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传统高校相比,存在的问题更多,为了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二是合理利用视频资源;三是整合网络资源,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以故事的形式阐释。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47-02
一、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
这是很多教师忽略的一点,其实这恰恰是上好一堂《毛概》课的基础,更是上好一堂思政课的关键。这一点在独立学院尤其重要,因为在独立学院中,担任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相对来说就显得不足,所以,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显得十分必要。如何在短时间内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呢?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有几个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
第一,《概论课程若干问题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按照教育部规定,《概论》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这份解读就是教材的编著者针对教材的一些关键问题所做的必要解释,同时也交代了教材上一些内容安排的逻辑结构和历史背景,以及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和文献依据。通过阅读《解读》,我们既能够在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又能够有针对性理解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这一问题时,除了教材中讲到的两方面的道理“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之外,还专门提出,“这里还可以归纳出第三点,那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在教材中实际上是写了的。第一节在讲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一段中就指出:‘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讲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经过这样的阐述,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这个问题了。总之,《解读》是一份很好的有助于理解教材的资料,认真研习《解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精彩一课”的全程教学录像片。这是一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视频,该套教学视频组织了全国高校非常优秀的教师来讲授,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是教授、博导,比如北京大学的陈占安教授、孙珠教授,复旦大学的顾钰民教授等等,这些专家的理论水平非常高,所以,讲课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且又非常系统。比如北京大学的陈占安教授在讲授“马克思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时,首先讲到,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那么到了遵义会议后,党的中央领导开始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重要性。到了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到了十七大,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是“马克思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过程,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是介绍到这里为止,但是陈占安教授接下来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提出后的一些曲折过程,他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在提出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使用了,这主要是为了顾及到斯大林的看法,斯大林当时认为,马列主义就是国际性的,没有什么哪个国家的要进行具体化的这样的一个马列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苏共两党论战中,苏共中央曾经点名批评了刘少奇在七大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虽然毛泽东作了辩论。不过后来,在建国后30年当中,在党的文件中很少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提法。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首先是在学术界启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文件中使用这两个概念,稍微要晚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世纪新阶段逐渐被使用,胡锦涛在讲话中和文件中都多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提法。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边的一个二级学科。至此,就把“马克思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做了详细的解释,非常全面,这些内容给教材做了完美的补充。我们通过观看这些教学视频,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除了以上提到的《概论课程若干问题解读》和“精彩一课”之外,网上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比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要积极主动的吸收,要注意勤思考,多动脑。
二、合理利用视频资源
目前,视频资源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很多课堂中,思政课也可以合理地运用一些视频来增强课堂效果,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在使用视频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合理地选择视频的内容,最基本的要求是视频的内容要和本堂课所讲的内容相吻合,不要找一些不相干的视频来充数,为了看而视频而看视频,视频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只是起个辅助作用,脱离了课堂的内容,视频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说,视频要和课堂内容相匹配是我们选择视频的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在选择视频时还有几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首先,我们在选择视频的时候,原则上是尽量选择比较新的视频资源,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新的视频资源,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一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比如,在去年讲“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背景”时,正好是三月份,日本发生了地震,引起海啸,造成日本核电站发生严重泄露。那么我们就以日本核泄漏作为引子,引出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的20世纪最大人间悲剧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让学生观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从这一灾难性事件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经过在五个教学班的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讨论气氛也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其次,尽量遵循接近性原则。在这里我们借用一下新闻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接近性”:在新闻传播领域,“接近性”指的是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越是在地理上、心理上、利益上与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实,其新闻价值越大。在课堂上,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比如说,提到广东的一些相关内容,同学们的兴趣就大些,因为,笔者任教的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广东人,更容易对和广东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视频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邓小平南巡讲话非常重要,教材中有几个章节都有提及,同时,广东省也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可以在讲授“第一章第三节邓小平理论”和“第七章改革开放”时,让学生们观看《小平九二南巡——重启中国改革列车》这一视频,该视频详细介绍了邓小平九二南方谈话的背景和过程,其中还提到了深圳、珠海等广东省内的一些地方的发展情况,同学们比较感兴趣。
最后,在播放的方式中,注重运用对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第三章新民主义主义”时,讲到“帝国主义是革命的首要对象”这一问题时,可以举圆明园的例子。先简单介绍一下圆明园的背景,再回顾一下圆明园遭受帝国主义的几次破坏,接着开始播放一段圆明园3D复原图视频,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圆明园美轮美奂的幻境中。播完之后,接着播放圆明园被毁坏之后的照片,和之前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就一下展现在眼前。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因为正是他们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入侵是造成近代中国一切灾祸的总根源。进而针对有人提出的“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这一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反映强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整合网络资源,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以故事的形式阐释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图片资料,结合文字说明,用讲故事的方式加以叙述,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时,讲到改革的起点是从农村开始的,具体说就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的。我们可以上网搜索一些关于小岗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整理一下,把图片做成PPT,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讲小岗村的故事,在生动的故事情节里,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等相关问题。
以上是笔者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虽然不尽完美,但是通过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同学们的沟通,觉得上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应该说基本上做到了使同学们喜闻乐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47-02
一、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
这是很多教师忽略的一点,其实这恰恰是上好一堂《毛概》课的基础,更是上好一堂思政课的关键。这一点在独立学院尤其重要,因为在独立学院中,担任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相对来说就显得不足,所以,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显得十分必要。如何在短时间内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呢?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有几个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
第一,《概论课程若干问题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按照教育部规定,《概论》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这份解读就是教材的编著者针对教材的一些关键问题所做的必要解释,同时也交代了教材上一些内容安排的逻辑结构和历史背景,以及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和文献依据。通过阅读《解读》,我们既能够在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又能够有针对性理解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这一问题时,除了教材中讲到的两方面的道理“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之外,还专门提出,“这里还可以归纳出第三点,那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在教材中实际上是写了的。第一节在讲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一段中就指出:‘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讲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经过这样的阐述,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这个问题了。总之,《解读》是一份很好的有助于理解教材的资料,认真研习《解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精彩一课”的全程教学录像片。这是一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视频,该套教学视频组织了全国高校非常优秀的教师来讲授,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是教授、博导,比如北京大学的陈占安教授、孙珠教授,复旦大学的顾钰民教授等等,这些专家的理论水平非常高,所以,讲课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且又非常系统。比如北京大学的陈占安教授在讲授“马克思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时,首先讲到,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那么到了遵义会议后,党的中央领导开始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重要性。到了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到了十七大,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是“马克思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过程,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是介绍到这里为止,但是陈占安教授接下来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提出后的一些曲折过程,他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在提出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使用了,这主要是为了顾及到斯大林的看法,斯大林当时认为,马列主义就是国际性的,没有什么哪个国家的要进行具体化的这样的一个马列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苏共两党论战中,苏共中央曾经点名批评了刘少奇在七大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虽然毛泽东作了辩论。不过后来,在建国后30年当中,在党的文件中很少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提法。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首先是在学术界启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文件中使用这两个概念,稍微要晚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世纪新阶段逐渐被使用,胡锦涛在讲话中和文件中都多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提法。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边的一个二级学科。至此,就把“马克思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做了详细的解释,非常全面,这些内容给教材做了完美的补充。我们通过观看这些教学视频,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除了以上提到的《概论课程若干问题解读》和“精彩一课”之外,网上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比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要积极主动的吸收,要注意勤思考,多动脑。
二、合理利用视频资源
目前,视频资源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很多课堂中,思政课也可以合理地运用一些视频来增强课堂效果,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在使用视频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合理地选择视频的内容,最基本的要求是视频的内容要和本堂课所讲的内容相吻合,不要找一些不相干的视频来充数,为了看而视频而看视频,视频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只是起个辅助作用,脱离了课堂的内容,视频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说,视频要和课堂内容相匹配是我们选择视频的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在选择视频时还有几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首先,我们在选择视频的时候,原则上是尽量选择比较新的视频资源,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新的视频资源,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一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比如,在去年讲“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背景”时,正好是三月份,日本发生了地震,引起海啸,造成日本核电站发生严重泄露。那么我们就以日本核泄漏作为引子,引出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的20世纪最大人间悲剧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让学生观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从这一灾难性事件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经过在五个教学班的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讨论气氛也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其次,尽量遵循接近性原则。在这里我们借用一下新闻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接近性”:在新闻传播领域,“接近性”指的是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越是在地理上、心理上、利益上与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实,其新闻价值越大。在课堂上,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比如说,提到广东的一些相关内容,同学们的兴趣就大些,因为,笔者任教的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广东人,更容易对和广东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视频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邓小平南巡讲话非常重要,教材中有几个章节都有提及,同时,广东省也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可以在讲授“第一章第三节邓小平理论”和“第七章改革开放”时,让学生们观看《小平九二南巡——重启中国改革列车》这一视频,该视频详细介绍了邓小平九二南方谈话的背景和过程,其中还提到了深圳、珠海等广东省内的一些地方的发展情况,同学们比较感兴趣。
最后,在播放的方式中,注重运用对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第三章新民主义主义”时,讲到“帝国主义是革命的首要对象”这一问题时,可以举圆明园的例子。先简单介绍一下圆明园的背景,再回顾一下圆明园遭受帝国主义的几次破坏,接着开始播放一段圆明园3D复原图视频,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圆明园美轮美奂的幻境中。播完之后,接着播放圆明园被毁坏之后的照片,和之前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就一下展现在眼前。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因为正是他们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入侵是造成近代中国一切灾祸的总根源。进而针对有人提出的“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这一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反映强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整合网络资源,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以故事的形式阐释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图片资料,结合文字说明,用讲故事的方式加以叙述,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时,讲到改革的起点是从农村开始的,具体说就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的。我们可以上网搜索一些关于小岗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整理一下,把图片做成PPT,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讲小岗村的故事,在生动的故事情节里,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等相关问题。
以上是笔者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虽然不尽完美,但是通过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同学们的沟通,觉得上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应该说基本上做到了使同学们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