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诊断中骨密度检查与X光检查互补必要性

来源 :中外健康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确定骨密度检查准确度,与参考单纯X光检查结果 做比较.方法 研究对象是韩国亚洲大学附属医院骨密度检测室做骨密度检查的20岁以上1082名男女,女性692名(平均年龄55.6岁),男性为390名(平均年龄51.2岁),首先按骨密度检查结果 做诊断,再参考X光检查结果 后再次做诊断.骨密度检查仪器为DP Expert XL(Lunar,U.S.A),本设备测腰椎变异系数是 0.61466,LSC是0.017.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长,体重,骨密度检查影像,骨密度结果,T-score(Z-score)做出第一次诊断.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做脊柱的前后与侧面X光检查.骨密度结果 诊断标准是参考WHO 诊断标准,并查看是否脊柱骨折,退行性变化,有无artifact等后做比较.结果 骨密度检查与参考X光检查结果 诊断不一致率为8.87%.骨密度检查第一次诊断结果:骨密度正常412例(38.08%),骨量减少373例(34.47%),骨质疏松症199例(18.39%),伴随骨折的骨质疏松症87例(8.04%),不能下诊断11例87例(8.04%).参考X光检查及骨密度做第二次诊断结果:骨密度正常中3.14%有诊断变更,骨质减少症中13.67%有诊断变更,骨质疏松症中16.08%有诊断变更,伴随骨折的骨质疏松症增加了4.06%.第一次检查结果 中伴随骨折的骨质疏松症为87例(8.04%),经过参考X光检查结果 为131例(12.10%).骨折发生部位中第1腰椎最多,是47例,之后为T12,L2,L3,L4,T11,L5,T7顺序.多发性骨折为12例.退行性病变最多为第4腰椎,是226例,之后为L3,L2,L5,L1顺序.两个部位退行性病变为60例,三个部位退行性病变为11例.Artifact种类中空气导致误差最多,190例(17.56%),金针误差为10例(0.9%),钙化淋巴腺,结石,手术后内置金属等等引起的误差也可见.结果:全体骨密度检查结果 与参考X光检查诊断不一致率为8.87%.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检查中照映剂为常见的artifact,检查前与患者交谈中充分能筛除,但是钙化的淋巴腺,结石,外科手术中内置金属等与脊柱的影响重叠在一起影响结果 (6.75%),尤其金针是多见于高龄患者中,这是能增加T-score检测结果 值,参考X光检查时容易分辨.结论 骨质疏松诊断不能靠单纯参考骨密度结果 做出诊断,应参考全脊柱X光检查结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P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5例有临床症状,疑为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的患者应用经阴道探头进行检测,重点观察子宫两旁管状
该文根据土力学基本原理研究了矿井生产建设过程中 ,由于矿区含水层的疏排所引起的地面沉降的成因、机理和控制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为第四纪覆盖层巨厚且地下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依靠临床视力检查和以自评问卷的方式来评估视觉生活质量已不能全面反映眼病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生活视功能评估方法作为一种新型视功能评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ear discharge and hearing loss often have external or middle ear diseases.We present a 55-year-old man who suffered from persistent ear
目的:通过实际病例的研究探讨颅脑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先通过CT确认血肿部位,用电钻在血肿部位钻开一小口,插入穿刺针将血肿粉碎后引流出。结果:
目的 通过对甲状腺癌ret、ras、p53基因研究,揭示其在甲状腺癌发病中的意义,为进一步进行甲状腺癌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甲状腺癌和102例甲状腺良
由于急诊留观病人流动性大,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少,健康教育则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长期以来对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一直是急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此难点我们边学
目的:合成红景天苷类似物,并初步分析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方法:以O-乙酰基溴代葡萄糖、O-乙酰基溴代半乳糖为糖基供体,芳环不同取代的苯甲醇、苯乙醇为糖基配体通过Koenigs-Kno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放眼今天的文化环境,已是一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世界,在这个变形的广阔的世界中,人文科学越来越难以找到它的宁静的圣坛,世界似乎已经失去了
介绍了一种基于微加工技术的新方法--纳米岛光刻技术.利用该技术制造出几十纳米到微米尺度的岛结构,然后利用剥离、刻蚀等微加工技术,将该岛转化成纳米孔、纳米岛、纳米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