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两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该把电影和“两课”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主要针对电影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影 “两课” 问题 运用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大众化娱乐形式,它具有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电影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影更是“情有独钟”。高校“两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种教学工具和资源,并不断在实践中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实现“两课”教育与教学的双重目的。
一、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高校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看作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命运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同时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两课”新方案的实施工作,陈至立同志在第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地全面实施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具体要求,其中指出“要大力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为促进当前“两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许多高校已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摸索、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改革等。顺应改革潮流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能,今后在高校“两课”教学中适当运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也将成为一种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手段,因为电影题材广泛、内容生动、贴近生活,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对身心尚处在发展成熟中的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经过精心择取后的电影在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补充课堂教学不足的同时,更是起到了净化其灵魂,高洁其志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目的。
二、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据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高达65%。”可见采用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结合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在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级手段之一当然也可以极大地增强“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两课”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
1、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由于电影艺术具有生动活泼、情节感人、寓意深刻等特征,因此在现实中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尤其当这些电影一旦融入了艺术家们的高尚道德观和伦理美德,便会成为蕴涵思想教育意义、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电影佳作。这些作品对大学生富有极强的吸引力,如果能够在单纯的娱乐中有目的的对其加以引导,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高校“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捷径。例如在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冲出亚马逊》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大学生们不断为两位中国特种兵战士顽强拼搏、以祖国荣誉为最高利益的精神所感染,发自内心地为解放军战士自豪、为我们的祖国骄傲,并立志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此时他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部充满杀戮和打斗场面的枪战片。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电影进行教学,能够展现事物、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声、形、色并茂和逼真的效果。在“两课”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利用电影进行教学,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比上几堂单纯讲授的理论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能起到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部分时,一些学生不太感兴趣,认为企业和自己没有关系,“现代企业制度”等一些概念太抽象了,但是在观看电影《首席执行官》后,海尔那种“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使学生们深受启发,甚至有些学生还产生了创业的激情和渴望,因为他们真正了解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将产生怎样的作用,于是现实中他们也更加渴求了解有关的经济知识和相关理论。
3、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高校“两课”教学中运用电影艺术形式,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每一个人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做直接加深了学生对文字教材的理解,避免了理论学习中容易出现的抽象和枯燥,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生动而富有时代气息。例如一部看似貌不惊人的故事片《可可西里》,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故事载体,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意在呼唤人们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关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虽然没有巨额投资、没有宣传炒作,其一幕幕镜头却以无与伦比的力量震撼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使许多大学生潸然泪下,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可可西里、保护自己身边的家园已经刻不容缓,这就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巩固。
4、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两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较为庞杂,哲理性、抽象性的东西较多,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难度都很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是难上加难。电影内容主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许多电影导演择取电影题材时往往能从社会理论热点出发,以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例如《被告山杠爷》反映了一个偏远山区人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故事,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们法律知识的匮乏和对法律漠视的例子比比皆是,利用这部看似平淡无奇的影片,并适当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点拨,使得“两课”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结为一体,提高了大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电影在“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电影创作存在追求数量和粗制滥造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电影创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电影创作的整体质量仍然不容乐观。电影创作的市场意识仍然欠缺,相当部分作品依然存在着不重视市场需求、不重视观众需要的小圈子意识:还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存在不同程度的庸俗化甚至低俗化现象。”电影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就不可免俗地会去顺应市场追求利润的要求从而失去其作为高级文化的特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加选择地给学生放 映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影片,有时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而一旦产生这种影响再想要消除的话困难便要大许多了。
2、“两课”课时有限导致电影教学的困难。当下高校教学改革大潮中许多院校都把对学生的专业化训练放到首位,这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反映到“两课”具体教学安排中便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大“浓缩”了课程教学的学时。由于高校“两课”课时变得极为有限,又有大量理论知识内容必须完成,所以如何科学地把握时间,充分发挥电影在教学中的作用,便成为摆在每一个“两课”教师教学改革探索面前的一大难题和瓶颈。
3、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还不够充分。在把电影引入“两课”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自己的主观因素也有可能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产生影。向。第一,有些教师由于自己缺乏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导致对电影选材不得当、针对性不强,讲解不透辟,容易使得“两课”理论教学和电影内容产生脱节现象,学生有时如同坠入云里雾里根本就不知道教师的教学目的何在;第二,有些教师过分倚重电影,他们不是在经过精心准备后在最恰当的时候去播放电影或剪辑,而是一古脑儿地把某部电影或剪辑放给学生看,随后也不作指导和讲解或是提问及思考,这种做法反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将观看电影已经产生的效果升华为理论认识:第三,有些教师还有可能堂而皇之地打着教学改革的旗号做出违背教学纪律的事情。其实出现上述几种情况都和教师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艺术涵养及敬业精神不足有一定关系。
四、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两课”教育的教学水平。要想使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本文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二者的协调关系非常关键。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适度地安排一定量的电影内容进行播放,课堂讲授时间采取适时插播的形式较好,但一定要少而精,如果非要保持电影的完整性也可以利用课后的实践课或课余时间进行播放。其次,教师在播放前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进行严格的选材,并对选定的电影进行预看,以便在自己吃透的前提下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再次,教师还应作好放映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多媒体教学培训,提高运用高科技手段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能力。最后,还需要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地对不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两课”电影教学逐渐走向成熟,并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课”教学中播放有关电影内容,切忌教师一边忙,学生一边闲的现象发生,相反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借助语言等多种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对表现重点内容的画面和带有关键性的镜头,教师一定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而且声音要大,要做到精练、准确,节奏恰当、合理。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并当场给予解答或交给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电影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两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利用社团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同学生会、党团组织联合举办电影节或电影周,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成“影评协会”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电影征文活动。总之,必须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达到电影教学的目的。
3、加强师生互动。在观看有关电影之后,教师千万不能就此了之,此时师生的互动成为关系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抓住契机,充分发挥电影的优势,开展不同形式的观后活动。如为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回忆放映的内容,谈感想,开展课堂讨论;结合放映内容,针对要思考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写文章或查阅有关资料等。通过以上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师生互动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日本教学专家左藤正夫称之为“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高要求自己,不断自觉查阅大量资料,甚至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反过来促进教学水平的再次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大有裨益。
今天,在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洪流当中,电影作为一种既传统又特殊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已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两课”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和利用好这一现代化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通过电影去认识世界、感知人生、展望未来。
[关键词]电影 “两课” 问题 运用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大众化娱乐形式,它具有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电影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影更是“情有独钟”。高校“两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种教学工具和资源,并不断在实践中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实现“两课”教育与教学的双重目的。
一、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高校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看作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命运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同时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两课”新方案的实施工作,陈至立同志在第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地全面实施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具体要求,其中指出“要大力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为促进当前“两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许多高校已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摸索、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改革等。顺应改革潮流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能,今后在高校“两课”教学中适当运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也将成为一种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手段,因为电影题材广泛、内容生动、贴近生活,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对身心尚处在发展成熟中的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经过精心择取后的电影在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补充课堂教学不足的同时,更是起到了净化其灵魂,高洁其志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目的。
二、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据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高达65%。”可见采用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结合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在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级手段之一当然也可以极大地增强“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两课”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
1、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由于电影艺术具有生动活泼、情节感人、寓意深刻等特征,因此在现实中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尤其当这些电影一旦融入了艺术家们的高尚道德观和伦理美德,便会成为蕴涵思想教育意义、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电影佳作。这些作品对大学生富有极强的吸引力,如果能够在单纯的娱乐中有目的的对其加以引导,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高校“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捷径。例如在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冲出亚马逊》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大学生们不断为两位中国特种兵战士顽强拼搏、以祖国荣誉为最高利益的精神所感染,发自内心地为解放军战士自豪、为我们的祖国骄傲,并立志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此时他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部充满杀戮和打斗场面的枪战片。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电影进行教学,能够展现事物、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声、形、色并茂和逼真的效果。在“两课”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利用电影进行教学,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比上几堂单纯讲授的理论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能起到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部分时,一些学生不太感兴趣,认为企业和自己没有关系,“现代企业制度”等一些概念太抽象了,但是在观看电影《首席执行官》后,海尔那种“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使学生们深受启发,甚至有些学生还产生了创业的激情和渴望,因为他们真正了解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将产生怎样的作用,于是现实中他们也更加渴求了解有关的经济知识和相关理论。
3、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高校“两课”教学中运用电影艺术形式,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每一个人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做直接加深了学生对文字教材的理解,避免了理论学习中容易出现的抽象和枯燥,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生动而富有时代气息。例如一部看似貌不惊人的故事片《可可西里》,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故事载体,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意在呼唤人们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关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虽然没有巨额投资、没有宣传炒作,其一幕幕镜头却以无与伦比的力量震撼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使许多大学生潸然泪下,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可可西里、保护自己身边的家园已经刻不容缓,这就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巩固。
4、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两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较为庞杂,哲理性、抽象性的东西较多,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难度都很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是难上加难。电影内容主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许多电影导演择取电影题材时往往能从社会理论热点出发,以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例如《被告山杠爷》反映了一个偏远山区人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故事,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们法律知识的匮乏和对法律漠视的例子比比皆是,利用这部看似平淡无奇的影片,并适当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点拨,使得“两课”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结为一体,提高了大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电影在“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电影创作存在追求数量和粗制滥造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电影创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电影创作的整体质量仍然不容乐观。电影创作的市场意识仍然欠缺,相当部分作品依然存在着不重视市场需求、不重视观众需要的小圈子意识:还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存在不同程度的庸俗化甚至低俗化现象。”电影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就不可免俗地会去顺应市场追求利润的要求从而失去其作为高级文化的特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加选择地给学生放 映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影片,有时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而一旦产生这种影响再想要消除的话困难便要大许多了。
2、“两课”课时有限导致电影教学的困难。当下高校教学改革大潮中许多院校都把对学生的专业化训练放到首位,这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反映到“两课”具体教学安排中便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大“浓缩”了课程教学的学时。由于高校“两课”课时变得极为有限,又有大量理论知识内容必须完成,所以如何科学地把握时间,充分发挥电影在教学中的作用,便成为摆在每一个“两课”教师教学改革探索面前的一大难题和瓶颈。
3、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还不够充分。在把电影引入“两课”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自己的主观因素也有可能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产生影。向。第一,有些教师由于自己缺乏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导致对电影选材不得当、针对性不强,讲解不透辟,容易使得“两课”理论教学和电影内容产生脱节现象,学生有时如同坠入云里雾里根本就不知道教师的教学目的何在;第二,有些教师过分倚重电影,他们不是在经过精心准备后在最恰当的时候去播放电影或剪辑,而是一古脑儿地把某部电影或剪辑放给学生看,随后也不作指导和讲解或是提问及思考,这种做法反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将观看电影已经产生的效果升华为理论认识:第三,有些教师还有可能堂而皇之地打着教学改革的旗号做出违背教学纪律的事情。其实出现上述几种情况都和教师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艺术涵养及敬业精神不足有一定关系。
四、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两课”教育的教学水平。要想使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本文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二者的协调关系非常关键。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适度地安排一定量的电影内容进行播放,课堂讲授时间采取适时插播的形式较好,但一定要少而精,如果非要保持电影的完整性也可以利用课后的实践课或课余时间进行播放。其次,教师在播放前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进行严格的选材,并对选定的电影进行预看,以便在自己吃透的前提下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再次,教师还应作好放映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多媒体教学培训,提高运用高科技手段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能力。最后,还需要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地对不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两课”电影教学逐渐走向成熟,并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课”教学中播放有关电影内容,切忌教师一边忙,学生一边闲的现象发生,相反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借助语言等多种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对表现重点内容的画面和带有关键性的镜头,教师一定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而且声音要大,要做到精练、准确,节奏恰当、合理。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并当场给予解答或交给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电影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两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利用社团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同学生会、党团组织联合举办电影节或电影周,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成“影评协会”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电影征文活动。总之,必须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达到电影教学的目的。
3、加强师生互动。在观看有关电影之后,教师千万不能就此了之,此时师生的互动成为关系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抓住契机,充分发挥电影的优势,开展不同形式的观后活动。如为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回忆放映的内容,谈感想,开展课堂讨论;结合放映内容,针对要思考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写文章或查阅有关资料等。通过以上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师生互动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日本教学专家左藤正夫称之为“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高要求自己,不断自觉查阅大量资料,甚至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反过来促进教学水平的再次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大有裨益。
今天,在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洪流当中,电影作为一种既传统又特殊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已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两课”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和利用好这一现代化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通过电影去认识世界、感知人生、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