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东南500米处,曾有一座雄伟高大的陵墓,上面遍植绿树,墓前的青石碑上刻着几个大字“陆军中将李公其实之墓”。当地人俗称“司令坟”。
投笔从戎,成为少将司令
李其实(1904-1943年),广西临桂县六塘人。1918年考入桂林中学,即广西省立第三中学。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参与组织桂林学生爱国会和学生演讲团。1921年中学毕业,应聘回母校六塘小学任教。1923年冬,与同事黄锦辉、秦奇才等人在学校创办《六塘公益报》,以报纸为武器,唤起民众爱国热情。1924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回广西梧州开展革命运动。同年6月,任中共广西特委委员兼兵委主任。后来,中共广西省委组织遭到破坏,李其实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29年春,来到上海,任同济大学军训教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长驻武汉,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此时,李其实也武汉,在国民革命军武昌行营政治部工作,后被派往新编第八师政治部。
1938年冬,黄埔一期第三队同队好友陈泰运被蒋介石空降江苏,出任两淮税警总团团长。应陈泰运之邀,李其实就任两淮税警总团第二纵队少将司令。两淮税警总团后改编为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和苏北挺进军指挥部,转战于盐阜、东台、海安、姜堰、兴化等地。据《建湖民族英雄传》记载,1939年3月,税警总团驻军上冈,司令李其实在沟墩、靠鱼湾、大缺口等处布防。这年夏天,在靠鱼湾一带击毙西犯草堰口的日伪军10多人。同年秋,日伪军由海河西犯上冈、草堰口,亦被该部击退。
地下党员,促进团结对外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李其实是国民党的司令,而不知道他其实是中共地下党员。直到19世纪90年代,这个秘密才被发现。抗日期间,在李其实的影响下,许多国民党将士转变了反共立场,与新四军建立了友好互助关系。
据《兴化县革命斗争大事记1937-1949》记载,1938年7月,两淮盐务总局税警团转移到茅山地区,总部设在茅山景德禅寺。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宣传抗日。在这期间,李其实利用与陈泰运深厚的黄埔同学情谊,让税警团实际上脱离国民党的领导。在黄桥战役中,与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一起,暗中支持新四军。
1940年10月28日,黄桥战役胜利后,陈毅发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的电文中明确指出:反对党内“凡黄埔生均顽固派”的观点。税警团原为两淮盐警,连以上干部均为黄埔生。指挥官陈泰运是贵州人,李其实是广西人,都是外省人。陈毅在电文中认为,顾祝同、韩德勤不愿外省人在江苏立足,陈泰运、李其实虽是黄埔生,亦受其压迫,我们应争取其中立。在黄桥战役前,李其实率领的税警团曾被新四军打败,但两军很快恢复了友好关系。新四军退还税警团100支枪。听说税警团无轻机枪时,陈毅在新四军武器也很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赠送给他们两挺轻机枪。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大批新四军指战员离开黄桥等地,向盐城聚集。税警团主动让路,将茅山驻军撤至兴化卤汀河以西。满载新四军将士的船只,沿茅山东大河北上。3天后,新四军将士全部安全过境。
仿学黄埔,注重干部培训
1942年春,为了坚定官兵的信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在泰州、海安、东台、姜堰交界的青墩村,创办了干部训练班。教官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课程、校歌、校训以及教学方法等,都沿袭黄埔军校的传统,人称“苏北小黄埔”。这个干部训练班的具体负责人,就是李其实,当时兼任教育长。
姜堰抗日老兵宋善恒回忆说: “我在青墩学习时……李其实将军和我们一起训练,像我们的学长,更是我们的恩师。我们的教官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平时教育我们不怕苦、不怕死,爱祖国、爱人民。在训练上,这些黄埔教官要求严格;在生活中,纪律严明。” (《姜堰日报》: 《大伦籍老兵宋善恒的抗战经历》)
出生于盐城的抗日老兵朱学明,在《学长·恩师·战友——深切怀念抗战名将李其实》一文写道: “我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被派人队中担任教育班长。这样,我每天都有机会见到李其实,亲耳聆听他的教诲。”李将军说,部队的代号是“坚”军,大家就要确立坚定的信念,结成一个坚固的集体,形成坚强的战斗力。当时苏北情况十分复杂,李将军要求大家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分清敌我。大家都是中国人,不能搞“窝里斗”。李将军的讲话中夹带着广西口音,很亲切,大家都喜欢听他讲话。他知识渊博,语言极富号召力,听者深受鼓舞。大家嘴上不好明说,但心里都下定了决心,不与新四军搞摩擦,团结一致,把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激战俞九,舍身掩护群众
1943年1月1日,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和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陈泰运,在溱潼东南的青墩召开军民团结联合抗日大会。日军获悉后,驻姜堰、泰州、东台等地日伪部队,于凌晨时分纷纷出动,分路合击。税警团青墩前哨士兵发现后,立即鸣枪报警。为保存实力,李陈部队决定向西北方向的根据地茅山转移。为掩护部队和革命群众撤退,李其实司令亲率敢死队阻击强敌,后被敌人包围在张尤村西边的俞九舍。据当时参加战斗的朱学明回忆,敌众我寡,我方武器装备又很差,全连只有一挺机关枪。面对危急战情,李其实沉着应战。由于指挥得当,加上战士们勇敢顽强,牢牢地拖住了敌人,保证了部队和群众的安全撤离。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傍晚时分,在这水乡的冬季,将士们又饿又冷。后来,日军又调来了迫击炮,从不同方向轰击他们。猛然一声爆炸,朱学明顿时失去了知觉。当他醒来时,已是寂静的夜晚。两臂被铁丝反绑在背后,并且紧吊在脖子上,无法动弹。在这次战斗中,担任掩护的大多数战友血洒战场,李其实等50多人弹尽援绝,不幸被俘。
殉国东台,事跡永载史册
李其实被押至东台日军巢穴后,受尽严刑威逼,但他坚贞不屈。日军无奈,让原税警团支队长徐容劝降,李其实亦不为名利所动。民国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新华日报》第二版, “抗战中好人”报道如下: “(中央社讯)我某纵队少将司令李其实将军,于本年一月五日,率某支队在苏境泰县与敌激战,因天寒河冻,弹尽援绝,亲率士兵与敌肉搏,卒以众寡悬殊,被俘囚于水舱,敌千方威胁利诱而李将军绝不为所动,殉国之前一日,李将军犹复告诫被俘官兵日‘抗敌乃军人天职,不成功,便成仁’等语后,乃取所配用表,交同俘之长官葛明达,嘱代为带出交与李副指挥作纪念。翌夜,李将军遂趁机逃脱,因事机不密,为敌侦知,知难逃脱,乃在丁溪投水殉国……”
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坚”特别党部政治部编印的《抗战史页》“八年抗战总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一月五日俞九舍之役,我一、七两支部队背水奋战,终以弹尽粮绝,第二纵队司令李其实,被执不屈投水……”
魂归茅山,景德禅寺追思
李其实将军牺牲后,遗体被运到茅山东侧的纪家村西庙,税警总团团长陈泰运在此亲设灵堂,并安排士兵双岗守护。李其实牺牲时,年仅39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谥他为陆军中将。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特地为李其实选择了墓地。因李其实夫妇无亲人在身边,纪家村一名王姓少年作为孝子,全程参与了守灵、送葬、安葬过程。
墓地位于茅山东南、白马村正北方向,选址寓意:李其实是军人,骑白马上茅山,战斗精神永垂不朽!墓地原是茅东纪姓村民的田地,陈泰运购得后,招募村民修建了一个下方基础部分呈正方形,中部砖砌圆形的墓室。为防潮湿,墓室下方埋人大量石灰。灵柩使用套材结构,放入墓室后,再用泥土将墓室全部覆盖,上植绿树。墓前立有一块青色石碑,出土高约1米、宽约1.5米,碑文醒目文字:陆军中将李公其实之墓。
1943年3月1日,李其实将军追悼大会在茅山景德禅寺藏经楼下隆重举行,陈泰运亲自主持。参加吊唁的有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林叙彝,江苏省保安第三旅旅长张星炳、副旅长胥金城,鲁苏战区中学校长罗映泉、流亡在茅山附近的钟南中学部分师生、茅山私塾教师和学生以及驻茅山官兵计2000多人。
追悼大会结束后,大家整队步行前往墓地,举行安葬仪式。下葬的时候,李明扬亲自主持。将士们列队整齐,神情肃穆,将手中的长枪、短枪全部高高举起,为李其实将军鸣枪致哀。一时间,枪声大作,响遏行云,场面非常震撼。最后,大家向李将军陵墓再次三鞠躬,依依不舍忍痛离去。之后每年清明,当地驻军和百姓都会自发前往祭扫。1992年,国家民政部追认李其实为革命烈士。
投笔从戎,成为少将司令
李其实(1904-1943年),广西临桂县六塘人。1918年考入桂林中学,即广西省立第三中学。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参与组织桂林学生爱国会和学生演讲团。1921年中学毕业,应聘回母校六塘小学任教。1923年冬,与同事黄锦辉、秦奇才等人在学校创办《六塘公益报》,以报纸为武器,唤起民众爱国热情。1924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回广西梧州开展革命运动。同年6月,任中共广西特委委员兼兵委主任。后来,中共广西省委组织遭到破坏,李其实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29年春,来到上海,任同济大学军训教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长驻武汉,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此时,李其实也武汉,在国民革命军武昌行营政治部工作,后被派往新编第八师政治部。
1938年冬,黄埔一期第三队同队好友陈泰运被蒋介石空降江苏,出任两淮税警总团团长。应陈泰运之邀,李其实就任两淮税警总团第二纵队少将司令。两淮税警总团后改编为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和苏北挺进军指挥部,转战于盐阜、东台、海安、姜堰、兴化等地。据《建湖民族英雄传》记载,1939年3月,税警总团驻军上冈,司令李其实在沟墩、靠鱼湾、大缺口等处布防。这年夏天,在靠鱼湾一带击毙西犯草堰口的日伪军10多人。同年秋,日伪军由海河西犯上冈、草堰口,亦被该部击退。
地下党员,促进团结对外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李其实是国民党的司令,而不知道他其实是中共地下党员。直到19世纪90年代,这个秘密才被发现。抗日期间,在李其实的影响下,许多国民党将士转变了反共立场,与新四军建立了友好互助关系。
据《兴化县革命斗争大事记1937-1949》记载,1938年7月,两淮盐务总局税警团转移到茅山地区,总部设在茅山景德禅寺。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宣传抗日。在这期间,李其实利用与陈泰运深厚的黄埔同学情谊,让税警团实际上脱离国民党的领导。在黄桥战役中,与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一起,暗中支持新四军。
1940年10月28日,黄桥战役胜利后,陈毅发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的电文中明确指出:反对党内“凡黄埔生均顽固派”的观点。税警团原为两淮盐警,连以上干部均为黄埔生。指挥官陈泰运是贵州人,李其实是广西人,都是外省人。陈毅在电文中认为,顾祝同、韩德勤不愿外省人在江苏立足,陈泰运、李其实虽是黄埔生,亦受其压迫,我们应争取其中立。在黄桥战役前,李其实率领的税警团曾被新四军打败,但两军很快恢复了友好关系。新四军退还税警团100支枪。听说税警团无轻机枪时,陈毅在新四军武器也很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赠送给他们两挺轻机枪。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大批新四军指战员离开黄桥等地,向盐城聚集。税警团主动让路,将茅山驻军撤至兴化卤汀河以西。满载新四军将士的船只,沿茅山东大河北上。3天后,新四军将士全部安全过境。
仿学黄埔,注重干部培训
1942年春,为了坚定官兵的信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在泰州、海安、东台、姜堰交界的青墩村,创办了干部训练班。教官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课程、校歌、校训以及教学方法等,都沿袭黄埔军校的传统,人称“苏北小黄埔”。这个干部训练班的具体负责人,就是李其实,当时兼任教育长。
姜堰抗日老兵宋善恒回忆说: “我在青墩学习时……李其实将军和我们一起训练,像我们的学长,更是我们的恩师。我们的教官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平时教育我们不怕苦、不怕死,爱祖国、爱人民。在训练上,这些黄埔教官要求严格;在生活中,纪律严明。” (《姜堰日报》: 《大伦籍老兵宋善恒的抗战经历》)
出生于盐城的抗日老兵朱学明,在《学长·恩师·战友——深切怀念抗战名将李其实》一文写道: “我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被派人队中担任教育班长。这样,我每天都有机会见到李其实,亲耳聆听他的教诲。”李将军说,部队的代号是“坚”军,大家就要确立坚定的信念,结成一个坚固的集体,形成坚强的战斗力。当时苏北情况十分复杂,李将军要求大家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分清敌我。大家都是中国人,不能搞“窝里斗”。李将军的讲话中夹带着广西口音,很亲切,大家都喜欢听他讲话。他知识渊博,语言极富号召力,听者深受鼓舞。大家嘴上不好明说,但心里都下定了决心,不与新四军搞摩擦,团结一致,把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激战俞九,舍身掩护群众
1943年1月1日,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和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陈泰运,在溱潼东南的青墩召开军民团结联合抗日大会。日军获悉后,驻姜堰、泰州、东台等地日伪部队,于凌晨时分纷纷出动,分路合击。税警团青墩前哨士兵发现后,立即鸣枪报警。为保存实力,李陈部队决定向西北方向的根据地茅山转移。为掩护部队和革命群众撤退,李其实司令亲率敢死队阻击强敌,后被敌人包围在张尤村西边的俞九舍。据当时参加战斗的朱学明回忆,敌众我寡,我方武器装备又很差,全连只有一挺机关枪。面对危急战情,李其实沉着应战。由于指挥得当,加上战士们勇敢顽强,牢牢地拖住了敌人,保证了部队和群众的安全撤离。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傍晚时分,在这水乡的冬季,将士们又饿又冷。后来,日军又调来了迫击炮,从不同方向轰击他们。猛然一声爆炸,朱学明顿时失去了知觉。当他醒来时,已是寂静的夜晚。两臂被铁丝反绑在背后,并且紧吊在脖子上,无法动弹。在这次战斗中,担任掩护的大多数战友血洒战场,李其实等50多人弹尽援绝,不幸被俘。
殉国东台,事跡永载史册
李其实被押至东台日军巢穴后,受尽严刑威逼,但他坚贞不屈。日军无奈,让原税警团支队长徐容劝降,李其实亦不为名利所动。民国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新华日报》第二版, “抗战中好人”报道如下: “(中央社讯)我某纵队少将司令李其实将军,于本年一月五日,率某支队在苏境泰县与敌激战,因天寒河冻,弹尽援绝,亲率士兵与敌肉搏,卒以众寡悬殊,被俘囚于水舱,敌千方威胁利诱而李将军绝不为所动,殉国之前一日,李将军犹复告诫被俘官兵日‘抗敌乃军人天职,不成功,便成仁’等语后,乃取所配用表,交同俘之长官葛明达,嘱代为带出交与李副指挥作纪念。翌夜,李将军遂趁机逃脱,因事机不密,为敌侦知,知难逃脱,乃在丁溪投水殉国……”
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坚”特别党部政治部编印的《抗战史页》“八年抗战总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一月五日俞九舍之役,我一、七两支部队背水奋战,终以弹尽粮绝,第二纵队司令李其实,被执不屈投水……”
魂归茅山,景德禅寺追思
李其实将军牺牲后,遗体被运到茅山东侧的纪家村西庙,税警总团团长陈泰运在此亲设灵堂,并安排士兵双岗守护。李其实牺牲时,年仅39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谥他为陆军中将。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特地为李其实选择了墓地。因李其实夫妇无亲人在身边,纪家村一名王姓少年作为孝子,全程参与了守灵、送葬、安葬过程。
墓地位于茅山东南、白马村正北方向,选址寓意:李其实是军人,骑白马上茅山,战斗精神永垂不朽!墓地原是茅东纪姓村民的田地,陈泰运购得后,招募村民修建了一个下方基础部分呈正方形,中部砖砌圆形的墓室。为防潮湿,墓室下方埋人大量石灰。灵柩使用套材结构,放入墓室后,再用泥土将墓室全部覆盖,上植绿树。墓前立有一块青色石碑,出土高约1米、宽约1.5米,碑文醒目文字:陆军中将李公其实之墓。
1943年3月1日,李其实将军追悼大会在茅山景德禅寺藏经楼下隆重举行,陈泰运亲自主持。参加吊唁的有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林叙彝,江苏省保安第三旅旅长张星炳、副旅长胥金城,鲁苏战区中学校长罗映泉、流亡在茅山附近的钟南中学部分师生、茅山私塾教师和学生以及驻茅山官兵计2000多人。
追悼大会结束后,大家整队步行前往墓地,举行安葬仪式。下葬的时候,李明扬亲自主持。将士们列队整齐,神情肃穆,将手中的长枪、短枪全部高高举起,为李其实将军鸣枪致哀。一时间,枪声大作,响遏行云,场面非常震撼。最后,大家向李将军陵墓再次三鞠躬,依依不舍忍痛离去。之后每年清明,当地驻军和百姓都会自发前往祭扫。1992年,国家民政部追认李其实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