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70年发展的深刻启示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v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关于内蒙古70年的启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区域自治的中国特色之路
  这是一条开创之路、光明之路、成功之路。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为确立我国四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作出了成功的实践。全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道路,对其他多民族国家面对和正确处理好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提供了成功的“中国方案”。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多民族国家中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
  内蒙古7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们党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块重要根基不容置疑,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不容更改。
  必须把民族地区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之中
  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实践证明,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模范大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凸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工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蒙古7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把国家、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把中央的精神和内蒙古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把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之中,才能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和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成为家国富强的壮阔实践。
  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转化为提升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之要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全面落实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既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又要不断把各族人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自治权或地方区域,又要努力提升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治理能力。
  内蒙古7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作为内蒙古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重要法宝。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只有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才会有真正的温暖;只有着眼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做好制度设计,才能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
  必须把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为营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之魂
  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今中国,作为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而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扎根于内蒙古大地的草原文化,以其“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内蒙古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内蒙古7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把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实现内蒙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弘扬先进文化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过程。
  必须把坚守发展、生态、民生底线作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之基
  从发展、民生、生态的关系来看,民生问题说到底还是发展问题,生态问题本质上也是发展中的问题。自治区将“守住三条底线”作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基本要求,这是立足欠于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地域广阔的边疆民族地区区情实际、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基础上做出的统揽发展全局、契合民生意愿、关注生态前景的战略部署。实践证明,守住发展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决不能让经济增长滑出底线;守住民生底线,就是坚持富民优先,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守住生态底线,就是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内蒙古7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把发展、生态、民生作为坚守底线。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时刻把民生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相协调,让绿色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色调,作为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70年前的内蒙古,民不聊生,生灵涂炭;70年后的内蒙古,民族团结,生活幸福。让我们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责任编辑:代建明
其他文献
2018年,内蒙古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增长,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工业生产提质增效,服务业支撑日益增强,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对外贸易较快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自治区成立70年来,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实现了“蝶变新生”。系统总结7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守住发展底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在内蒙古70年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今年以来,内蒙古经济总体实现了平稳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虽然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但增长仍处于中高速的合理区间内。  一、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的增长动力不足  上半年,全区GDP增长为7%左右,低于今年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也低于上年同期增速0.6个百分点。从动力源看,目前处于原有传统动力弱化,新的动力未能有效跟进、递补的“断档期”
摘 要:库布其沙漠能够从“死亡之海”变成“生命绿洲”,治理900多万亩,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世界唯一一个被大规模整体治理的沙漠,其重要原因在于,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战略思想引领下,采用“平台+插头”模式,整合多元化的行政资源、商业资源、社会资源,汇聚多元化的技术、资本和人力,形成合力,共治共建共享,形成多元化治沙的格局。库布其也成为多元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水、电、路、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做了详尽的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描述了未来农村的发展蓝图。而此前,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对2015年经济工作也全面部署,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推动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这些都向我们
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促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9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围绕调结构、转动能、提质量,举办了第55期
摘 要:世界城市的生态环境既有相似性也有特殊性,因此解决方案既有共通性也有局地性。在分析世界主要城市的典型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发展趋势,并提出对北京的启示,以其对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 发展趋势 城市 启示  一、伦敦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规划与环境管理措施  (一)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优化与绿色交通  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是伦敦最大的挑战之一。伦敦交通局(TFL)探索多
7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这块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书写了一部祖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保持民族团结、和谐稳定、跨越发展的壮丽史诗,为缔造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党中央赞誉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榜样。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