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个体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就必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职责。
一、改变观念。做一个思想开放型的教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因此,应采用“师生互导、生生互导”的多向互动的指导模式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与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既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向师性”,也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有意识地把自己融人课堂中,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才能充分展示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创设优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刨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并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创新者。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不断学习和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大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优化课堂环节,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搭建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有所作为。创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完成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来实现。如要求学生访问典型人物,深入调查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健康心理;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思想政治督查小组,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订阅报刊、收看电视网络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课本知识的空间。
三、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教有定规,教无定法。”处于教学地位的教师要走出教学固定模式,探求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机地设置悬念,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能把无趣变为有趣,激发学生思维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目的。
再次,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探究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讲三次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时,我有意识地大肆渲染科技的进步作用,使得学生提出了疑问:“科技革命在给人类带来进步和财富的同时,有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呢?”继而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尽量“用其利遏其弊”,使之为人类造福。这种质疑法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最后,开设课外兴趣小组,注重自主、合作型学习引导。课外兴趣小组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充分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活动场所。比如在讲授完“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一课时,可开设法制小论坛,讨论一些诸如税收的好处,偷税、漏税的危害,治理偷税、漏税的途径等问题,还可列举众所周知的某歌星偷税漏税案让学生展开辩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提高了思想觉悟。
本世纪,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敢于运用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师,必定会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必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改变观念。做一个思想开放型的教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因此,应采用“师生互导、生生互导”的多向互动的指导模式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与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既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向师性”,也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有意识地把自己融人课堂中,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才能充分展示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创设优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刨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并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创新者。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不断学习和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大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优化课堂环节,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搭建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有所作为。创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完成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来实现。如要求学生访问典型人物,深入调查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健康心理;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思想政治督查小组,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订阅报刊、收看电视网络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课本知识的空间。
三、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教有定规,教无定法。”处于教学地位的教师要走出教学固定模式,探求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机地设置悬念,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能把无趣变为有趣,激发学生思维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目的。
再次,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探究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讲三次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时,我有意识地大肆渲染科技的进步作用,使得学生提出了疑问:“科技革命在给人类带来进步和财富的同时,有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呢?”继而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尽量“用其利遏其弊”,使之为人类造福。这种质疑法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最后,开设课外兴趣小组,注重自主、合作型学习引导。课外兴趣小组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充分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活动场所。比如在讲授完“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一课时,可开设法制小论坛,讨论一些诸如税收的好处,偷税、漏税的危害,治理偷税、漏税的途径等问题,还可列举众所周知的某歌星偷税漏税案让学生展开辩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提高了思想觉悟。
本世纪,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敢于运用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师,必定会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必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