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能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关键词】尊重学生 全面发展 方法创新
‘以人为本’是一种适应未来管理的科学理念,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必将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管理目标,坚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现就结合本人学生管理实践,就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谈点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必须以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为前提
“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和主体性。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人生观、社会观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他们年轻、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有抱负有理想,但学习压力较大,功利意识较强。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个体意识强,团队意识薄弱。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全国人民的自信心被充分激发,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自尊自强精神也空前高涨,他们注重自我,崇尚自我,追求自我,但一些大学生有自私心理倾向,团队精神显得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凝聚力不强、交往淡漠、缺乏合作精神。
2、参与热情高,协调能力弱。社会思想的高度解放,社会生活的相对活跃,竞争氛围的较为浓厚,使当代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实现,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大为增强,但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麻烦,他们往往难以找准问题的症结,对待问题无所适从,难以协调。
3、竞争意识强,责任意识弱。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80后”、“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成长于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竞争异常激烈的时期,心灵直接或间接面临优胜劣汰的人生危机。因此他们多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进取精神和自我责任明显强化。但自我意识的膨胀却导致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现代教育的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把学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努力变管理为服务。
二、以学生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以满足社会和学校的现实需要为重点,往往忽视、掩盖和压抑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但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满足最终体现在学生发展需要的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管理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要真正获得成功,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相一致。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以服务和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从管理的目标上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在关注组织目标和组织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等问题。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人,是一个由个体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的发展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管理,因材施管,使管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事务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必须以创新学生管理方法为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进学生管理手段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效率。要注重观念、内容、机制和载体的创新,把过去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转变为思想教育和适度从严的强制管理相结合,同时要培养一支热心工作、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协调、处理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1、制定规范要合情理。学校管理需要规范。‘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需要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合情合理的规范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学校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风气而努力奋斗。
2、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中应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多用互动沟通的工作方法。互动的沟通需要充分理解和真诚地体谅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沟通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内心,包容和接纳他们的现实方面,充分理解他们的感情,并在合适的时机告诉学生你的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情感交集处进入认真听取、理解和接受信息的状态,找到解决各种“问题”办法。
总之,在教育不断创新的二十一世纪,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将迎来新的局面。
【关键词】尊重学生 全面发展 方法创新
‘以人为本’是一种适应未来管理的科学理念,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必将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管理目标,坚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现就结合本人学生管理实践,就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谈点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必须以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为前提
“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和主体性。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人生观、社会观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他们年轻、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有抱负有理想,但学习压力较大,功利意识较强。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个体意识强,团队意识薄弱。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全国人民的自信心被充分激发,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自尊自强精神也空前高涨,他们注重自我,崇尚自我,追求自我,但一些大学生有自私心理倾向,团队精神显得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凝聚力不强、交往淡漠、缺乏合作精神。
2、参与热情高,协调能力弱。社会思想的高度解放,社会生活的相对活跃,竞争氛围的较为浓厚,使当代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实现,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大为增强,但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麻烦,他们往往难以找准问题的症结,对待问题无所适从,难以协调。
3、竞争意识强,责任意识弱。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80后”、“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成长于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竞争异常激烈的时期,心灵直接或间接面临优胜劣汰的人生危机。因此他们多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进取精神和自我责任明显强化。但自我意识的膨胀却导致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现代教育的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把学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努力变管理为服务。
二、以学生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以满足社会和学校的现实需要为重点,往往忽视、掩盖和压抑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但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满足最终体现在学生发展需要的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管理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要真正获得成功,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相一致。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以服务和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从管理的目标上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在关注组织目标和组织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等问题。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人,是一个由个体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的发展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管理,因材施管,使管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事务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必须以创新学生管理方法为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进学生管理手段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效率。要注重观念、内容、机制和载体的创新,把过去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转变为思想教育和适度从严的强制管理相结合,同时要培养一支热心工作、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协调、处理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1、制定规范要合情理。学校管理需要规范。‘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需要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合情合理的规范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学校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风气而努力奋斗。
2、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中应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多用互动沟通的工作方法。互动的沟通需要充分理解和真诚地体谅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沟通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内心,包容和接纳他们的现实方面,充分理解他们的感情,并在合适的时机告诉学生你的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情感交集处进入认真听取、理解和接受信息的状态,找到解决各种“问题”办法。
总之,在教育不断创新的二十一世纪,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将迎来新的局面。