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网上报道,中华英才网组织一项人才资源网上调查,在这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对在择业或更换工作时对工资福利、培训发展机会、单位离家近、企业公众形象这四项因素进行比较选择,结果显示“培训发展机会”已经成为员工选择、更换工作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在回答“您对单位提供的培训与发展机会满意吗?”这一问题时,近7成的投票者投了反对票。从分类调查看,外方独资企业员工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满意率为52%,其次是中外合资企业35%,国有企业的满意度对低,只有24%的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满意。导致人才外流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工资福利和培训发展机会。因此,国有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训体系和培训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培训效率低、职工满意度低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培训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对培训投资力度不足 据专家估计,一个人在所学习的知识,5年后大部分会过时。持续组织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知识,是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值的一种投入。据对部分国企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5%的企业在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费,哪年生产利润高就多拔点;利润少或生产形势紧张时,首先压缩的就是培训;也有部分企业,总是幻想从社会招录合格人才,总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决策,致使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不够,甚至有的企业,培训经费年投入人均不足50元,长期投入的不足,制约着人才培养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运行职责不明确,质量管理不到位 培训运行机制不顺畅,也是造成培训工作滞后的重要因素。一些企业管理体制滞后,培训职责分工不明确,很多主管部门主管不了培训,相反,本无培训管理职责的各个业务部门,谁都可以组织培训,培训计划、经费处无政府管理状态。
基层单位穷于应付满天飞的培训通知,根据顾不上哪个该培训,谁不该培训,参加培训成了应付上级安排的差事,造成一批批培训的“专业户”。由于对培训目的不明确,大家对培训质量就更不在意,经调查统计,95%培训班没经过严格的培训质量评估就向承办单位支付了培训费用,质量管理成为空谈,培训长期处理无监控、无质量管理状态,更谈不上持续改进工作了。
(三)培训使用结合不紧,培训投资浪费严重 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本含量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长线投资。与外方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粗放,没有严谨精细的培训需求分析,不知道每位员工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二是培训内容不切实际,盲目赶时髦,学新词,对于切切实实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内容,却没有足够的分量;三是在培用结合方面,很多单位培训主管部门与人才使用部门分离,用人者不考虑培训,培训者不考虑使用,即使有些单位培训与使用职能在一体,也由于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使得培训与使用仍然是两张贴不到一起的皮,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培训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企业要留住人才,发展企业,首先要改善员工培训工作,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为企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培训机制。
二、建立良好的员工培训体系必须包括的内容
(一)引进科学培训理念,提高培训重视程度 目前,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班子对培训的重视不够,一些管理干部甚至员工对培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偏见。所以,要建立科学培训体系,要从更正观念和建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入手,首先提升企业决策者对培训的重视程度,领导是关键,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次是提升中层管理干部对培训的重视,中层干部的重视程度决定的培训策略的落实水平。其次是提高层层管理人员及员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这里建立培训体系的基础,离开广大员工支持,培训体系将无法有效运作。
(二)强化培训投资意识,加强培训投资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在更新产品、改善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的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外资企业都在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力度,希望能通过员工培训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事实证明,这些企业的投资是值得的,企业不但从培训中获得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值,而且,外企提供的大量培训资金和培训机会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必须加强对培训的投资,通过培训提升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与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实施有效培训 简单地说,培训需求是指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和工作要求及标准之间的差距,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就是找出这些差距。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包括以下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作)需求分析;员工个人需求分析。这三方面的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项目的选择提供了全面的依据。目前,许多企业只注重了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分析,而忽略了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造成需求分析工作的缺位,无法推动企业培训实现“双赢”战略。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应针对员工具体的能力差距设计培训内容,强化培训针对性。同时,要考虑成人学习特点,采用案例分析、论题研讨、模拟实操等学员参与性、体验性培训方式,实施以学员为主体的培训,提高学员的参与兴趣。如果仍以传统的满堂灌实施教学,既达不到预计的培训效果,又不利于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挫伤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重视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培训效果评估 员工培训的评估标准可参考四项标准:学员的反映,即培训对象对整个培训计划和过程的意见或看法;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认识等;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主要是指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成果,即培训对企业和工作环境等产生什么影响,包括员工满意度是否提高、士气是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浪费是否减少、销售额是否上升、利润是否增加等。这四项标准中,有些标准简单易行,有些标准执行起来有困难,但由于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供培训信息,所以在评估时,应该将这四项标准结合起来使用。通过这些标准来检测培训效果,可以帮助培训人员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培训项目是否符合企业实际需要,是否需要修改等。
(五)建立培用结合的机制,激发员工培训的热情 企业的培训激励机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将培训本身作为现代企业中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员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自己在企业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对企业人才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培训有三种形式: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一步深造,读取硕士或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管理实习;与国内外大型企业或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项目或产品,在实践中获得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
在企业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例如,参加经营管理培训的人员,企业应为他们提供竞聘上岗或晋升的机会,使他们在一定和管理岗位上发挥所长,充分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化、全球化迅速发展,企业已无法躲避这一趋势,人力资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一个国家如果只想靠资源发展经济的话,那么在21世纪是很难赶上发达国家的。我国企业要想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中进入世界500强,唯一出路也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增强其创造性、科学性,建立一套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龙口港务局引航分站)
在回答“您对单位提供的培训与发展机会满意吗?”这一问题时,近7成的投票者投了反对票。从分类调查看,外方独资企业员工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满意率为52%,其次是中外合资企业35%,国有企业的满意度对低,只有24%的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满意。导致人才外流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工资福利和培训发展机会。因此,国有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训体系和培训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培训效率低、职工满意度低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培训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对培训投资力度不足 据专家估计,一个人在所学习的知识,5年后大部分会过时。持续组织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知识,是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值的一种投入。据对部分国企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5%的企业在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费,哪年生产利润高就多拔点;利润少或生产形势紧张时,首先压缩的就是培训;也有部分企业,总是幻想从社会招录合格人才,总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决策,致使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不够,甚至有的企业,培训经费年投入人均不足50元,长期投入的不足,制约着人才培养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运行职责不明确,质量管理不到位 培训运行机制不顺畅,也是造成培训工作滞后的重要因素。一些企业管理体制滞后,培训职责分工不明确,很多主管部门主管不了培训,相反,本无培训管理职责的各个业务部门,谁都可以组织培训,培训计划、经费处无政府管理状态。
基层单位穷于应付满天飞的培训通知,根据顾不上哪个该培训,谁不该培训,参加培训成了应付上级安排的差事,造成一批批培训的“专业户”。由于对培训目的不明确,大家对培训质量就更不在意,经调查统计,95%培训班没经过严格的培训质量评估就向承办单位支付了培训费用,质量管理成为空谈,培训长期处理无监控、无质量管理状态,更谈不上持续改进工作了。
(三)培训使用结合不紧,培训投资浪费严重 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本含量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长线投资。与外方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粗放,没有严谨精细的培训需求分析,不知道每位员工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二是培训内容不切实际,盲目赶时髦,学新词,对于切切实实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内容,却没有足够的分量;三是在培用结合方面,很多单位培训主管部门与人才使用部门分离,用人者不考虑培训,培训者不考虑使用,即使有些单位培训与使用职能在一体,也由于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使得培训与使用仍然是两张贴不到一起的皮,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培训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企业要留住人才,发展企业,首先要改善员工培训工作,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为企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培训机制。
二、建立良好的员工培训体系必须包括的内容
(一)引进科学培训理念,提高培训重视程度 目前,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班子对培训的重视不够,一些管理干部甚至员工对培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偏见。所以,要建立科学培训体系,要从更正观念和建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入手,首先提升企业决策者对培训的重视程度,领导是关键,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次是提升中层管理干部对培训的重视,中层干部的重视程度决定的培训策略的落实水平。其次是提高层层管理人员及员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这里建立培训体系的基础,离开广大员工支持,培训体系将无法有效运作。
(二)强化培训投资意识,加强培训投资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在更新产品、改善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的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外资企业都在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力度,希望能通过员工培训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事实证明,这些企业的投资是值得的,企业不但从培训中获得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值,而且,外企提供的大量培训资金和培训机会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必须加强对培训的投资,通过培训提升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与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实施有效培训 简单地说,培训需求是指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和工作要求及标准之间的差距,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就是找出这些差距。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包括以下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作)需求分析;员工个人需求分析。这三方面的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项目的选择提供了全面的依据。目前,许多企业只注重了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分析,而忽略了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造成需求分析工作的缺位,无法推动企业培训实现“双赢”战略。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应针对员工具体的能力差距设计培训内容,强化培训针对性。同时,要考虑成人学习特点,采用案例分析、论题研讨、模拟实操等学员参与性、体验性培训方式,实施以学员为主体的培训,提高学员的参与兴趣。如果仍以传统的满堂灌实施教学,既达不到预计的培训效果,又不利于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挫伤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重视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培训效果评估 员工培训的评估标准可参考四项标准:学员的反映,即培训对象对整个培训计划和过程的意见或看法;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认识等;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主要是指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成果,即培训对企业和工作环境等产生什么影响,包括员工满意度是否提高、士气是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浪费是否减少、销售额是否上升、利润是否增加等。这四项标准中,有些标准简单易行,有些标准执行起来有困难,但由于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供培训信息,所以在评估时,应该将这四项标准结合起来使用。通过这些标准来检测培训效果,可以帮助培训人员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培训项目是否符合企业实际需要,是否需要修改等。
(五)建立培用结合的机制,激发员工培训的热情 企业的培训激励机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将培训本身作为现代企业中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员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自己在企业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对企业人才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培训有三种形式: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一步深造,读取硕士或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管理实习;与国内外大型企业或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项目或产品,在实践中获得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
在企业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例如,参加经营管理培训的人员,企业应为他们提供竞聘上岗或晋升的机会,使他们在一定和管理岗位上发挥所长,充分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化、全球化迅速发展,企业已无法躲避这一趋势,人力资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一个国家如果只想靠资源发展经济的话,那么在21世纪是很难赶上发达国家的。我国企业要想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中进入世界500强,唯一出路也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增强其创造性、科学性,建立一套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龙口港务局引航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