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池书香古人心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un5802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良桢 1947年生,现在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职。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虽是“小道”,而前贤尚谓之“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足见书法对艺术家技法修练、眼界气度和学养器识要求之苛刻。
  潘良桢幼承庭训,六岁起即在祖父旺耀公督促下识字、习书。真正打下坚实基础,则是文革动乱初期的待业四年,那一时期他将神龙本《兰亭》、智永《千文》、米芾《蜀素》、《苕溪》各临数百甚至上千遍。近二十年来更是上自商周鼎彝,下迄近世名家,凡有所会,无不悉心临写,玩味其笔法体势。即使1997年中风之后身体和精神一度都极为痛苦之时,日服中药一帖,仍力疾以包药纸临《颜氏家庙碑》等法书十六字。半个多世纪来,极虑专精,何曾一日废书!
  
  
  但最初十年,潘良桢虽志于书却昧于法,近乎是在黑暗中摸索。幸运的是,十六岁时,他参加了沈尹默先生主持的上海青年宫书法学习活动,亲见沈老挥毫,豁然开朗,并结交了一批同道学友。后又得识钱瘦铁大弟子徐璞生先生,并于徐府座中得识金元章老先生,复经金、徐二位引荐,拜访了来楚生等先生。文革结束后入复旦哲学系就读,复旦名教授王蘧常、朱东润、郭绍虞等于学术之外皆以擅书闻名,潘良桢幸为王蘧常先生入室弟子。潘良桢受诸位先生艺术和学问的陶染,眼界大开,器识日进。
  潘良桢幼好读书,中学时便沉迷于《楚辞》、《史记》、魏晋诗文等,文革初期待业家中,除了临贴,更博览经史子集和各种杂书,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兴趣尤浓。插队八年,每夜一灯如豆仍披阅不倦。进入复旦哲学系后,原拟在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上有所作为,但因人事世态所迫竟未能如愿。当时“书法美学热”方兴,而那时事美学者多无书法实践经验,论书便觉隔靴搔痒;书家又多无哲学理论素养,所议时乏学理深度,潘良桢自度兼有学书经验与学术训练之长,遂有志于书学研究。这是潘良桢技进乎道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他学养器识的发挥和更上层楼,在书法创作之外,更拓出一片新天地。
  
  将潘良桢的技、识、学维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是他的临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临帖是“与先贤对话,不无乐趣”,以至于“释读刻石墨本之漫漶者,则有如猜谜之趣味,虽时有误亦不失其乐也”(跋临《景君铭》)。这种“对话”似的临书,在技法的训练之外,更是潘良桢脚踏实地认识书法文化和历史的津梁。他每临一家,辄体其特色,探其所自,考其流变。举其要者,如九十年代初,他在写作《秦代文字与书法》一文时,多见金文,兴趣遂浓,日临数百字。为了写《王羲之论传》,便将二王传世诸帖和阁帖都认真临习。1995年主编《中国书法全集:李叔同、马一浮卷》,在尽力搜寻研读大量资料之外,更对弘一法师遗墨图片心摹手追,揣摩其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书写状态和笔下感觉,推究其演变过程。有了深刻的临写体会,再读古今书论和考察书史,便自有会心:操龙泉之利,无虞断割之议矣。
  
  这种“对话”的更深的思考结果,则总结在潘良桢的书学论著中,尤其是他对书法笔法发展的论述。一九八三年潘良桢的一篇颇有分量的论文《隶书艺术及在书法演变中的作用》发表于当年第二期《书法研究》。他在文中提出隶书从根本上是“以圆劲篆法为根本而出以波折与出锋”, 这实际上就将 “大小二篆生八分”和刘熙载的“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用”的说论,与书写时的用笔的实际方法联系在一起,实践意味深长。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潘良桢就受来楚生先生影响,把临习重点置于汉碑,并进而临习《石鼓文》、《袁安碑》、《袁敞碑》诸多篆书刻石,到撰写此文时,已经有十余年的浸霪,对篆、隶笔法有了深刻的体验。论文虽是成于大学时代的处女作,却是多年体悟思考的小结。
  八十年代中期后,潘良桢开始致力于南北朝碑版,一意搜罗,用功临写,并尝试将碑版化入行草,同时开始对由晋魏至唐代笔法演进的思考。初有《学王管见》一文(首发于1989年灌县全国书学会议,后发表于海外《九州学刊》),辨析晋唐书法之异。1995年,他思考渐臻成熟,借揭开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一文的不解之谜而写成论文《<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后在《书法研究》1999年第二期发表,并获1990-2000上海书学论文奖第一名),将千百年来神秘的“笔法”源流,抽丝剥茧,作了一个清晰阐述。潘良桢认为,古来书法用笔大致有两种主要的调锋方法:使转和提按,其应用重心之转换发生于隋唐之际。对调锋笔法的这一划分,跨越了昔人执笔、运腕、运指的争议,既涵盖了具体的笔法技巧,也解释了相应于二种笔法的具相和审美意趣的差异。这一理论的提出,正是潘良桢在笔法上与从上古到近代的大师们“对话”之后的认识和心得。(笔者按:邱振中教授对隋唐笔法演进也提出过类似的论述,应是英雄所见略同)
  潘良桢的书艺和书学的另一相通的特点是博取深思。在书学研究上,他得力于传统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和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每于经见的材料中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新问题。博涉精思,时时设身处地地从往古的角度来理解和思考。在书艺上更立足于临帖取法的广博,心不厌精,手不厌熟。从年轻时体会到《神龙兰亭》、智永《千文》和米芾《蜀素》三家一脉开始,到临《曹全碑》“觉其笔法体势竟时见与《张迁》相通,《曹全》岂但秀媚也,《张迁》亦非但有雄强也”,临北魏《元飏墓志》“觉其时开禇字先河,时与《瘗鹤铭》仿佛”,临《西峡颂》则觉其“兼篆隶、隶楷之胜焉”,临帛书则“篆隶、古今文字、笔法递变迹象显然”,无不见其用思之深。他的隶书出入秦汉,兼《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之长,参用宾老的“文人”篆法,更溶入金文字法,力追高古浑穆,烂漫天成。行草则放眼秦汉之高古,体会魏晋之雄肆,立足唐宋之精微,变石斋、二水、寐叟、缶翁、瑗叟之意态。尤喜作手卷,动辄盈丈,用笔、行气、章法由始至终略无懈怠。其隶书在一九八二年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上获奖,而行草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展大奖等奖项。
  近世以来,由于科举的废除、硬笔的普及和其他社会变迁因素,使得硕学者已不必精书而学书者也不必深于学问,以至更有书学家而昧于书者。艺术市场的空前兴旺,西方学术思潮与理论的蜂拥而至,更对艺术家的创作和研究心态形成冲击之势。世殊事异,如潘良桢这样在默默地与古人的对话中创作和治学的“书法玩票者”,虽不会有什么轰动效应,却正是中国书法艺术风范独到地繁荣与进步的希望。
其他文献
我已八十,觉得事事力不从心。但是八十之际,还有几件事情让我高兴,我不得不铭记于此:第一,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沉甸甸的《当今人文的三个方向》,把我和夏志清、李欧梵并列为人文方向,尽管我实不敢当,但我还是感谢王德威先生的深情厚谊(“三个方向”这个题目是王德威想出来的),还有周建华先生(他是现任三联社长兼总编辑,书是由他出版的),并感到无上的光荣。第二,由王德威教授、季进教授、刘剑梅教授三人主编的《刘再复
期刊
在我接触的当代诗文作品中,梁衡享誉文坛的系列散文名篇,无论是写人写景或单纯的议论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几天,捧起欣榆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梁衡散文》图文珍藏本,又一次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与思想的魅力。此书编为“仰望高山”、“刻在青史”、“走近政治”、“人文地理”、“人生风景”、“人生感悟”六辑,共五十四篇文章及附录。这其中,无论是写革命伟人的《特利尔的幽灵》、《这思考的窑洞》、《觅渡、觅渡、
期刊
鲁迅早在日本时期写过一些文言的论文,发表在当时留学生们创办的杂志上,主要是五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鲁迅早期也曾有过一些文学活动,在《〈呐喊〉自序》里描述过《新生》诞生的过程:“我们想从事文学,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所以只谓之《新生》。”但是《新生》办得并不顺利,原来一起办《新生》的人陆续散去,刚创始时就不顺利。鲁
期刊
一  动物的成长有个关键期,过了那个关键期,生命的模式就定型了。科普畅销书《所罗门王的指环》、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的康拉德·劳伦兹曾举出一些动物认父母的例子,指出往往在出生后的那个时刻最为重要,幼雏当时所见者往往即一见钟情,终生不移。有一部依据动物关键时刻理论所拍的电影《返家十万里》,即描述动物学家如何照顾一群雏雁,教导她们飞行。当滑翔机冉冉飞起升空,后面跟着幼雁排序飞翔时,这位
期刊
《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尔先生今年又有一本新书问世,书名就叫Australian Bush To Tiananmen Square(《从澳洲灌木丛林来到天安门广场》)。封面上端是一张作者身穿汗背心、双手握蛇的素颜照片和一张摄有三只袋鼠的美图,下端是作者身着白色西装衬衫站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的留影,背景是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毛泽东画像。猛然看见书名时我的耳边竟然响
期刊
我国是世界蜡染手工艺的发源地之一。对于蜡染的起源,各国说法不一。早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埃及的蜡染技艺已相当成熟,于是被猜测为蜡染工艺的发源地;印度被更多人猜测是蜡染的发源地,根据日本书籍《蜡染的技法》得知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印度产生了蜡染并将其传至日本和中国。然而,中国的敦煌石窟里发现了早期的蜡染作品,说明我国汉、晋时期,已经在用防染色剂,这也足够说明我国也是蜡染的起源国之一。我国的蜡染文化兴起
期刊
1967年10月生于山东桓台县。中国美院毕业,2003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三期中国画名家研修班,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画院画师,淄博市青年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自从陈绶祥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第一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以来,很多有志于学习国画的画家都集中到研究院,在先生身边朝夕请教,问学不已。他们有的是通过同学朋友的推荐,有的则慕名而来。在随侍先生的数年间,我认识了他们中的不少人。其中,王韶
期刊
梁文博1956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院副院长。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多次获奖,并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7年获“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称号,其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大展”、“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和“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等画展。出版有《
期刊
一  当人们走进运动场观看一场足球赛的时候,很少会把视线集中在门将身上。他们只有两人,各自为交战双方守住自家的大门。他们穿着颜色独特的球衣,与对方门将不同,与自家球员也不同,在绿色的草地上通常都很显眼。他们多半都身材高大,机警、灵活、敏捷。他们专注着球的走向,他们清楚地知道“球比人快”的道理,随时处于备战状态中。当对方球员带球飞奔而至的时候,他们必须在瞬间决定接应的办法,是跑出禁区拦截还是站在自家
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卷第1374页在“风景画”条里,对风景画的定义是:“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有时在其中也添画一些人物和动物作为点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实际上也是风景画,但不使用风景画这一概念”【1】。既然“山水画实际上也是风景画”,那么为什么又不使用“风景画”这个词呢?这里是否存在某种悖论,其中必有值得我们探究的深意。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及其审美心理的差异来探讨概念的不可简单归属性。    中西绘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