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膳是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伍而形成的饮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可以说,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药膳是文明的象征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自然界觅食,那时药物和食物是无法分开的。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烹饪经验之后,才诞生了药膳。因此,药膳应该算得上是文明的象征。
有研究称,最早关于“药膳”这个词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直到如今都是公认的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外,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多种剂型出现。
良药也能可口
药膳食品,如果放在现代,可以算为功能性食品。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良药不再苦口也能可口。因此,有人评价药膳满足了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
药膳治病也养生
归纳药膳的作用,主要有两点:治病和养生,这是它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历代均有成例。比如甘麦大枣汤可以治妇人脏躁,生姜当归羊肉汤可治产后血虚,麦门冬煎有“补中益心、悦颜色、安神益气”之效,可治心气虚引起的烦躁、失眠等。
在养生方面,药膳更是成为近代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基础。比如滋补膳食,《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食鉴本草》中的猪肾酒,可治肾虚腰痛;《遵生八笺》中的黄精饼,具有补肺清肺作用,等等。另外,还有多种具有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如元代《山家清供》中的蜜渍梅花、梅花脯,以及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
药膳使用4原则
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但在应用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原则一:注重整体。
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接受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比如“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再比如久居南方的人地处炎热潮湿,饮食则应多清凉甘淡,在药膳选料上也必须贯彻这一原则。
原则二:辨证施膳。
辨证施膳是从辨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根据食性理论,以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等与人体的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作为指导,针对患者的证候,根据“五味相调,性味相连”的原则。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法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温补、清补、平补、专病食谱4大类。比如同为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若证属胃阴虚者,宜服玉石梅楂饮等。
原则三:不能代替药物。
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虽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总之,二者是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相互补充,增加疗效。
原则四:不可滥用。
药膳中有药物成分,必须讲究适量和使用疗程,并不是药物量越多越好,更不是使用时间越长越好。比如人参乌鸡汤虽是一款不错的滋补药膳,假如人参超量,就会引起肝损伤,严重者甚至有性命危险。若是长期喝这款汤,也会引起阴阳失调。所以,使用药膳切忌“滥”。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请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然后再考虑是否继续食用。
常用药膳分类
按功用分类,药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养生保健延寿类 包括补益气血药膳(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调补阴阳药膳(如桑椹膏、冬虫夏草老鸭汤)、调理五脏药膳(如健脾膏、补肾膏)、益智药膳(如酸枣仁粥、柏子仁炖猪心)、明目药膳(如黄连羊肝丸、决明子鸡肝汤)、聪耳药膳(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延年益寿药膳(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
美容美发类 包括增白祛斑药膳(如白芷茯苓粥、珍珠拌平菇)、润肤夷颜药膳(如沙苑甲鱼汤、笋烧海参)、减肥瘦身药膳(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乌发生发药膳(如黑芝麻山药米糕、乌发蜜膏)、固齿药膳(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等。
祛邪治病类 有解表药膳(如葱豉汤、香薷饮)、清热药膳(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祛寒药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消导药膳(如山楂糕、五香槟榔)、通便药膳(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利水药膳(如赤小豆鲤鱼汤、茯苓包子)、活血药膳(如益母草膏、当归鸡)、理气药膳(如陈皮饮、佛手酒)、祛痰药膳(如梨膏糖、瓜蒌饼)、止咳药膳(如川贝蒸白梨、糖橘饼)、平喘药膳(如丝瓜花蜜饮、柿霜糖)、熄风药膳(如菊花茶、天麻鱼头)、安神药膳(如柏仁粥、酸枣仁汤)、排毒药膳(如黄芪苏麻粥、鲜笋拌芹菜)等。
药膳是文明的象征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自然界觅食,那时药物和食物是无法分开的。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烹饪经验之后,才诞生了药膳。因此,药膳应该算得上是文明的象征。
有研究称,最早关于“药膳”这个词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直到如今都是公认的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外,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多种剂型出现。
良药也能可口
药膳食品,如果放在现代,可以算为功能性食品。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良药不再苦口也能可口。因此,有人评价药膳满足了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
药膳治病也养生
归纳药膳的作用,主要有两点:治病和养生,这是它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历代均有成例。比如甘麦大枣汤可以治妇人脏躁,生姜当归羊肉汤可治产后血虚,麦门冬煎有“补中益心、悦颜色、安神益气”之效,可治心气虚引起的烦躁、失眠等。
在养生方面,药膳更是成为近代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基础。比如滋补膳食,《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食鉴本草》中的猪肾酒,可治肾虚腰痛;《遵生八笺》中的黄精饼,具有补肺清肺作用,等等。另外,还有多种具有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如元代《山家清供》中的蜜渍梅花、梅花脯,以及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
药膳使用4原则
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但在应用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原则一:注重整体。
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接受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比如“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再比如久居南方的人地处炎热潮湿,饮食则应多清凉甘淡,在药膳选料上也必须贯彻这一原则。
原则二:辨证施膳。
辨证施膳是从辨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根据食性理论,以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等与人体的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作为指导,针对患者的证候,根据“五味相调,性味相连”的原则。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法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温补、清补、平补、专病食谱4大类。比如同为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若证属胃阴虚者,宜服玉石梅楂饮等。
原则三:不能代替药物。
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虽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总之,二者是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相互补充,增加疗效。
原则四:不可滥用。
药膳中有药物成分,必须讲究适量和使用疗程,并不是药物量越多越好,更不是使用时间越长越好。比如人参乌鸡汤虽是一款不错的滋补药膳,假如人参超量,就会引起肝损伤,严重者甚至有性命危险。若是长期喝这款汤,也会引起阴阳失调。所以,使用药膳切忌“滥”。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请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然后再考虑是否继续食用。
常用药膳分类
按功用分类,药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养生保健延寿类 包括补益气血药膳(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调补阴阳药膳(如桑椹膏、冬虫夏草老鸭汤)、调理五脏药膳(如健脾膏、补肾膏)、益智药膳(如酸枣仁粥、柏子仁炖猪心)、明目药膳(如黄连羊肝丸、决明子鸡肝汤)、聪耳药膳(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延年益寿药膳(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
美容美发类 包括增白祛斑药膳(如白芷茯苓粥、珍珠拌平菇)、润肤夷颜药膳(如沙苑甲鱼汤、笋烧海参)、减肥瘦身药膳(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乌发生发药膳(如黑芝麻山药米糕、乌发蜜膏)、固齿药膳(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等。
祛邪治病类 有解表药膳(如葱豉汤、香薷饮)、清热药膳(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祛寒药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消导药膳(如山楂糕、五香槟榔)、通便药膳(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利水药膳(如赤小豆鲤鱼汤、茯苓包子)、活血药膳(如益母草膏、当归鸡)、理气药膳(如陈皮饮、佛手酒)、祛痰药膳(如梨膏糖、瓜蒌饼)、止咳药膳(如川贝蒸白梨、糖橘饼)、平喘药膳(如丝瓜花蜜饮、柿霜糖)、熄风药膳(如菊花茶、天麻鱼头)、安神药膳(如柏仁粥、酸枣仁汤)、排毒药膳(如黄芪苏麻粥、鲜笋拌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