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估近端为主胃癌的两种胃切除、重建方式对其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1994年8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近端为主胃癌265例,依手术或重建方式分为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胃食管吻合组(radical proximal gastrectomy,PG)(63例)、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radical total gastrectomy,TG)(202例)
【机 构】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近端为主胃癌的两种胃切除、重建方式对其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1994年8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近端为主胃癌265例,依手术或重建方式分为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胃食管吻合组(radical proximal gastrectomy,PG)(63例)、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radical total gastrectomy,TG)(202例),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生存质量。
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癌胚抗原(C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G组与TG组患者肿瘤直径(cm)(分别为2.9±1.9、4.8±2.8)及脏器侵犯率(分别为9.5%、32.2%)、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4.7%、70.6%)、远处转移率(分别为0、8.4%)、TNM Ⅳ期(分别为6.9%、31.8%)、Borrmann浸润癌(分别为44.4%、69.2%)、低/未分化癌比例(分别为31.7%、53.7%),在TG组均显著高于PG组(t=-6.260,χ2=29.473、14.559、5.665、32.483、12.588、10.954,均P<0.05)。与PG组比较,TG组D3及以上根治者显著增多(分别为0、13.8%,χ2=10.000,P=0.019),联合脏器切除率显著升高(分别为9.5%、38.6%,χ2=18.770,P=0.000),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分别为7.9%、1.5%,χ2=6.778,P=0.009)。PG组与TG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2.5、78.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组与TG组的流质饮食(分别为44.4%、32.3%)、腹部不适(分别为30.2%、23.3%)、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分别为23.8%、18.3%)、体质量减轻(分别为30.6%、30.2%)、身体状况较差(分别为11.1%、9.0%)、劳动能力较差(23.8%、1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对近端为主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的TNM分期较近端胃切除者更晚,但两者预后相当;胃空肠吻合与食管空肠吻合的术后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胆囊嵌顿结石行胆囊切开取石手术时需要进行碎石治疗,但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满意的碎石方法。钬激光碎石在泌尿外科中碎石效果良好,但在胆道系统结石特别是胆囊结石中的应用尚少。为了解钬激光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我们于2010年7月至9月对32例复杂胆囊嵌顿结石患者在手术中联合进行了钬激光碎石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结合我们2009年2月至9月在46例胆囊嵌顿结石患者手术中应用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治疗的
2002年,Santambrogio等[1]报道了首例全胸腔镜下袖式肺叶切除术,用于治疗左下叶黏液表皮样癌;2008年,Mahtabifard等[2]报道了13例全胸腔镜下袖式肺叶切除术。但是,这一手术开展极为局限。而国内仅见报道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支气管成形术,但其辅助切口平均长达10 cm[3],并非真正的全胸腔镜手术。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完成全胸腔镜
目的系统评价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短节段腰椎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2年1月到2011年11月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Third Quarter 2011)、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
目的评价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Walli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短期疗效,并对术后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管狭窄症的4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7~69岁,平均43岁。患者均行椎管开窗减压及Wallis棘突间置入术治疗,手术节段:L3~4为4例,L4~5为38例,L5~S1为6例。通过随访术前、术后腰
1996年Hotchkiss[1]首次提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国内李庭等[2-3]亦称为肘关节"可怕三联征"。近年来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以此命名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此疾病名称确实吸引眼球,有那么"恐怖"吗?所谓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为肘关节后脱位同时合并桡骨头骨折和尺骨冠状突骨折,坠落和车祸是常见原因。随着高空作业及交通事故的增加,其发生率
目的通过对创伤后膝关节僵直康复治疗、关节镜松解和联合微创治疗方法的比较,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9年11月的66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15~74岁,平均41岁;关节僵直时间为0.5~108.0个月,平均为15个月。其中康复组21例、关节镜组22例和联合微创组23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
患者 男性,77岁,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2年余伴疼痛1个月"于2011年10月27日入院。既往无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及心脏病史。10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右下腹麦氏切口。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稳定,血压128/68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肿大,脐周可及一搏动性肿物,大小约4 cm×5 cm,质地稍较硬,边界清,活动度欠佳,伴轻度压痛。右下腹可
目的研究腰椎融合节段相邻退变节段棘突间置入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短期椎间隙退变进展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至11月腰椎融合节段相邻椎间隙退变程度为Thompson分级Ⅲ级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交替分为Coflex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Coflex组患者融合节段相邻退变节段棘突间置入Coflex,对照组患者融合节段相邻退变节段未予任何处理。所有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植入术中、术后的假体植入并发症及其应对策略。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133例行Coflex植入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性62例,女性71例;年龄35~81岁,平均60.8岁。其中出现Coflex植入并发症者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41~71岁,平均58.6岁。分析Coflex植入并发症并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对
目的初步探讨靶向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诱导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U251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载组和实验组,空载组和实验组按感染复数(MOI)=100分别进行空载体腺病毒(Ad-null)和含有bFGF小分子干扰RNA的重组腺病毒(Ad-bFGF-siRNA)转染,转染72 h后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应用流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