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正是奉行这样的理念,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的。
  一、范读引领,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小池塘》这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朗读受识字少,注意分配能力弱的限制,造成初读困难,缺乏兴趣。老师在教学的开始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范读,让孩子先了解课文的意思,产生朗读的兴趣之后,再自由练习,效果更佳。范读同时也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一些长句,学生往往读得一字一顿,范读、领读是捷径。《小池塘》,写的是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丽的色彩,让小池塘的美陶醉于心。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自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让他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学生能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读一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有了一定的体味,对课文的意境也有了形象性的感悟,这些都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
  二、语言描述,渲染气氛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加强朗读指导的渲染,架起这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体会苏教版小语教材课文质朴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美、表现美。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从而使学生受到美好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充分注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可以运用特有的语言魅力来创设情境。“小池塘就醒来了”──春风吹在身上很舒服,刚睡醒,懒洋洋的,醒来了。“水波一闪一闪的”──看老师的手,一闪一闪的,想一想,一闪一闪的水面,再去读一读。水波闪起来,眼睛才会明亮,看起来才有精神。“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想一想长长的睫毛什么样?这些话语,就激起了学生头脑中对小池塘初步的印象,这时教师再加上生动优美的语言或适当的手势动作把学生带入他们心中的小池塘,使脑海中的形象逐步清晰起来。许多老师通常都是在这个时候会借助图画、音像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不是要通过形象的画面去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去再现。再说,一开始就用生动精致的课件来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从色彩鲜明的画面再回到书上去读课文,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三、再读课文,放飞想象
  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新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初步感知过小池塘后,“同学们,我们离小池塘越来越近了,还等什么,快去看看,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小池塘里有很多美丽的东西。”“小池塘里有闪闪的星星,像珍珠一样。”“白天和晚上的小池塘一样美丽!”瞧,阅读已经不再是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四、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从开始到现在,课文里所有描述的景象都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自己的阅读想象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但为了让他们进一步地感受到小池塘的明丽,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小池塘带到他们的眼前。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和你们心中的小池塘是不是一个样子!”此时多媒体课件把明丽的小池塘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自己脑海中的小池塘是否和书本中的小池塘一样了,立刻就投入课文情境中了。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的稳定性不强,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也许会有些乏味。这时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音像,立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一个了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
  五、回归整体,品味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让学生回归整体阅读,溯本求源,使知识形成系统,明理达到高效。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碎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加以感悟。学完《小池塘》一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这时的朗读虽然不用花很多时间,却能把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低年级朗读教学有其方法可循。只要我们能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对不同的课文,在教学的不同环节,留意文本所传达的不同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心理冲动,激发学生读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现自己,并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方法恰当巧妙,高潮迭起,相信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他文献
【摘 要】公共选修课作为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但这类课程设置后,如何实施教学、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是另一个需要教师长期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问题。笔者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为例,重点介绍完全测试型考评平时成绩的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完全测试型 公共选修课  自1995年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公共选修课就真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有预设的成功,也有动态生成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
【摘要】幼儿的集体意识就是有组织的人群集体意识。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就是由自由的“个体”存在向有组织集体过渡的过程。如何让幼儿马上喜欢这个集体,适应集体生活,这实际就是集体意识的培养过程  【关键词】小班幼儿集体意识培养  幼儿的集体意识就是有组织的人群集体意识。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就是由自由的“个体”存在向有组织集体过渡的过程。如何让幼儿马上喜欢这个集体,适应集体生活,这实际就是集体意识的培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可见“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是学海心湖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进行如此数量的课外阅读,势必不能放任自流。应针对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还存在随意、无序、盲目、低效的现状,加大指导力度,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养。这一综合素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它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使命。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也属创造性思维。重视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标志,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
【摘要】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指导《小狗包弟》的教学,从中体悟出,要让“少教多学”的课堂实现有序、高效、多维的教学目标,教师的“少教”并不是简单的任务量少教,而应更加精心地在教材的解读、过程的设计、课堂的指导上做足功课。  【关键词】少教多学切入点构建框架引导多写    梁惠王曾十分郁闷地询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
【摘要】要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就必须用心付出。笔者在本文中将教育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艺术。它包括在教育上的爱心、耐心、细心和用心。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及相应的教育理论,重点论述如何使教育成为一种心灵的艺术,以及教育是一种心灵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爱心耐心细心用心    何谓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曾说:“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艺术。在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校实施一年多了,反思前阶段的实施效果,我认为还只能说停留在"掺和"的层面。就拿历史教学来说老师仍是主体,一门心思地讲、不停地灌;学生专心地听,认真地记,学生成了被动的听众、受众,造成教与学的分离和脱节。如何变"掺和"为真正的参合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合课堂教学
【摘要】传统教学体制下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名著阅读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阅读量很小,加之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将考试成绩的提高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然而,名著阅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让孩子们的心灵再次奔放。本文将对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