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园小屋》是薇拉·凯瑟著名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卡罗琳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抗下,最终选择了现实主义,放弃了象征着理想主义的花园小屋。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反映了19世纪美国在进入商业化社会后给人们的内心和思想带来的冲击,传统价值的沦丧使人们不断地屈服于现实主义而把理想主义抛掷脑后,同样也反映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
【关键词】花园小屋 理想 现实 冲突
引言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凯瑟的短篇小说《花园小屋》描写的是艺术家与现实生活遭遇的冲突矛盾。
一、人物介绍
小说讲述的是卡罗琳·诺布尔的故事。卡罗琳出生在一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家庭。在二十四岁那年嫁给了中年丧偶的银行家,从此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她在花园小屋里接待了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雷蒙德·戴斯克雷。雷蒙德唤醒了她那被压制住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对艺术的深爱。然而经过一夜的感情煎熬,她毅然决定把花园小屋拆掉,盖上新的避暑别墅,继续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在朋友眼中,卡罗琳是一个冷静实际物质至上的女人,她表面上冷漠,精明,目标明确,其实她很早就领略了现实在与理想相碰触后粉身碎骨的疼痛与煎熬。她从小出生在布鲁克林一个矮小破旧的房子里,父亲奥古斯特是个音乐教师,然而却因才华未收到认可而变得报复心理极强且顾影自怜。她的兄弟海因里希是个画家,继承了父亲壮志未酬的报复心理,但却不像父亲那般执着。他懒散,优柔寡断,终日沉迷在毒品之中,最后在二十六岁那年,他在癫狂中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理想主义象征:花园小屋
在这部短篇小说中,现实与理想的象征无所不在,其中“花园小屋”就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小屋代表着卡罗琳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从对小屋的外观与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个与现实隔绝的梦想小屋,梦幻之地。与此同时小屋也是卡罗琳在残酷现实生活之中对艺术理想的唯一保留,而这种保留意味着理想在现实面前徒劳且无力的挣扎。卡罗琳从小和父母所居住的房子也是理想主义的象征-“他们住的房子是一所理想主义的神殿”(270)她认为理想主义一无是处,在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相遇后,只会显得不堪一击。“卡罗琳至此已经彻底了解了理想主义的实质以及它与现实之间令人尴尬的矛盾,因而决心远离理想主义——在生活提出的严酷的问题前面,它给不出任何有力的回答。”(271)
卡罗琳的丈夫霍华德·诺布尔中年丧妻,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他有财富,有地位,这一切都让她觉得像是找到了一个屏障,就此和那个充满幻想,困境和失败的世界隔绝开来。他就是现世安穩的象征,他就是卡罗琳现实主义态度的写照。“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必得取悦于男性,并因之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价值取向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安于男人指派给她们的地位,不去争取自由”。在男权社会当中,女性仍然被看做是男性的附属,女性没有话语权,女性的能力、才华及容貌只能成为依附男性的资本。而戴斯克雷恰恰相反,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的魅力就在于他能给别人带来无尽的幻想。小说中有一段对于来观看带雷克斯表演的观众的整段描述,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各个背景,各个年龄的,甚至包括一些身体上有残缺的女性都对戴斯克雷无比痴迷,因为他就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他赐予她们精神食粮,他带给她们幻想,帮助她们暂时地逃离残酷的现实。
三、现实主义战胜理想主义
在戴斯克雷走后,卡罗琳每天晚上都要来到花园小屋,这个小屋俨然已经成为了她的某种精神寄托,可以用来回忆和戴斯克雷相处的甜蜜时光,她让自己深陷回忆的迷宫。在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晚上,她再一次来到这个理想之地,让自己的情感找到发泄的出口。当她想起他唱的:“你是我被寒冷的冬天裹挟时内心期盼的春天”(280),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感情。冬天代表着冷酷无比的现实,春天则象征着万物复苏的理想状态。那一刻,她那终生不得志的父亲,她癫狂的兄弟,甚至是她一生都在锅碗瓢盆当中坚守着自己悲哀的浪漫和卑微的幻想的母亲,都要比她幸福。在黑暗中,她思考着该何去何从。黑夜易滋生幻想,而白昼则将幻想打回原形。她深知,她所有的恐惧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在19世纪的美国,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给美国社会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物质主义的包围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这时候人们就开始寻找一些逃避之所,而花园小屋就是这个小说中的避世圣地。暴风雨过去,一切最终趋于平静,卡罗琳答应了丈夫拆掉公园小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避暑别墅。这意味着她在最终还是选择回归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在于现实主义的博弈中一败涂地。
四、结语
卡罗琳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一直挣扎着,但是最终在现实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和控制之下,作品最终给读者展现了挣扎于生存线之间的卡罗琳对于生活的理想,对于艺术的理想追求过程中的矛盾焦虑,同时这也是生活现实的折射和反映。小说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中上层社会女性对情感世界的渴求,对自由精神的束缚的历史背景并表现了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冲突。
参考文献:
[1](美)薇拉·凯瑟.刘贝丝,袁慧,译.薇拉凯瑟中短篇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6.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16WWD04。
【关键词】花园小屋 理想 现实 冲突
引言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凯瑟的短篇小说《花园小屋》描写的是艺术家与现实生活遭遇的冲突矛盾。
一、人物介绍
小说讲述的是卡罗琳·诺布尔的故事。卡罗琳出生在一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家庭。在二十四岁那年嫁给了中年丧偶的银行家,从此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她在花园小屋里接待了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雷蒙德·戴斯克雷。雷蒙德唤醒了她那被压制住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对艺术的深爱。然而经过一夜的感情煎熬,她毅然决定把花园小屋拆掉,盖上新的避暑别墅,继续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在朋友眼中,卡罗琳是一个冷静实际物质至上的女人,她表面上冷漠,精明,目标明确,其实她很早就领略了现实在与理想相碰触后粉身碎骨的疼痛与煎熬。她从小出生在布鲁克林一个矮小破旧的房子里,父亲奥古斯特是个音乐教师,然而却因才华未收到认可而变得报复心理极强且顾影自怜。她的兄弟海因里希是个画家,继承了父亲壮志未酬的报复心理,但却不像父亲那般执着。他懒散,优柔寡断,终日沉迷在毒品之中,最后在二十六岁那年,他在癫狂中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理想主义象征:花园小屋
在这部短篇小说中,现实与理想的象征无所不在,其中“花园小屋”就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小屋代表着卡罗琳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从对小屋的外观与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个与现实隔绝的梦想小屋,梦幻之地。与此同时小屋也是卡罗琳在残酷现实生活之中对艺术理想的唯一保留,而这种保留意味着理想在现实面前徒劳且无力的挣扎。卡罗琳从小和父母所居住的房子也是理想主义的象征-“他们住的房子是一所理想主义的神殿”(270)她认为理想主义一无是处,在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相遇后,只会显得不堪一击。“卡罗琳至此已经彻底了解了理想主义的实质以及它与现实之间令人尴尬的矛盾,因而决心远离理想主义——在生活提出的严酷的问题前面,它给不出任何有力的回答。”(271)
卡罗琳的丈夫霍华德·诺布尔中年丧妻,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他有财富,有地位,这一切都让她觉得像是找到了一个屏障,就此和那个充满幻想,困境和失败的世界隔绝开来。他就是现世安穩的象征,他就是卡罗琳现实主义态度的写照。“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必得取悦于男性,并因之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价值取向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安于男人指派给她们的地位,不去争取自由”。在男权社会当中,女性仍然被看做是男性的附属,女性没有话语权,女性的能力、才华及容貌只能成为依附男性的资本。而戴斯克雷恰恰相反,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的魅力就在于他能给别人带来无尽的幻想。小说中有一段对于来观看带雷克斯表演的观众的整段描述,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各个背景,各个年龄的,甚至包括一些身体上有残缺的女性都对戴斯克雷无比痴迷,因为他就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他赐予她们精神食粮,他带给她们幻想,帮助她们暂时地逃离残酷的现实。
三、现实主义战胜理想主义
在戴斯克雷走后,卡罗琳每天晚上都要来到花园小屋,这个小屋俨然已经成为了她的某种精神寄托,可以用来回忆和戴斯克雷相处的甜蜜时光,她让自己深陷回忆的迷宫。在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晚上,她再一次来到这个理想之地,让自己的情感找到发泄的出口。当她想起他唱的:“你是我被寒冷的冬天裹挟时内心期盼的春天”(280),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感情。冬天代表着冷酷无比的现实,春天则象征着万物复苏的理想状态。那一刻,她那终生不得志的父亲,她癫狂的兄弟,甚至是她一生都在锅碗瓢盆当中坚守着自己悲哀的浪漫和卑微的幻想的母亲,都要比她幸福。在黑暗中,她思考着该何去何从。黑夜易滋生幻想,而白昼则将幻想打回原形。她深知,她所有的恐惧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在19世纪的美国,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给美国社会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物质主义的包围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这时候人们就开始寻找一些逃避之所,而花园小屋就是这个小说中的避世圣地。暴风雨过去,一切最终趋于平静,卡罗琳答应了丈夫拆掉公园小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避暑别墅。这意味着她在最终还是选择回归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在于现实主义的博弈中一败涂地。
四、结语
卡罗琳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一直挣扎着,但是最终在现实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和控制之下,作品最终给读者展现了挣扎于生存线之间的卡罗琳对于生活的理想,对于艺术的理想追求过程中的矛盾焦虑,同时这也是生活现实的折射和反映。小说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中上层社会女性对情感世界的渴求,对自由精神的束缚的历史背景并表现了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冲突。
参考文献:
[1](美)薇拉·凯瑟.刘贝丝,袁慧,译.薇拉凯瑟中短篇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6.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16WW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