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泉山韵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山脚下海山湖,竹韵琴泉胜玉都。
  脉脉溪流绕村郭,满坡果树挂红珠。
  这是夏天的下琴子村,美得不可方物。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了。而每次来,都惊艳于它的美。春芳歇长廊因为风吹日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鲜亮如新,却多了份岁月沧桑。青草萋萋、修竹松影、流泉飞瀑、石碾小径,一切都还那么妩媚;而那棵百年老杏树依旧活出了精彩,活出了魅力,那种精致的美,在这大山深处,仍然是无与伦比,无可替代。
  抬眼望,小村掩映在群山之中。前景是山,背景是山,浓浓的翠阴里,山脊的棱角不甚分明,而房舍也只是绿阴中的一角翘起的顽皮。还有那开不败的五色山花,有婀娜也有娇羞,恰似一抹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浸染其中。
  一路走来,清清亮亮的山泉水,汩汩不断,汇成一条小溪,流向海山湖。村中房屋、街道不似平原地带的齐整排列,却因了山势走向高矮不一、营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来。极目四望,绿水弄云起,青山衔翠枝。竹栏遮狭径,斜日照疏篱。红瓦青砖屋,蓝天白鹤居。民风淳厚载,悦飨共欢怡。
  大自然赋予山的一草一木、一池一洼、一壁一崖,都带着一种野性的、原始的、粗糙的美。而章丘的南部山区,这种让人震撼的美随处可见。这样一个有灵性的地方,常常因处在深远的山坳,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而暴殄天物。好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闪光璀璨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可以让那些野性的美成为我们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原先崎岖难行的山路、有着安全隐患的水道,都在人们巧手中变了模样,有了一种精致的、玲珑的美。谁都知道,毛驴拉磨,石碾子磨米磨面已经成为历史。可那些石碾子怎么办,难道就成为弃物丢掉?当然不会!用它们铺出一条水漫小径,一个个圆圆的“山东大饼”上,涓涓细流在脚下恣意妄为,有些肆无忌惮的样子,却也正好是张扬了曾经少年的情怀。村中,那条可追溯到上百年的双孔青石桥,泱泱泉水唱着欢歌,咿咿呀呀,年复一年。石桥上的车马行人,也是一辈辈地走来,在此安放了一个心灵之家。还有古老的弭祖筑房造屋的传奇故事。这样的美,格外别致,让人在浮世间的躁动顷刻间得到宁静和安逸。
  正是杏子成熟季节。展眼四望,山坡上、田埂地脚,这里一棵,那里一棵,都是杏树,挂满了成熟的果子,而每一个华丽动感的果实都热烈地写着山里人的快乐和希望。
  胸次在山水,扶贫志不移。丹心为民众,琴韵写佳诗。李先俊是这里的当家人,他是组织上派来的第一书记,在这里扎根已经三年有余,这里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办公室兼寝室,简洁、干净、整齐,但锅碗瓢盆齐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节假日与妻子儿女团聚,必须是在确保村子里没有大事小情的前提下,他才敢驱车离开。
  李书记是名副其实的山里娃,对大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对村民也充满了亲情和关爱。山中盛产核桃、栗子、杏子、花椒等干鲜水果和副食产品。这些都是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产,也是山里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小粮仓。收获了它们,山里人会把一年的辛苦,换成跳跃着快乐滋味的钞票,再换成生活必需品中的米面油,或者衣衫鞋袜,或者其他的生活用品。可是,山路遥遥,交通不便,怎么才能把这些东西运到山外卖掉?就成了一个大难题。而李书记也责无旁贷的成了村民的“大管家”,他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亲戚、朋友、同事等,寻找买家,用自己的车帮助村民把山货拉出山外及时卖掉。面对人们的赞许,李书记总是憨憨一笑说,这些都是自己分内之事,应该做的,而村民也亲切地称他为家人。
  眼下,山杏的采摘和售卖已收尾,接下来,核桃、栗子、花椒等干鲜果成为新一轮的销售热点,李书记依然会像以前那样马不停蹄地来回奔波,事无巨细地做着一切,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山若有灵,水是命脉。下琴子村,因有琴泉而得名,因有双孔青石古桥,因有弭祖筑房造屋传说,而使它有一种与世俱来的古老和沧桑。当我们欣喜地盯着那一股细细的天然的泉流,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敬油然而生。
  在一個具有独特气息的山乡农家小院,我们拜访了90岁高龄的老革命、老八路马庆江老人。1946年,年仅16岁的马庆江怀着保家卫国的宏大志向,参加了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革命大军。那时,他年纪虽小却很机灵,被部队首长一眼相中,做了司号员。从此,他手中的军号一次次地为我军吹响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冲锋号令,也一次次吹起胜利归来的凯旋曲!老人说,当年,他跟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南下剿匪战争。全国解放后,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用满腔的热血抒写炫丽的青春!随着老人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革命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战斗情景!老人讲到激动处,站了起来,打着节拍,声情并茂地唱了起来:“刘邓大军怎么样?怎么样?听我讲,南京、汉口到长江,到了长江怎么样……”这首在当时被广为流传的刘邓大军军歌,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保家卫国的斗志!而这位革命老人从他16岁当“红小鬼”参加革命战争,他的生命之魂就全部交给了国家,交给了党和人民,并终生以此为荣耀!这如大山一样的品格,质朴而坚定,又如汩汩流淌、息息不断的泉水耐人寻味!
  听说山里人蒸的老面馍馍,味道纯正香浓,不禁口中生津、味蕾含香。我和文霞迫不及待地返回村中,找到那户人家,每人买了五个硕大的馒头,馒头放在车中,面香四溢,顿时赶走了一路徒走游玩的困意!
其他文献
今冬  像你到处赴约的车轮  时间匆匆忙忙  今冬  一切都那么沉重  连同我写诗的中性笔  连同我亲吻过你印文的钨钢刀  连同我清明低垂在父母坟前的头颅  深冬了  你和大雁一起  却越来越远  你为什么  给我这么一个深重的季节  我赠你柔情的白雪  你给我坚硬的冰凌  悬铃木  几只悬铃  在寒光里摇曳  没有声音  这看似干瘪了的悬铃  裹紧一腔深情的种子  假如打开  漫山遍野会奏响关雎
期刊
等待  这一刻的命运  下一刻知道  等待的时候有甜蜜  更多的是孤寂  人生就像无数個站台  有重逢也有离散  是谁把月亮磨成薄薄的暗器  射向人间  向往  溪流的向往是海洋  她一路欢唱  小草的向往是春阳  她拼命向上  年轻的心啊  向往着远方  此时,世间一片安静  大地一片清亮  盼望  很小时候  总爱天真地望着天上  数吃草牛羊的洁白  结队而过飞鸟的倩影  而现在  碧蓝的天空
期刊
睡莲花开  沉默,不是沉睡。  我是蹲仓的松鼠或冬眠的小蛇,冰封三尺心也不会冻僵。默默地惦记着天鹅的驿站,写在备忘录的封面上。  像烈马撞开圈门的瞬间,冲出了水面的一叶叶绿方舟,等待芦苇拔节。  醒来,看见了夏天。送给她的那束阳光,笑成一朵火焰。只有昼思夜想才会有,珍贵如新娘给爱的初吻。  草籽  风动,一粒草籽訇然落下,诺言楔进大地。  枯黄的根下冒芽。没边没沿,也无拘无束的,在季风掏空的山谷间
期刊
森林叙事  重重叠叠的绿  深深浅浅的黄  几世几劫  生长的声音清脆响亮  追逐一寸一寸长高  心事一圈一圈蔓延  没有路  无需有路  所有的脚步要么生了根  要么在空中飞  密不透风  阳光拼命挤拼命挤  窥探埋葬太久的秘密  森林是忠诚的老友  沉默不语  沉默不语  一些小悲哀大苦痛靠近  更近  走进的瞬间被稀释成雾霭  萦绕盘旋  然后成了雨在枝叶间幸福地眨眼  光头强的确有些小聪明
期刊
塞北的冬天总是来得早,走得晚。燃烧的枫红刚刚送走色彩斑斓的晚秋,初来的雪就翩然而至了。她悄悄飘落在“立冬”的门楣,给惊喜的眼睛罩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白色轻纱。  雪来了,真正的冬也来了。  静谧的清晨,当拉开窗帘的一刹那,透过玻璃窗上美丽的窗花,眼前这一派冰洁的童话世界,让我走进那个古老的故事。那雪韵唤起的童心随着雪花漫舞,将我飘落成那个童话里的白雪公主。  窗外,那些白蝶般的小精灵自由地飞旋着、轻
期刊
暮色四合之前  斜阳正被最后一只倦鸟背着回家  天空留下一串轻微的喘息  绛紫色的称为暮云,红色的是晚霞  横亘在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大门  徐徐打开  转眼,又将缓缓关上  我在回忆的河流上  独自游荡,为的是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大门合上前  采撷你的故事入眠  蜗牛  需要一个不大的空间  安放一颗执著的心  在下雨或天晴的日子  灵魂可以避雨或晒晒太阳  有一天,壳突然丢失了  你惆怅地东张西
期刊
只一夜间  我竟然不知道谁离开了我的视线  那些昨日跳動着火花的梦  那些奔跑在时空裂缝中的风  驻足在绿叶和枯草之间  张望  你是那远远窥望我的神秘过客?  还是我已幻成,你的身影?  夜色微澜,风继续吹  我不停地奔跑,莽莽戈壁  传来阵阵马儿的嘶鸣
期刊
他们俩聊起北京,那些不可倒回的夜色  雨雪都诞生于凌晨,混沌初始的漆黑  那些人有的离开了,有的止于堕落  歌手的指头割裂于理性的琴弦,诗人  安静地讲起诗歌,从荷马到唐璜  从诗经到楚辞,还有那些刚死去的诗人  他于是说啤酒再来三瓶吧,最后三瓶  毕竟,流淌的字母、酒吧、草地  激荡的浪花,都具备粉碎的可能  遗憾的是,再也无法簡单一点儿  雨点正在上升  雨丝密布于我们四周,只有这个时候  世
期刊
一  黄安东进二十里,有古镇谓之桃花,位于黄宋古道上。往来宋埠与黄安之间者,不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多会于此。更有三教九流,龙蛇混杂,常登古镇宝地,于是桃花镇人烟阜盛,乃鄂东一繁华之地也。  古镇虽小,然奇人奇事甚多,这秦三家便有奇人。  秦三的父亲算个奇人,他是个鸡贩,精通杀鸡褪毛,绰号“推三把”。他瘦高个子,敦实,心灵手巧。桃花镇人说,怪人“推三把”有绝招,杀鸡手法独特。在动刀之前,嘴里总
期刊
崔立,上海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上海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专栏作家。2006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在《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山花》《飞天》《山西文学》《山东文学》《福建文学》《湖南文学》《广西文学》《安徽文学》《时代文学》等刊物发表以小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1200多篇,近半数被《小说选刊》《人民文摘》《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入选100多本年选及权威选本,获奖百余次。出版著作《那年夏天的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