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读书无用论”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oooo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无用论”这个名字起得好,其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 《论语》 里 (《先进》)。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 (社)、粮食 (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 《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 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 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然而不然。这都是文臣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 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 (《通鉴》 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卷二八四) 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蕡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他说不必怪武人 (“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 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在他眼中,“毛锥 (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文官”。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国家有了粮食 (廪实),有了武器 (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常曰:此属轻人,难耐。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 (门客之类) 坐于大柳树下。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摔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卷二六五) 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同上) 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时人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还有更倒霉的。黄巢入长安建立齐朝后,“有书尚书省门为诗以嘲賊者”。结果是:“大索城中能为诗者,尽杀之。识字者执贱役。凡杀三千余人。”(卷二五四) 可见读书又会作诗,不但无用,而且有害了。
  以上这些不过是从几本《通鉴》里抄出来的。若不嫌麻烦,大翻典籍,“读书无用论”的传统恐怕是代有新义的。不过分析起来,认“读书无用”者即认书生无用者,也只有两派。武官不喜文官是一派。文人也不喜文人是又一派。后一派中,不仅有讲政治经济实用的瞧不起“舞文弄墨”的,还有“文人相轻”的。
  上溯到孔、孟,可发现他们和后来的不一样。孔老夫子很重视学习。《论语》 一开头便是“学而时习之”。以后又多次讲为“学”。不赞成读书的子路也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他否定书,并不否定学。除此处以外,《论语》 中没有再提到“书”。读的书好像只是“诗”。写定了没有,也不知道。《孟子》 里有两处提到“书”。一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一是“颂 (诵)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万章》) 早期“读书无用”的宏论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书少。二是书不可靠。
  书少。孔、孟当时的古书还是刻在竹片上的。也可以写下来,例如“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孟子》 的长篇大论不像是刻竹简。不过直到汉朝还是帛和简并用。书的抄写、保存、传播都不容易。殷商的甲骨卜辞在春秋战国时大概已埋进土里了。口传和有文字的书是 《诗》 和 《书》。所以 《论语》 多次提到学“诗”。《孟子》 才提到读“书”(《尚书》)。这两者一是文,一是史,不是两者合一的史诗。《论语》说“文献不足”,说“史之阙文”,好像 《尚书》 还未成书。只有 《述而》 中一次提到“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不知是不是 《周易》这部书。《春秋》 是孔子时才有的。古时不但书少而且多半口传,所以 《论语》 中记载,有人问孔子的儿子学什么,以为圣人可能“私其子”,另有传授 (《季氏》)。从春秋到战国,大约书写工具有发展,书多起来了。这才有“其书五车”之说,而孟子也才有“不如无书”之叹。书少,自然“为学”不能仅靠读书。学,靠的是经验。重口传,不重“本本”。   书不可靠。不但孟子引了《武成》,说明其夸张,也不仅是 《庄子》 中“寓言十九”,就是在 《孟子》 这部书中,就有很多故事难说真假。乞食的人竟有一妻一妾 (《离娄》),且不说,以《万章》 一篇为例,其中舜的故事成批,一个接一个,上继尧,下接禹,很完整。子产的故事活灵活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伊尹的故事中自吹自擂:“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予(我) 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百里奚自卖自身当宰相的故事也有说明。孔子、伯夷、柳下惠都有故事作为孟子讲道理的佐证。孟献子、晋平公、齐景公以及缪公对待子思的几个故事也是这样。孟子又说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说是“好事者为之也”。又说舜的一个故事荒唐,“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齐国东部靠海,是“百家争鸣”之处。那里的荒诞之说也不会仅邹衍一家,早有此风气,所以孟子把荒诞派这顶帽子送给齐东人。《孟子》 中故事不少,《万章》 篇更是故事集。
  古书中故事多,不足为奇。这是古人的一种思想模式,或则通俗些说是思想习惯。用故事讲道理,故事就是道理。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但在中国特别发达,长久而且普及。也许因此佛教进来后其中故事流传很多。中印思想习惯有些不同,故事转化也快。“太子”出家的意义在中印双方大不相同。这和“读书无用论”也有关系。因为故事多,寓言多,习惯用隐喻说话、写文,所以就不是事实,不可靠了。不是事实,又不好懂,当然除了吃饱饭的人以外谁耐烦去猜哑谜?何况汉字最少要认识一两千才能读书,还不一定懂。(其实拼音文字要记的词更多,并非一拼字母就懂。各国都一样。)
  早期古人不过说:“何必读书”,不尽是“信书”,后来的人一再提出“读书无用论”,重点却在一个“用”字,而且着重在读书的人无用。这好像深了一层,其实所依据的是一样。不识字,不读书,照样当皇帝,做大官,指挥兵马,富可敌国。识字也不过记姓名 (项羽说的),记流水账 (包括 《春秋》 记事和给皇帝编家谱)。书,既不能吃,又不能穿。读书常和挨饿相连。但是有的书还有用。萧何收秦图籍,知道了各地出产,能搜刮多少。这些大概是 《禹贡》 一类,记下“厥土”,“厥贡”,所以对于治国有用,而且是“速效”,能“立竿见影”的。不过这类“图籍”好像不算正式的书,只是档案。萧何也不是读书人。靠读书吃饭的儒生、文士,除了当“文学侍从之臣”以外,只有“设帐”收几个孩子教识字。这怎么能吸引人呢?孔、孟是大圣大贤,都没有说过“读书高”。“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的歪诗本身就不像是读过多少书的人作的。
  不论孔子和子路讲的“学”是什么,“学”不限于读书倒是真的。秦朝规定“以吏为师”。官吏就是教师,教“律法”。口口相传,照着样子做,依靠经验,不就行了?可是书总烧不完。中国的书口传笔抄,到唐末才印出来。五代还有活字版。印刷术兴起,冯道才建议刻“九经”。宋代起,刻板和传抄并行。口传的还有,只是秘诀之类了。奇怪的是当晚唐、五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讀书无用论”正是兴旺之时,为什么印刷书的技术偏偏会发达起来?难道是,读书无用,印书有用;在朝廷上无用,在民间反倒有用吗?书是有用的,但用处不在给人读,尤其是不在于给人读懂。多数人不识字,也要书,例如流通佛经就有利益。大乱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并不缺少书,兵火中一烧再烧,也没烧完,正像大乱的战国时期书也大发展那样。这是什么原故?为什么总不缺少读书和作书的书呆子呢?书对他们究竟有用没有?有什么用?古来读书人是极少数,处在不识字和识字而不读书的人的汪洋大海中,而竟然从“坑儒”以来没有全部“灭顶”。“读书无用论”两千多年未绝而读书还在继续。这些坚持读书的极少数人究竟迷上了什么?世上竟有迷上“无用”的人?
  恐怕实际上“读书无用”并无此“论”,也没有“书无用论”或则“书生无用论”。讲实用者对于能为我所用的书,对于读书而能为我所用的人,当然绝不排斥的。司马光的 《通鉴》 (原名 《历代君臣事迹》) 不是以“资治”之名而传吗?几千年来,有人识字读书,有人识字而不读书,有人不识字不读书,有人不上学读书而跑书摊买画报看,各得其所,并不都是书呆子。不是个个人都那么打算盘讲眼前实用效益的。冻饿而死的“卖火柴的女孩”不是还在亮光一闪中得到安慰吗?有书就有人读。谁知道有没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见得。人和书一样。
  (选自《书读完了(增订版)》/金克木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版)
其他文献
【摘要】 对于大部分理科生来说物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物理可以说是帮助他们入门,物理在所有学科中是一门探索性极强的学科。物理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但在现阶段初中物理学习中,条件还不够充分,只是课堂上口头的表述或者课堂上短暂时间的实验,学生们不能够充分吸取知识,纸上谈兵终觉浅。所以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带入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物理学习的趣味性。   【关
【摘要】 体育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安全问题在所有教学上占首位,是人人都在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为我们体育教学的安全进行保驾护航。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安全问题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推崇。美术是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在小学美术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观察力,还是培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以往的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如何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值
【摘要】 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对于初中语文的现代文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发掘并广泛应用儒家思想文化精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有利于发挥古今文化优势,拓宽学生的视野。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出发点,探寻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把儒家思想文化渗透到语文现代文教学中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现代文教学 儒家思想文化  【中
【摘要】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法治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显著。随着依法治国的逐步深化,我国对道德与法治越来越重视,在小学教育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法治观念,而且对于提升社会的道德与法治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入手,重点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教学的方法,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 情境教学 方法  
【摘要】 与自然学科不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描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其中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综合性较强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教学的理念,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方式看待过去和未来。   【关键词】 新课改 创新
【摘要】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是学生音乐素养教育工作中的关键内容,也是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建设重要组成。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其整体文化素养、养成良好情感个性、促进思想和谐发展都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结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教育重要性具体分析,详细讨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持的有效策略,以促进鉴赏教学对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发挥。   【关键词】 高中音乐 鉴赏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要】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所以,对潜能生这个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用爱滋润他们,用真诚的心善待他们。让他们在充满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温暖心灵。   【关键词】 潜能生 智慧艺术 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 寓言故事是语文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虽短小,但却极其生动、有趣、并富含一定的道理,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寓言故事里的情节或小动物所吸引。平常我们见到的小动物,如老虎、狮子、小白兔等,它们不再是普通的小动物,而是变成了饱含人性化的“人”,它们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向学生展现着它们的思想。而寓言故事中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
【摘要】 对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而言,通过良好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中职语文职业模块中的综合实践课程是中职语文中的一项特色课程,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究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类型,从演讲比赛、话剧表演、主题讨论会、辩论会、班级读会书、专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