刊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互联网巨头介入社区团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一时间将本已经热炒的社区团购,再次推上风口浪尖。社区团购为何突然又爆火?  早在2018年,社区团购就已经火了一阵。因为是互联网新模式,资本看好,全国30多家团购平台2018年的融资规模超过了40亿元。所以,社区团购早不是什么新词。但是40多亿元烧下去之后,资本发现社区团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大多数资
期刊
为什么“巨头”纷纷入场社区团购?  首先,巨头本身拥有优势资源,包括品牌、资金、人才。  其次,巨头本身对创新商业模式是趋于谨慎的,所以它会先观察该商业模式能否成功。它们会在这个赛道上进行投资,或者小范围地试错。  再次,要看这个新的商业模式是否值得投入。社区团购约等于生鲜电商,生鲜这个品类经历了好多个阶段,在B2C阶段被印证不太成功,在前置仓阶段被印证模式太重、速度太慢。零售电商行业一直以来有个
期刊
百事可乐在春节档会推广“把乐带回家”系列主题广告,将百事可乐的饮用场景拓展到家庭聚会中;王老吉瞄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品牌定位,将产品拓展到熬夜、加班、看球、吃火锅等年轻人的日常场景中;RIO鸡尾酒与周冬雨拍摄“把自己还给自己”主题广告,将RIO从欢聚一刻拓展到独处场景……  当一个品类逐渐成熟,往往需要头部品牌摆脱存量限制,去创造新的增量机会,比如增加SKU、创新产品、创新场景等,这些都是为了
期刊
毋庸置疑,新冠疫情暴发成了推倒多米诺骨牌的外力,变相成为市场丛林法则的试金石。疫情不仅暴露出了企业发展中的潜在问题,更检验了企业在大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场疫情导致的经济风波对所有企业造成了无差别的集体打击,停工这种不可抗因素让所有企业形态遭遇的困难基本一致:缺物流、缺员工、缺原料。  但面对同一事件,企业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反应快的活了下来,反应慢的就可能被淘汰。例如,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餐
期刊
No.1 走向妖魔化的“内卷”  近期,“内卷”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职场内卷、教育内卷……这个时代,万物似乎皆在“卷”。  時说新语:  随着“学堂路车神”在网络上的走红,内卷一词迅速破圈,并被用来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你加班的不是老板,而是其他自愿加班的同事,内卷;让你努力的不是老师,而是其他熬夜学习的学生,内卷;让你降价的不是顾客,而是其他打折促销的同行,内卷。  与“丧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