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奏折制度变迁

来源 :安徽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ayy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事变爆发后,两宫西逃至西安,军机处奏准全面暂行改题为奏,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暂行改题为奏方案.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清廷颁布废除题本、改题为奏上谕,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执行办法.改题为奏之后,外省奏折数量大增,加重了皇帝处理折件的负担,并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宣统二年,宪政编查馆提请各省循例具奏事件改咨各部,得到了摄政王的部分批准.随后,在内阁官制的拟订中,奏事权问题成为重要的争议点.宣统三年下半年,责任内阁成立后,与各部酝酿重要事件须经阁议,并缩小各部具奏事件范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内阁成立,更是垄断奏事权,清朝皇权名存实亡.清末新政的迅速推进,导致奏折制度的快速变革,甚至动摇了皇权的根基.
其他文献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提升县域心理教研实效,基于“反刍”“赋能”组建中小学心理教研合作联盟,实现县域心理教研的多中心扁平化运作.通过组建合作联盟,构建教研新格局;架构教研团队,提升教研新合力;构建保障机制,激活合作新模式,让心理教研充满生命力.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观察,士绅化是指科举时代庶民阶层在追求政治和社会地位过程中出现的由民向士或绅的身份转变.明代中后期,以科名和优免特权为标识的士绅群体扩大,对明初基于基层财富力量构建的国家赋役征调体制构成实质性破坏,国家财政的汲取能力大为降低.明中叶以来,围绕士绅应役问题的改革成为江南财政治理的核心议题.华亭县因其财政和士绅化的双重压力在江南系列赋役改革中具有典型性,从隆庆朝的官民分甲到万历以后的系列均役改革,逐步打破了“趋事执役以应上者,庶民之事”的传统派役观念,士绅应役当差逐渐成为晚明江南社会一种常态.
七七事变之后,天津沦陷,日伪政权通过在天津设立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和防疫机构,制定公共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组织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加强公厕、排水管网和公墓建设,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完善种痘制度和饮食行业、家畜、妓业等日常生活中的公共卫生和防疫制度,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虽然这些举措对于改善天津公共环境卫生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具有一定的殖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