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学探究获取知识的策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82a3710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实践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解疑导拨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三)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干什么?回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強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四)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制作标准件”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为此,在设计练习时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五)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构成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发展很快,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的教育中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它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更高效、更有趣、也更开放,也让我们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现今教育的创新性。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该如何与信息技术融合?  一、“互联网+”是什么?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
期刊
体育课堂是落实、实施养成习惯培养的主阵地,我认为无论体育教学如何改革,如何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必要的常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该如何上,这让许多年轻老师心里没底,因为毕竟面对的是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孩子,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也
期刊
2017年5月2日,观摩了韩志敏老师和李映霞老师关于《社会历史的主体》的两节公开课,他们既有教学的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色,如各自的知识结构、个人性格、讲述风格、语言特色、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差异,从而造成教学风格上的差异。我们知道,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注定了教育不可能是无差别的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我们就不能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我们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教师。个性教学,关注到教育对象的
期刊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单词的记忆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老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促进词汇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小学老师去共同探讨、研究的一个课题。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以Phonics教学法为教学词汇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语音识记策略体系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学习的三要素,有人把三者的关系比喻为“血液”“肌肉
期刊
高尔基认为:“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用較多时间才能找到它.”数学教学也是一样,在上课之初教师应该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导入方法开始新课程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旧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被时代淘汰,新的课堂模式将是数学改革的新方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步阶段。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
期刊
语言是数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全都依靠于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合理地运用语言表达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也非口头用语,要达到通俗明
期刊
在每节课课前,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学习有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才便于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反省、提高。为什么在此提出的是课前展示出学生的学习目标,而非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因为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把学习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
期刊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心声、增进理解、建立友谊、实现共赢。特别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录音、电视、电脑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使口语得以随时记录、传播和保存,那种靠书面语言交流的场合会越来越少,口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没有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做好数学课堂内与外互相补充,让学生通过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课堂内外有效评价而美丽!  那么新课程的先进评价理念,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内外呼应”的评价,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怎么样体现呢?笔者从自己长期的教学中
期刊
老师应该保持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理解,自寻答案,完成自主认知,老师们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语言课堂。此外,多年的学校教学活动中让很多老师明白强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新时代的教育趋势,老师们应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学习的特点与内涵。本文通过对导学练教学模式的探究,让学生们学会在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